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學·方志學專題研究綜述·有關方志的研究
1.方志的概念
關于方志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隨著方志內容的發展和變化,人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張銑稱方志是“四方物土所記錄者”,劉知幾稱為“郡書”,司馬光稱為 “博物之書”,章學誠稱為 “一方之全史”。近代,方志即地方史的說法較盛行。李泰棻說:“志即史。如某省志,即某省史;而某縣志,即某縣史也。”今天,方志定義的不同說法就更多了,如說方志“為一地古今總覽”(黃葦《方志論集》),“是以行政單位為范圍進行分門別類的綜合記錄”(朱士嘉《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價值》),“是以行政地區為主的歷史書”(傅振倫《地方志漫話》),“是記述一個地方或某一行政地區的情況(自然環境、社會現象及建置沿革等)和資料的書籍”(林衍經《方志學綜論》),“是記載一定地區(或行政區劃)自然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的綜合性著述” (來新夏《方志學概論》),“是以地命名、以地域為范圍,分類記述該地區內一定時期事物的記錄”(劉光祿《中國方志學概要》),“是一種地方百科全書”(朱士嘉《談談地方志中的幾個問題》),“是地情大全資料書”(劉伯倫《方志多義》)等等。這些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強調了方志的綜合性和地域性,但對方志究竟是史書,是資料匯編,是綜合著述,是百科全書,還沒有獲得統一的認識。
2.方志的基本特征
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普遍認為,記述范圍的區域性、內容上的廣泛性(或稱綜合性、全面性)、取材上的資料性、編纂工作上的連續性是方志的基本特征。不少人還把可靠性歸入其中。對此,有人提出質疑,認為“舊志中雖然包含著大量的可貴史料,但并不能說方志中的資料都可靠、真實”(倉修良《方志學通論》)。其他諸說還有:①鮮明的時代性(同上書),認為方志如不能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氣,就失去了存在價值和意義; ②史鑒性(林衍經《方志學綜論》),認為方志歷來就有史鑒經世、懲惡勸善的作用;③體系性(同上書),表現為綜合志書的縱向和專志的橫向之間的結合; ④筆法上的揚善隱惡(劉光祿《中國方志學概要》),只有少數志書,如康海《武功縣志》,學用史家法度,有褒有貶。這些見解只是一家之言,方志界尚有不同看法。
3.方志的類型
普遍認為,以“地方行政區劃和記事范圍作為區分標準,較為妥當”(劉光祿《中國方志學概要》),因為方志本身就是以行政區劃或地域為單位編修的。不過,志家在具體劃分方志類別時,看法不盡相同。清儲元升說:“地志有四: 曰一統志,曰鎮志,曰府志,曰縣志。” (《平望鎮志》序) 章學誠《方志辨體》也談到了對于省、府、州、縣志的區分界限。傅振倫《中國方志學通論》將方志分為八目; 洪煥春《浙江地方志考錄》分為十目; 陳光貽 《方志的種類》分為十二目,后又擴充為十四目。各種分法一般都包括了一統志、省志、府縣志、鄉鎮志、專志和雜志。不同的是,或將省志再分成總志、通志;或府、縣志單列;或將專志、雜志合并成一類。其他的劃分類型的方法還有: ①從紀事年代上區別,分為 “通紀”和“斷代”;②從志書的編者和志書的性質上區分,如章學誠認為,方志“有文人之書,有學人之書,有辭人之書,有說家之書,有史家之書”(《報廣濟黃大尹論修志書》);③從撰寫形式上區分,分為著述體和編纂體;④劃分為行政區域志、綜合志、專志、綜合性專志四大類(見金伯欣《方志學科屬性問題的初步探討》)。此外,譚其驤先生還認為,要把總志和方志分清楚,“凡是以全國為記載對象的,那就不能叫地方志”(《地方志與總志及歷代地方行政區劃》)。
4.方志的性質
古往今來,對方志性質的認識,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古代就有方志是地理書和歷史書兩種說法和爭論。近代又形成了第三種意見,認為方志兼有史、地的特性。傅振倫說:“方志為記述一域地理及史事之書。”(《中國方志學通論》)黎錦熙也認為方志是“史地兩性,兼而有之”,既是“地志之歷史化”,又是“歷史之地志化”(《方志今議》)。八十年代以來,有關方志性質的討論十分熱烈,新觀點概括有以下幾點:①方志的內容廣泛全面,包吞千有,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部門,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參見朱士嘉 《談談地方志中的幾個問題》); ②方志就是系統搜集與綜合反映政區內與行政管理有關的各種情況,作為資政決策的依據,因此,“它和行政管理學一樣是一門政治性、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參見于希賢《試論中國方志學的一些基本問題》);③方志是地情信息資料集。作為一方信息全書的方志應從歷史學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地方信息學(參見劉伯倫《方志與信息》)。此外,還有人認為,方志的性質與其學科屬性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其自身的性質,后者指其系統性。就其系統性來說,方志屬于廣義的歷史學范疇;而就其自身的性質,方志是“資料性著述” (參見 《方志性質概念的含義》)。
5.方志的功用
有人認為,方志學是階級性極為鮮明的學科,在涉及舊方志時,應把方志在當時的作用和在現實中的作用分開討論。史繼忠《方志淺談》中,把舊方志的內容、功用開列了十點:一、巨細無遺,以為國史要刪;二、周知利害,以立一代綱紀;三、詳審山川,以決攻守之略; 四、備載方物,以籌國計民生;五、登列丁畝,以定一方賦稅;六、博采風情,以利因地制宜;七、考核典章,以知政治興壞;八、著錄政績,以察官吏賢否;九、彰善癉惡,以禪社會風教;十、廣征詩文,以見文化升降。林衍經《方志學綜論》將這十點歸納為三方面的作用:“資政”的作用;宣揚封建禮教的作用;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作用。舊方志對現實的作用,許多人認為它是我國科學文化資料的寶庫,史料價值大,能夠起到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為發展旅游事業和繁榮文學創作服務的作用。綜論新、舊方志,普遍以為 “資治”、“教育”、“存史”概括了我國志書的功用,但三者誰為主,誰為從,方志學界還有著很大的分歧,有的甚至認為凡史書都有這三大功能,并不能反映方志的特殊性。
6.史志關系
史志關系是方志界一直在爭論的重大問題,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史志同一說;二是史志不同說;三是史志辯證統一說。目前,人們十分注重探討兩者之間具體的區別和聯系,反映了研究水平的深入。史念海在《論方志中的史與志的關系》一文里,從章學誠和戴震關于史與志的爭論中闡明了研究史志關系的方法,認為應“由方志的源流演變探索史與志的關系”,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認同。關于史志相通之處,有人認為,方志起源于史,又依史而存。方志不但促進了歷史研究,而且與歷史研究有共同的對象、目的和治學要求(參見林清澄《試論志與史的關系》);有人特別強調了宋元以后方志在編纂宗旨、編纂原則、編纂方法、內容體例、記事行文直至它的特征、作用等方面與史書的相通之處,認為“無不體現著明顯的 ‘歷史著述’” (參見來新夏《方志學概要》)。也有許多人從體裁上研究史志關系,認為“志體”源于“史體”,志書中采用的序、記、志、傳、圖、表、錄等都反映了史書的特點。還有人認為,志與史不但一脈相通,而且相互為用:志為史之要刪,史為志之約取;志為史之積,史為志之成,兩者互為表里。關于史志區別之處,許多人不同意史志有共同研究對象的提法,也不同意片面強調史志在宋元之后的相通之處以抹殺志書與地理書之間的傳承關系。《中國方志學概要》、《方志學概論》、《中國方志學》、《方志叢談》、《地方史志不可偏廢,舊志資料不可輕信》等論著中對史志區別都加以論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①從記述的范圍和內容上看,史書主要記述人類社會現象;而志書除此之外,還兼記自然現象,比史書更加全面、廣泛;②從記述時間上看,史記過去,志記現狀; ③在取材上有詳略精粗的不同,志貴詳細,史存大體;④取材方法不同,史書主要依靠史料,志書主要依靠調查研究。史書可由少數人完成,而志書要依靠各行各業通力合作;⑤從體例上看有主縱、主橫的不同,史體往往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線索,縱向深入,而志體則并列門類,無輕重之分;⑥在寫作方法上,史記善惡,志重褒揚。此外,方志界在志書能否容納“史體”的問題上也存在著爭論。近年來,“志經史緯”說、“史志合一”論較為盛行。
7.方志的美學觀
美學觀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在發揚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階級性問題上,如何把握美與丑?有人認為,正因為存在著美學上的階級性,在分析材料時才應當分清主流和支流,避免使美被丑所掩蓋。也有人認為,是否真正把握住美,在于是否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只有真真實實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才是真正的美,采取左右偏離的態度,是對歷史的歪曲,是丑的表現;②在發揚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問題上,應該把握內在與外表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創造新方志的形質美;③提高編修者本身的美學修養。《瑣談方志編修中的美學觀》、《試論新編方志的形質美》、《文史美學觀異議》等文章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8.方志的發展前景
在方志界對方志的作用和重要性津津樂道的同時,許多人卻對方志的發展前景產生了危機感,原因有四: 一是世界性信息革命和電腦的廣泛應用促使資料信息化和情報化,快速提供信息成為社會普遍的要求。年鑒、省市縣情、概況等應運而生,幾十年一修的地方志似乎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其次,在經商大潮的沖擊下,“科技熱”日益降溫,信息資料又出現了貶值和浪費的現象;再次,唯上唯書、政治掛帥束縛了方志的手腳,影響了“信史”的形象;最后,修志人員的任務觀念和臨時觀點影響了方志的質量和理論研究的深度(參見鄭正西《方志學貧困探源》)。為此,方志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許多人認為,繼續保持和發揚方志的全面、系統、綜合反映一方之全貌的優點,就可以迎接挑戰。但也有人認為,方志要發展,必須卸下大而全的包袱,輕裝前進。還有人從以企養志、方志商品化的角度對方志如何生存提出了建議。關于方志發展前景的預測主要有:①逐步實現地方志與地方通史的合流,并在編排上向“百科條目”化發展;②專門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以專門志為主,區域志為輔,總志變成地方情況的綜合概括。
上一篇:方志學·方志學專題研究綜述·有關方志史和方志學史的研究
下一篇:理學·后世和朝、日對理學的研究和評論·日本的朱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