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儒的名義和儒家的創立
儒家之所以稱“儒”,據 《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周禮·天官冢宰·大宰》也有說明:“四曰儒,以道得民。”東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唐代賈公彥疏:“諸侯師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與天子保氏同名,故號曰儒,掌養國子以道德,故云 ‘以道得民’。”所謂“六藝”即指禮、樂、射、御、書、數和詩、書、禮、樂、易、春秋,兩者都叫“六藝”,前者是小學教育的內容,后者是大學教育的內容。所謂“教民”都是指教貴族的子弟而言。章太炎《國故論衡·原儒》說:“儒之含義甚廣,《說文》: ‘儒,柔也,術士之稱。’術士之義亦廣矣,草昧初開,人性強暴,施以教育,漸漸摧剛為柔。柔者,受教育而馴擾之謂,非謂儒以柔為美也。受教育而馴擾,此不徒儒家為然,道家墨家未嘗不然,等而次之,舉凡宗教家莫不皆然,非可以專稱儒也。又《莊子·說劍》: ‘先生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 莊子道家,亦服儒服,司馬相如 《大人賦》:‘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仙亦可稱為儒。而《弘明集》復有九流皆儒之說,則宗教家亦可稱為儒矣,今所論者,出于司徒之儒家,非廣義之術士也。”可見,“儒”本是周代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學的傳承者,其中禮樂傳統是周文的核心,也是古代學術的總匯。周室既衰,官失其守,學術下移,儒者流散各地,由于他們熟悉貴族的禮儀,有的便以相禮為業,以求衣食,這就是所謂的“小人儒”。孔子早年也曾以相禮為業,但他能夠繼承周代“師儒”的統緒,并加以發揚光大,開私人講學授徒之風,獨力承擔了民間教育的責任。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繼承其業,據《史記》載:“孔子歿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居齊,而曾子作大學,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后學,又復遍布于天下,于是始有“儒家”之名,戰國時代,儒家與墨家并稱 “顯學”。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創立者,但儒家思想卻是由來已久,以人數來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傳,此外如伊尹、遲任、箕子,祭公謀父、尹吉甫、公孫喬等都具儒家的言論與作風。孔子以前的這些人物,不是政治領袖,便是學術領袖,惟孔子以一襲布衣,肩負了堯至周公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而集其大成,使易有傳,書有序,詩有去取,禮有從違,樂有所正,春秋有義例。因為易有傳,而后圣教始明(不復為卜筮之書); 書有序而后作意始顯 (為之次序),詩有去取而后可以跡盛衰,禮有從違而后可以考質文;樂有正而后可以移風易俗,春秋義行而后可以勸善懲惡。孔子繼往圣而開來學,為中國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考試制·儒家典籍中關于考試制的起源說
下一篇:簡牘學·前簡牘學時期(西漢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