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學·方志整理學——舊方志的整理和利用·舊方志的影印出版與方志叢書的編制
伴隨照相及光電謄印技術的發展,影印開始成為舊方志整理的重要手段,特別是某些古籍的佳刻、抄本、稿本,借助影印保持了原貌,又能廣泛流傳,對于方志學的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民國三年(1914)吳興張鈞衡就影刻了《紹定吳郡志》的宋刻本,民國十年(1921)又影印了該書的《墨海金壺》本。民國九年(1920)王氏今傳是樓影印《嘉慶合肥縣志》集虛草堂本。許多圖書館也紛紛影印各自的藏書。新中國成立以來,影印事業走向了新的高潮,據不完全統計,以單行本問世的影印古志已達200種,這其中有不少是珍貴的版本,如《(嘉慶)揚州圖經》的抄稿本、《(弘光)州乘資》南明弘光元年刻本、《直塘里志》稿本、《璜涇志略》稿本、《 (咸淳)臨安志》宋刻本、《(民國)廣東通志》稿本等。
為了提高影印方志的利用率,海峽兩岸紛紛編制大型方志叢書,這項活動在八、九十年代達到高潮。著名的方志叢書有: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該書六十年代初由上海古籍書店以影印線裝本形式出版。八十年代初該店又以精裝本68集發行。叢書中共選收寧波范氏天一閣所藏明代方志107種,大部分都是罕見的孤本、善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編輯《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收入明代方志109種。這兩部叢書對于研究明代方志的概況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漢唐地理書鈔》,清王謨輯,1961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該書是清代古方志輯佚的重要典籍,共收入古地志70余種,選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原刻本及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收藏未刻部分的抄本影印。后附清陳運溶編《麓山精舍叢書》,該書收入兩湖古地志66種,也反映了清代古方志輯佚的成就。
《宋元方志叢書》,臺灣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臺灣大化書局1980年影印出版。該叢書從現存53種宋元方志中精選37種編成,較系統體現了宋元古志的概貌,影印底本多明清刻、抄本。
《中國方志叢書》,臺灣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該叢書自六十年代起分期分批出版,包括華北、華中、華南、塞北、東北、西部各省,是臺灣迄今出版明、清、民國間纂修方志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冊數最多的方志叢書。
《中國地方志集成》,《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該書擬從現存9000多種舊方志中優選3000余種,縮印為700余冊,收入通志、府、州、廳、縣志及鄉鎮、山水、寺廟、園林等小志,是目前收書最多的方志叢書。該書從80年代籌編,至1994年已出版上海府縣志輯23種10冊,四川府縣志輯206種70冊,江蘇府縣志輯109種68冊,浙江府縣志輯123種68冊,鄉鎮志專輯254種32冊,共計715種248冊。其中,鄉鎮志專輯是目前收錄鄉鎮志最多的叢書。
《日本藏罕見中國方志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編,1990年2月由該社影印出版。此書選取了現為日本所藏,國內罕見的地方志近百種,主要是明、清兩代所修。其中有十余種《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未予記載,有很高的保存價值。
《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1992年12月中國書店影印出版。該書收錄中科院圖書館所藏稀本方志200種50冊,如《(康熙)唐縣新志》、《(乾隆)趙城縣志》、《(康熙)鼎修霍州志》等,亦保留了眾多的善本。
《臺灣方志匯編》,方豪主編,1968年臺灣中華學術院臺灣研究所等編印。第一輯以清代為限,收通志、府、廳、縣志及采訪冊,共計26種,多據原刊本、抄本參校,志后附有校后記,對纂修者、版本、藏所均有說明。
此外,收錄方志較多或較有價值的方志叢書還有: 1984年遼沈書社影印《遼海叢書(正集)》、上海書店影印 《隴右方志三種》、1988年吳忠禮主編《寧夏歷代方志萃編》、1989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叢刊·方志類》。臺灣出版的有:臺灣文海出版社影印 《宋代地理書》、《中國邊疆叢書》、《中國水利要籍叢編》、《中國名山勝跡志叢編》、臺北華文書局影印《中國省志匯編》、學生書局影印《新修方志叢書》、《中國史學叢書》、大通書局影印《中華文史叢書》、《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灣國風出版社《中國邊疆史地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方志匯刊》、《臺灣文獻叢刊》等。
上一篇:方志學·地方志與方志學——源流與發展·方志的起源和發展
下一篇:方志學·方志整理學——舊方志的整理和利用·舊方志的資料匯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