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的啟示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豐富物候知識記載的著作,它成書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這篇著述不到400字,文辭古樸簡練,但內容相當豐富。它按一年12個月的順序,分別紀載著每個月中的天文、氣象、物候以及重要的政事,特別是農耕、蠶桑、畜牧、漁獵等方面的活動。其中物候知識最為豐富,植物方面有木本和草本,動物方面有鳥獸、魚和家禽,非生物界有天、地、風、云、江、河、湖、海等。如它對正月(相當現在江淮地區的二月)的物候和農事記載有:冬眠的昆蟲蘇醒了;大雁向北方飛去;野雞振翅鳴叫(求偶);水溫上升,魚從水下向上游動,水面還有薄冰;菜園里韭菜長出來了;田鼠出穴活動;水獺捕食魚類;柳樹生出葇荑花序;梅、杏和山桃開花;雞開始下蛋;和風不時吹來,天還有些冷,但凍土已開始消融;北斗七星斗柄朝下;修整農具,整理田界,開始耕田等等。這充分說明我國古代早已收集物候資料,并且按月記載下來,作為掌握氣候變化規律,適時安排農業生產的依據。但是,《夏小正》中又有一些淺陋、錯誤、牽強附會的東西。比如,書中說下月鷹變成鳩,縞草(莎草的一種)已經結實;三月田鼠變成鵪鶉;八月鵪鶉變成田鼠;九月雀鳥入海變成蛤蚌;十月黑山雞入淮河變為大蛤等。這些錯誤大都因為古人認識的局限,對一些物候現象停留在表面和直覺觀察下,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實際上鷹和鳩都是候鳥,正月鷹去鳩來。縞草的花序很像果實,正里長出來的不是果實而是花序。說三月和八月田鼠與鵪鶉相互變化是因為三月田里鵪鶉很多,而田鼠尚未大量活動,八月鵪鶉少了,田鼠卻大量活動,而田鼠和鵪鶉顏色又相近,其它附會之處也都是因為觀察不深、不細、不實,而加以猜測、推斷、聯想,或是因襲前人說法。
我們不能強求古人,但應該總結祖先察物不精而生疏漏的教訓:察物求知忌淺貴深,忌浮貴沉,忌粗貴細忌虛貴實,忌假貴真,忌草率貴認真,忌妄斷貴察疑,忌人云亦云貴獨立思考。要真切體察透澈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一個問題,一番道理,就必須變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為下馬看花,刨根問底,看個仔細,察個清楚,想個究竟,弄個明白。否則,難免見肌膚不見腠理,見現象不見本質,見假象不見實情,自以為知其然,實則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上一篇:《周易》研究啟示錄
下一篇:《字貫》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