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西醫學的匯通(清代道光年間—建國前 1821—1949)·惲鐵樵的中西化合
惲鐵樵(1878—1935)著有《群經見智錄》等。在中西醫匯通方面,他的學術思想主要是:
(1)中西醫學,各有所長:惲氏認識到中西醫學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兩者在理論等方面也有不同。他說:“西醫之生理以解剖,《內經》之生理以氣化”,“《內經》之五臟,非解剖之五臟,乃氣化之五臟”,認為西醫重視生理解剖、細菌、病理和局部病灶;而中醫重形能,主氣化,重視四時五行等自然界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兩者各有所長。
(2)中西醫匯通是發展中醫的必經之路:惲氏提出:“居今日而言醫學改革,茍非與西洋醫學相周旋,更無第二途徑。”他把能否結合西醫,提到中醫有無發展價值的高度去認識。他說:“中醫而有演進之價值,必能吸收西醫之長,與之化合以產生新中醫。”他在中西醫匯通方面的具體思想為:①中醫必須發展,不能故步自封。他在《群經見智錄》中說,他不是要使中醫以《內經》為止境而寫這本書。強調今人應當賢于古人。②不能以西醫學或現代科學的尺度來衡量中醫。中西文化不同,故中西醫學基礎不同。“西方科學不是學術唯一的途徑,東方醫術自有立腳點。”另外,科學是不斷發展的,不能說現在的科學就是真理。③匯通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惲氏認為中醫要想發展,首先應當學通《內經》等經典著作,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吸收西學,進行創新。他說:中醫學的可貴之處在于能治好病,即有驗方。而受人指摘處是沒有標準。如果沒有標準,就不能很好使用驗方。這時雖有千萬個方,等于無方,也不成其為醫學。要想制訂標準,應當先去學理。所謂學理,就是要學生理、病理等。但單學西醫還不夠,要明白《內經》中的形能。至于形能,他強調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參以實際經驗,以臨床實踐為準。④吸收其它學科的知識與研究方法。惲氏認識到要搞一門學問,必須具備其它科學知識及掌握科學的方法論。他提出學習中醫應當具有三種工具——古文學的眼光、新世紀的常識和臨床經驗。這個意見對于今天的中醫研究,也有指導意義。
在中西醫匯通方面,惲氏有著突出的求實精神及精辟見解。他的思想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影響,而且對今后的中醫發展,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上一篇:考試制·宋代科舉制的改革與發展·強化科舉法規,嚴防營私舞弊
下一篇:尚書學·元明奉行宋學獨尊《蔡傳》及繼續疑辨·擁蔡的“時義”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