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中藥的起源
關于中藥的起源,有著不少動人的傳說。《帝王世紀》一書中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為“伏羲氏……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另一個為“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淮南子》則提到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有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通鑒外紀》還提到“氏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它書中還有類似的傳說,但是總起來說,大都集中在伏羲氏及神農氏。史學家們認為,伏羲氏是早期畜牧業時期的代表人物; 神農氏則為早期農業時期的代表人物,比伏羲氏要晚。以他們兩人作為發現藥物的代表,說明藥物的起源與原始社會的畜牧業、農業的出現及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諸書記載多有“嘗”字,充分表明人們是在進食的過程中發現藥物,這就是后世所說的藥食同源。
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持生命,除了狩獵獲得肉食之外,主要以植物作為飲食的來源。由于對植物性質的缺乏了解和饑不擇食,進食有毒植物后就出現嘔吐、腹痛甚至昏迷等毒性反應。有時也因偶然食用某種食物而使病痛減輕或消除。經過世世代代的長期經驗積累,人們逐漸學會區別食物與不能食用的植物,認識到哪些植物可以用于治療疾病,初步積累了一些藥物知識。以后,隨著農業的出現及發展,人們在栽培農作物的過程中增多了對植物的觀察與體驗,發現更多的植物藥。由于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醫學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對藥物的需要與日俱增,藥物的來源也由野生藥材、野獸發展到部分人工栽培藥物和馴養家畜,并且開始利用礦物藥。通過長期經驗的積累,用藥的知識愈來愈豐富,人們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由口耳傳授發展到了文字記載,出現了藥物的著作。由于植物藥在藥物中占據多數,所以古人將記載這些藥物的專書稱為本草。
關于藥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時期。記載周代歷史的《周禮》中有著“聚毒藥以供醫事”、“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的論述。鄭玄對五藥的注解是“五藥,草、木、蟲、石、谷也”,即當時對藥物已有分類。《周禮》 中還記載“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說明當時還能區別各種藥物的藥性。《詩經》記載了西周甚至部分商代的詩歌,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述中藥的書籍。書中載有不少動、植物,其中有若干藥物。僅就植物藥而言,包括芍藥、黃芩、甘草等五十多種,有的簡要記載了產地、采集和食用季節。這些藥物雖未提到可以治病,但是卻有百余種為后世的本草書籍所收載。《山海經》雖然是一部記載我國各地山川和物產的著作,但卻記錄了一些藥物的產地、性能及功用。這是一本較早記載藥物功用的書籍。書中載有一百多種藥物,包括植物藥五十二種、動物藥六十七種、礦物藥三種等。這些藥物的功用,可分為預防、補益、種子(促進生育)、避孕、醒神、殺蟲、毒藥 (毒鼠、魚及人)、解毒、獸醫用藥等。這些藥物可治療內、外、婦、皮膚、眼科等數十種疾病。七十年代于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簡載有中藥約一百種。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方近三百個,中有藥物二百四十多種。其中有植物藥及礦物藥如水銀、蜀椒、黃芪、芍藥、甘草、黃芩等。《內經》中記載了十二個藥方,其中有植物藥及動物藥如烏賊骨、茜草、澤瀉、半夏等。這些說明至遲到了漢代,中藥學已經初具規模,產生藥物專著的時機業已開始成熟。
在中藥的起源上,酒具有重要的地位。酒的人工釀造,一般認為是在夏代。晉人江統在《酒誥》中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表明古人將多余的煮熟谷物拋棄后,無意中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熟的谷物可以自行發酵成酒。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上記載了稻、麥、禾、黍、稷等多種農作物,證實商代的農業生產很發達,已能生產不同的谷物。這些谷物為酒的釀造提供了物質基礎。古書中記述的商紂王建酒池肉林,說明那時已經飲酒成風。商代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很多屬于盛酒的器具,間接證明商代的釀造業已經很發達。
人們在飲酒的同時,發現酒具有一定的醫療作用。除了可以使人興奮愉快、減輕痛苦之外,還能起到麻醉作用。酒不但本身能夠通利血脈,還能促使其它藥物發揮作用。隨著飲酒的普及和醫藥知識的增加,藥物品種的增多,人們從單獨用酒治病發展到將藥泡在酒內制成藥酒來治病。由于酒在醫療中的廣泛使用,以致古人在造“醫”字時把“酉”作為該字的下半部。古時“酉”與“酒”通,“酉”本身就是酒壇的象形。這說明酒在醫療中占有重要地位。殷商甲骨文上有“鬯其酒”的記載。據班固在《白虎通》中解釋說“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成為鬯”,“鬯其酒”指的就是將藥物泡在酒內。《內經》中有關于“醪醴”(醪為濁酒,醴為甜酒)的敘述,認為它們的作用是“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如果經常服用,可以預防疾病。《漢書》甚至把酒稱為“百藥之長”,將酒放到中藥的首要位置。
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出現了中藥的水煎液,亦稱湯藥或湯液。相傳商湯時代的伊尹創制了湯液。伊尹是商湯的廚師,善于烹調,以后被任為宰相。《甲乙經》的序中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呂氏春秋·本味》中還提到伊尹同商湯談話時講到醫學。他說:“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這些記載表明伊尹不僅精于烹調,而且通曉醫學。他在烹調食物時常用姜、桂等調味品,從而認識到這些調味品具有辛溫健胃的作用,能夠治療一些疾病。以后,他將以水煮食物的經驗用來以水煮藥物,把不同的中藥放在一起制成湯液。由于他兼通烹調和醫學,因而可能在創制湯液方面作出貢獻。《資治通鑒》 中說伊尹“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濁重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明確提出他是湯液的創始人。應當指出,湯液的出現,是人民群眾進行長期醫療實踐,對用藥經驗加以總結提高的結果。但是,伊尹在將中藥配制成為復方的湯液和促進湯液的應用方面確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上一篇:酈學·《水經》與酈道元的《水經注》
下一篇:書院制·書院起源和性質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