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油嗎?
解放前,有關中國貧油的論點,一直占有市場。早在1914年袁世凱政府和美國簽訂《中美合辦油礦條約》,將陜西延長、延安以及熱河等地的石油開采權,全部賣給了美國壟斷資本家。于是一批美國人準備到陜北進行實地考察。就在此時,有個叫羅杰斯的美國人(時任德士古石油公司經理),在《美國實業發展史》這部著作中寫到:“亞洲腹地,包括蒙古高原、中國大部及西藏大山脈,毫無蘊藏石油之可能”,實開“中國貧油論”之先河。翌年,美人馬棟臣(即F.G.clapp)在陜北進行調查后,寫出報告,明確指出:“可以預期的產油量是微不足道的”。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E.布萊克維爾德在紐約舉行的美國礦冶工程師學會上公開發表有關中國貧油的論文,即中國沒有儲存和開采有價值石油的條件。“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些調子,必然對中國進一步找油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以致當時中國商人擬合辦延長油礦,由于無人認股而行夭折。
盡管后來,有部分國人,仍致力于找油工作,但因條件所限,進展甚慢,甚至連1934年國民黨政府實業部編寫的《中華經濟年鑒》中也對中國的石油前景持悲觀論調,并且引用美國1920年的估計數字即中國石油儲量僅相當于美國的20%做為依據。然而這種論調曾一度為陜北延長、永坪等地的再次鉆井有所收獲而沖淡。因之,我國地質工作者和部分有識之士,于翌年提出申請開采甘、青、新石油,并于1938年春派出有外人參加的勘查隊到甘、青等地調查,其結果仍然認為希望不大而行擱置,由于勘探隊內中國地質工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在同年底又專門組成僅有國人參加的勘查隊前往甘肅玉門一帶工作,終于在1939年確認老群廟是最有希望的儲油構造。經過鉆井,于同年5月出油。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貧油論”陰影的束縛。在此之后,陜北、四川、新疆等地相繼發現油氣,從而樹立起來在我國尋找油氣的信念,但真正地得到實現還是新中國建立以后才行。
世界上開采石油,最初是在中東、地中海沿岸進行的,這些地區屬于海相沉積地層,根據這些地區開采石油的經驗,西方一些地質學家提出了“海相生油”理論。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陸相油田的情況,許多地質學家便武斷地認為,只有海相沉積才能生油,完全排除了陸相生油的可能性。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運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原理,分析研究了世界上找油經驗和我國地質構造的特點;大膽地提出,找油的關鍵并不在于海相或陸相,而在于有沒有生油和儲油的條件,在于對構造規律的正確認識。李四光通過對我國地質構造的大量實地考察,發現新疆、黑龍江等省都有儲存石油的地質構造,于是得出:“陸相沉積的地質構造同樣有儲存石油的條件”的結論。根據李四光的建議,全國開始了進行石油普查的工作,石油勘測實行戰略大轉移,由大西北轉向東部,經過五年艱苦奮戰,1960年終于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大油田——大慶油田,隨后又發現了大港、勝利等一系列大油田,到1963年,我國石油基本上做到了自給,“中國貧油國”的帽子被扔進了太平洋里。
上一篇:中國詩歌會的欠缺
下一篇:中國足球賽中做交易禁而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