貴州文化·并存共生,各呈異彩—貴州地域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多元一體
中外無論哪一位文化人類學家都承認文化與地域的聯系。各地的自然和地理條件,都是該地文化生存的環境。如果說生活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總格局,那么中華文化也必然是多元一體的。同樣,貴州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它的地域文化也必然是多元一體的。
貴州的地域文化很明顯地形成了多元的特征。這是因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文化,每個民族都是靠其特有的傳統文化維系起來的人類共同體。民族中的每個成員,既要受該民族文化的規約,又依賴于該文化而獲得自己生存的條件。文化對于它所屬的民族來說,既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又是該民族賴以凝聚的基礎,同時還是該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動力。在貴州,無論是原居民族還是外來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都形成了能表現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從生產工具、內部組織到風俗習慣、語言服飾等各個方面,使外界一眼就能辨別。但同時,貴州境內各個民族又共同生活在貴州這塊土地上,貴州的自然地理環境必然對這里所有民族產生巨大影響和制約,因此文化上的一體即共性特征也非常明顯。在具體的文化層面上,一體包含著多元,多元又體現著一體。這里我們以貴州幾種主要民族:漢、布依、侗族的農耕文化試作一分析。
漢族、布依族、侗族,至今還是以農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民族。貴州溫暖的氣候和豐富的水資源,使水稻種植成為農耕最重要的方面,在這一點上,各民族都是共同的,從表面上看,各族農民都在種稻,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但仔細區分,就有差別。漢族由于多居住壩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水利灌溉條件好,這里稻作基本是成片的,易于精耕細作,產量較高,可發展以稻作為主、兼營農副產品加工的經濟(產品容易外銷);布依族農田多分布小壩區,水稻種植方式大致與漢區相似,但因周圍有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水稻僅能食用,鮮少能作商品;侗族稻作區多分布于河谷,稻田之間有明顯的高度差異,稻田不能連片,只能開辟成條帶形梯田,由于溫差大,所種水稻品種較多,產量更不能形成批量,但周圍多山多樹林,很早以來侗族人民就將林糧結合的經濟作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我們知道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其節日往往與農業季節有密切關系,稻作區分布不一,經濟模式的差異,也就造成了各族與農事有關的節日時間上和形式上的不同。這個例子反映了在一體(都是稻作文化)下的多元特征。
文化上的多元,并不妨礙經過長期交往,各民族形成了共同認可的文化心理與道德準則。如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對民族壓迫和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和反抗;各民族間友好往來的向往與參與等等。這種例子在貴州歷史上是舉不勝舉的。例如明末東南沿海反抗倭寇侵略的斗爭中,由貴州各族組成的“苗兵”起了很大作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曾征調由貴州各族人民組成的軍隊,前往廣東抗擊英國侵略者;在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中,貴州各族健兒組成的抗日軍隊在山東、河南、江蘇戰場英勇殺敵。對國內封建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貴州各族人民也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進行反抗的,最突出的事例是太平天國時期,延續二十多年的貴州各民族大起義中,許多民族起義隊伍中都有漢族人員參加,共同高奏了一曲民族團結的贊歌。因此貴州的漢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既有一體的共性又有在同一地域中同時并存,平行發展的多元特征,呈現了貴州地域文化萬紫千紅各放異彩的特點。
上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摔跤與射箭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齋教和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