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學·《后漢書》研究史略·南朝至隋唐: 以注釋為主的初期研究
東漢以來,劉珍、謝承、薛瑩、司馬彪、華嶠、謝沈、張瑩、袁山松、袁宏、張璠等10余家先后修撰后漢史。范曄書雖后成,但因其敘事詳略得體,體例多有創新,加上文筆優美,故后來居上。隋唐之前,社會上已有多種范氏《后漢書》抄本流傳,另有二種《后漢書贊論》單行,《昭明文選》還收入《后漢書》中的史論五篇,可見《后漢書》的影響之大。到唐朝,《后漢書》正式取代了《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被列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從此確立了 《后漢書》的學術地位。
研究工作伴隨著 《后漢書》的廣泛傳播逐步展開。南朝蕭梁時期,蕭子顯、王韶采掇范曄等眾家后漢史書,考正異同,分別撰成《后漢書》和 《后漢林》。吳均、韋闡、劉昭等人致力注釋范書,并各有著作傳世。劉昭的貢獻一是以注釋補充史實。《梁書·文學列傳》:“昭又集《后漢》同異以注范書,世稱博悉。”二是補志。劉昭因范書缺志而范曄曾稱贊過司馬彪的八志,遂取之以補范史,并為之作注。雖然司馬彪的八志內容有缺漏,也未必盡合范曄本意,但劉昭畢竟有補缺之功。其后劉芳有《后漢書音》、臧競有《范書音訓》、蕭該有《范書音》,皆以音注為主,且篇幅有限。唐初,章懷太子李賢招集學者張大安、劉訥言等共注《后漢書》紀、傳九十卷。李賢等人作注側重于訓詁,因而對范書中的文字音義、名物制度注釋較詳。另對史實有所補充,對原書錯誤也加訂正。
對范曄及其《后漢書》的評論,《宋書》和《南史》的作者都認定范曄謀反,但也承認他博學多才,“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劉昭《后漢書注補志序》稱贊: “范曄《后漢》,良誠跨眾氏。”劉知幾的《史通》認為:“范曄之刪后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補注篇》)。因此,“世言漢中興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古今正史篇》)。“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至于方術篇及諸蠻夷傳,乃錄王喬、左慈,廩君、槃瓠,言唯迂誕,事多詭越。可謂美玉之瑕,白圭之玷,惜哉,無是可也!”(《書事篇》)對《后漢書》的論贊和《皇后紀》、《列女傳》,劉知幾也提出了批評。他的意見雖然未必都對,但他觀察問題的角度以及所提出的議題對后人還是很有啟發的。
上一篇:農學·隋唐宋元農學·南方農業農藝的特點及其在農學理論上的反映
下一篇:天文學·概論:性質與功能·歷:它的性質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