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臘瑪古猿遺址·“正在成長中的人”
臘瑪古猿化石是美國人劉易斯最早發現并命名的。1932年,他在印度西瓦立克山區的地層中,發現了生活于距今一千四百萬年至八百萬年之間的一些古猿化石,他以印度神臘瑪之名,命名為“臘瑪古猿”。臘瑪古猿具有從猿向人進化的許多特征,學術界一般把它歸入人科。
1975年5月,在距祿豐城約10公里的廟山坡石灰壩褐煤堆積物中曾發現臘瑪古猿牙齒化石。1980年4月9日,在這里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具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同年12月初,又先后發現兩具臘瑪古猿頭骨化石,都較完整。以后仍陸續有新的發現,迄今共發現三個完整頭骨,一些頭骨殘片,上下頜骨三十八件,牙齡數百枚,部分肩胛骨、肢骨,以及三十多種與古猿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
祿豐臘瑪古猿具有從猿進化到人的一系列顯著特征。它保留不少猿類的原始結構,又與早期直立人類相近。從頭骨化石來看,枕骨大孔的位置比其他猿類靠前很多,這就使它們的面顱縮小,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頭的重心已移到支點枕骨髁的稍前方,說明它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面部吻部的短縮趨勢比較顯著,上頜骨頰齒齒冠短而寬,犬齒不外突,說明吻部取食、攻擊的作用已大大退化,由逐漸發達的雙手所代替。顱骨向上擴張的趨勢比較顯著。整個頭骨的結構及形態已接近于早期直立人類。齒弓是規則的卵圓形,與猿類齒弓不同,接近于人的拋物線形的齒弓。整個齒列的牙齒比例非常接近于早期人類,而與猿類有明顯的差異……這說明,祿豐臘瑪古猿是同類古猿中時代較晚、最為接近早期人類的一種過渡類型。
據古生物學家的考察和研究,八百萬年前的祿豐盆地,有丘陵山地,有森林,有湖沼,有草地,氣候溫濕。祿豐臘瑪古猿的生活環境是個森林邊緣的雜木林地帶,與祿豐臘瑪古猿共同生存在這一自然環境中的還有多種哺乳類動物,如懶猴、彌猴、長臂猿、松鼠、豪豬、水獺、劍齒虎、祿豐軛齒象、嵌齒象、三趾馬、巨爪獸、大唇犀、無角犀、獏、古豬獸、麝、麂、簡麂、轉角羊、鹿等。祿豐臘瑪古猿主要食用植物的果實、塊根、嫩葉,也吃一些能夠捕獵到的動物的肉。它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基本上擺脫了樹棲生活,向早期直立人緩慢過渡,是“正在成長中的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木蘭院石塔·“慚愧阇黎飯后鐘”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蕪湖·“江城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