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早期道教的宗教思想與 “太平盛世” 理想
當代學者大都認為道教正式形成于東漢末年,大約在公元二世紀時。最早出現的道教組織有“太平道” 與 “五斗米道”。東漢順帝 (126至144年在位)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又稱張陵)在四川首創五斗米道。據東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卷二稱:“漢末,沛國張陵學道于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于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190至193)以魯為督義司馬,駐漢中,斷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 ‘鬼卒’,乃后為 ‘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最盛時期,五斗米道在巴蜀立二十四治,設祭酒、大祭酒等職務,統轄信徒。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張魯率部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為閬中侯,邑萬戶。“太平道”是由巨鹿人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創立的一支農民武裝,史稱漢末黃巾軍起義,曾給封建地主政權以極大的打擊。據《后漢書·皇甫嵩傳》載:張角“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早期道教所以能成為團結廣大農民反對統治階級強征暴斂的紐帶,正是因為它承襲了古代傳統的信仰,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要求建立一個 “太平盛世” 的愿望。
恩格斯在《論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一文中曾經這樣評述早期基督教:“在早期基督教的歷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與現代工人運動相同之點。基督徒和后者一樣,在其產生時也是被壓迫者的運動:它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基督教和工人的社會主義都宣傳將來會解脫奴役和貧困; 基督教是在死后的彼岸生活中,在天國尋求這種解脫,而社會主義則是在這個世界里,在社會改造中尋求這種解脫。” (鄭天星編《馬克思恩格斯論無神論、宗教和教會》第495頁)
早期道教同早期基督教有十分相似之處,最初也是窮人與被壓迫者的宗教。所不同的是:早期基督教宣傳在死后的天國中才能解脫貧困,而早期道教明確表明要借神仙的力量的幫助,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解脫貧困,建立“太天盛世”。
東漢末年,外戚專政,軍閥混戰,水旱連年,災異不斷,土地荒蕪,饑民遍野。據史書記載:東漢永興元年(153),全國有三分之一的郡縣遭受水災、蝗災,致使幾十萬戶農民傾家蕩產,流落他鄉。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僅安帝 (公元107至126年在位)至靈帝(公元168至188年在位)八十余年間,見于記載的農民起義,就有大小近百次。在這種動蕩的年代,原來已經流傳于世的黃老道及陰陽五行論進一步得到傳播,并出現了一些 “變幻莫測”的奇人,如左慈、葛玄等的傳說,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論述天地、世事的著述。其中與早期道教有直接關系的有 《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和 《太平清領書》。
據史書記載:漢成帝(公元前32年至前7年在位)時,有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后因“假鬼神罔上惑眾”,病死獄中。哀帝時,其徒夏賀良等“挾忠可書”,“私以相教”,也因“欲妄變政事”被殺,《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的內容未能傳于后世(《漢書·李尋傳》)。
到了順帝(公元125至144年在位)時,又出現了《太平清領書》,又稱《太平經》。《后漢書·襄楷傳》說:“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后張角頗有其書焉”。李賢注曰:“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其經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近代學者認為,《太平清領書》得于泉上系一種托辭,很可能出自《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經歷年傳授傳抄,增補而成。一百七十卷數量之大,絕非一人一時之作。由于時代久遠,幾經戰亂,《太平清領書》也未完整地保留至今,部分內容被抄錄在《道藏》中的《太平經鈔》(《道藏》第746冊至747冊)及《太平經圣君秘旨》(《道藏》第755冊)里,為唐末道士閭丘方遠所節輯。據說,閭丘方遠認為《太平清領書》“卷帙浩繁,復文隱秘”,學者很不方便,于是“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他們將原來十部書仍以天干編之,但將每部十七卷節編為一卷,其中又因甲部原書散佚,無法彌補,用《靈素紫文》代之。但主要內容與思想基本上保存了《太平清領書》的宗旨,因此仍是我們考察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依據。至于 《太平經圣君秘旨》 (又稱《太上經秘旨》或《太平秘旨》)則是節錄的專述道教修煉方法的書,內容比較單一。
此外,《云笈七簽》還提到有《太平洞極經》共一百四十四卷,近代學者認為,由于現存《太平經》文中常出現自稱“洞極之經”詞句,故極可能與《太平清領書》 同為一書,或同書而異版。
從現存的幾種《太平經》內容中可以看出,早期道教的思想主要是繼承老子的一些遺教,撮合神仙方術陰陽五行說,有比較鮮明的古代中華民族神仙信仰和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據作者自稱:著述該書的目的是“帝王良輔,相與合策共理致太平”,因之號《太平經》。
首先,承襲老子道家學說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起源說,宣揚“道”為宇宙本源。
《太平經》說:“夫物始于元氣”(王明編《太平經合校》第254頁),又說:“元氣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第305頁)。也就是說,世上一切均由元氣所生。元氣又稱為天,但天還不是最終的起源,最終起源為“道”。說“天乃無上,道復尚之。道乃天皇之師法也,乃高尚天”,又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
其次,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認為人世間之事與物都是同天體相通的。
《太平經》說:“元氣與自然太和之氣相通,并力同心,時怳未有形也,三氣凝,共生天地。天地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與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剛柔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萬物。四時氣陰陽與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興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養天地之物。蠕動之屬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并力同心,以傳其類。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國。此皆本之元氣自然天地授命。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又說:“人生皆含懷天氣具乃出:頭圓,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時也;五臟,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此不可勝紀,獨圣人知之耳。”“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王者百官萬物相應,眾生同居,五星察其過失。王者復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強,強星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遠,應之近。天人一體,可不慎哉”?
第三,宣揚人能“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提出一整套怯病養生成仙的方法與主張。
這是《太平經》中占篇幅最多,講述最多的內容,包括許多神秘巫覡之語,也就是早期道教的修煉理論與方法。
《太平經》認為,人類在宇宙間存在著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賢人、民人、奴婢各個層次,人只要肯于修煉上進,都可以遞次達到最高層。說“神人者象天,天者動照無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誠不欺天,但順人所種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時,四時者,變化凡物,無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兇,長于安危。圣人者象陰陽,陰陽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萬物,圣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賢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氣達六方,賢者亦當為帝王通達六方。凡民者象萬物,萬物者生處無高下,悉有民,故象萬物。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又說“故奴婢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得成賢人;賢人好學不止,次圣人;圣人學不止,知天道門戶,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
關于修煉之方法,《太平經圣君秘旨》中集中談了精、氣、神的關系與守一等修煉方法。《太平經圣君秘旨》認為,人的生命來自于神與氣的協調,互相依存。說:“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又說“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久即彬彬自見,身中形漸輕,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氣應矣”。《太平經》認為長壽,在于守氣、合神,將精、氣、神三者合一,稱為“守一之法”,說守一可以“老而更少,發白更顯,齒落更生。守之一月,增壽一年;兩月,增壽二年; 以次而增之”。此外,對于食氣、胎息、針灸、草藥等怯病強身、長生久壽等方術、醫術,在早期道教的《太平經》中都有記述。
第四,主張平等,要求實現太平盛世。
早期道教的經典,所以以“太平”命名,正是反映了當時廣大勞動人民渴望實現“太平盛世”的強烈愿望。事實上,也正是漢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廣大對現實不滿而要求改變世道的群眾,在道教思想的影響下,聯合起來,促成了張角兄弟的“太平道”起義和張魯祖孫的割據漢中,道教才有了自己的群眾基礎與組織基礎,成為一個真正的有組織宗教。
現存的《太平經》的文字中,我們還能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反映漢末農民這種樸實的政治愿望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對時弊的抨擊,如說: “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指責那些為富不仁的人,“或有迂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財,積之乃億億萬種,珍物金銀億萬,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涂。見人窮困往求,罵詈不予;既予不即許,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賜予富人,絕去貧子,令使其饑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與天為怨,與地為咎,與人為大仇,百神仇之”。“所以然者,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迂得其聚處,比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
②主張治國之道,以民為本。提出:“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國之道,乃以民為本也。無民,君與臣無可治,無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賢共治事,但旦夕專以民為大急,憂其民也”。
③提出了建立一個通天地,三氣和的太平盛世理想。《太平經》上有一段神人答真人的對話,說明只有建立一個大到天、地、人,小到君、臣、民,家庭中的父、母、子之間關系和諧的社會,才是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其文曰:“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豈可聞耶?’神人言: ‘但大順天地,不失銖分,立致太平,瑞應并興。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 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宜當相通辭語,并力共憂,則三氣合并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氣。斷絕此三氣,一氣絕不達,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無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暢達,天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為逆家也。臣氣不得達,地氣不得成,忠臣何從得助明王為治哉?傷地之心,寡婦在室,常苦悲傷,良臣無從得前也。民氣不上達,和氣何從得興?中和乃當和帝王治,調萬物者各當得治。今三氣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這些思想,是早期道教鮮明特點。
上一篇:律學·當代律學研究
下一篇:春秋學·漢魏時期今古文的論爭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