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184~19年)
東漢中平元年至初平三年(184至192年)張角等領導的反抗東漢王朝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東漢靈帝時,巨鹿(今河北寧晉西南)人張角創太平道,以為人治病的方法發展教徒。十年間,發展教徒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動員群眾起來推翻東漢王朝,并將分散的教徒按地區分為36方,每方各設“渠帥”。預定以干支記年的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年)的三月五日(非甲子日)同時起義。由于叛徒告密事泄,起義提前于二月舉行。旬日之間,部眾發展至百余萬,并迅速形成了三支主力軍和三個主要戰場:張角等活動之冀州地區(今河北中部一帶);張曼成等活動之南陽地區(今河南南陽一帶);波才、彭脫等活動之潁川、汝南、陳國等地(分別治今河南禹州和平輿、淮陽),東郡(今河南濮陽)則有卜己等。起義軍以頭裹黃巾為標志,被稱為黃巾軍。
潁、汝黃巾軍在擊敗漢將朱儁后,圍攻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在皇甫嵩、朱儁、曹操反擊下,于四月首先失敗。南陽黃巾軍于四月攻占南陽,被朱儁等包圍。十月間撤往西鄂(今河南南召縣南)。先后四位領袖張曼成、趙弘、孫夏戰死,韓忠敗降被殺。冀州黃巾軍攻占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后被漢軍包圍,分別于十月、十一月失守,20余萬起義軍全部覆滅。張角病死后繼任的領袖張梁、張寶都在戰斗中犧牲,黃巾起義失敗。分散在各地的黃巾軍繼續戰斗。郭太領導的白波黃巾軍起于并州,馬相領導的黃巾軍起于益州,黑山軍活動于冀州及與兗、并、司隸交界地區。中平五年(188年)青州黃巾軍又發展至數十萬人,但在初平三年(192年)戰敗,被曹操收編,成為曹操以后統一中原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促使其迅速走向滅亡。
黃巾軍起義組織簡表
注:冀州黃巾軍由張角直接指揮。
上一篇:《郭威滅后漢之戰(950~95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黃飄大捷(1869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