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心?在物?
里普斯(1851—1914)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慕尼黑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我們知道,美學和哲學、心理學、文藝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世界上著名的美學家往往是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而里普斯研究美學則往往從心理學出發。他的美學著作有《空間美學和幾何學·視覺的錯覺(1897)和兩卷本的《美學》(1909),除此之外,德國《心理學大全的文獻》還收有他的兩篇文章《論移情作用,內模仿和器官感覺》、《再論移情作用》。
在近代美學思想中,移情說的影響很大,代表人物是里普斯,人們把美學中的移情說比作生物學中的進化論,里普斯就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美學上的達爾文,其實移情說并不是里普斯的新發現,在他之前的德國美學家費肖爾父子就已經奠定了移情說的基礎。里普斯由于研究貢獻很大就被看作是移情說的代表人物。
所謂移情,就是人們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之中,把無生命的東西生命化,好象它也有七情六欲。同時人在觀察時,自己也受到事物的影響,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比如“山光悅鳥性”“紅杏枝頭春意鬧”。里普斯移情說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幾何形體所生的錯覺。在他的《空間美學》里,他用希臘建筑中道芮式石柱來說明移情作用。古希臘的神廟建筑往往不用墻,而讓一排排的石柱來撐持屋頂的壓力。這種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著凸凹相間的縱直的槽形紋路,平常我們看石柱時應該覺得它由于承受重壓而順著地心吸引力下垂,但是我們看“道芮式”石柱卻往往覺得它聳立飛騰、呈現一種用力抵抗不甘屈服的氣概。這種感覺是由于在聚精會神觀看中,我們忘記了石柱和我的分別,于是出力抵抗、聳立飛騰雖然本來是我們心中的意象,這時就移到石柱身上去了,這就是移情作用。
按照里普斯的說法,這種移情作用就是一種美感經驗。在美感經驗中,審美好象過渡到審美欣賞活動,須經過移情作用產生的情感,如活力自由、自豪等感覺。而審美欣賞的原因是我,不過不是原來的我,而是“看到對立的對象而感到歡樂或愉快的那個自我”。因為在觀照審美對象而感到愉快時,我還感到一系列復雜的“內心活動”,在這一切內心活動中我感到活力旺盛,輕松自由,胸有成竹,舒卷自如,也許還感到自豪,如此等等。這種情感才是審美欣賞的原因。這樣說來,引起美感的原因就不在對象而是對象引起的主觀感情了。這里,里普斯墮入了主觀唯心主義,他把引起美好的原因落腳于自己的主觀意識而不是客觀物質對象上,這是他移情論的遺憾所在。
上一篇:美籃教練率兵不利漢城敗北
下一篇:聶元梓與全國第一張大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