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的藍本
——鄭蘋如刺殺丁默邨
她的真實經歷比小說和電影更傳奇。她是民國時代上海灘的一位名門閨秀,秀外慧中,美艷動人。她以花樣年華投身革命,舍身暗殺汪偽特務丁默邨,最后事敗被殺。她就是鄭蘋如,是張愛玲的小說《色·戒》中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
畫報封面女郎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鄭蘋如成為上海《良友》畫報第130期的封面女郎。這一年,她十九歲。畫報封面上的鄭蘋如面如銀盤,笑靨如花,讓人一看就怦然心動。她喜歡游泳,喜歡演話劇,還會彈鋼琴。1930年代一期《圖畫時報》還曾刊登過一幅她的劇照。那時,她是上海大同附中話劇團的一員,是公認的“校花”。
這樣一位既美麗又才華橫溢的女孩出身名門。她的父親鄭鉞留學日本時,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同盟會,結交了于右任等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她的母親是日本名門閨秀木村花子。木村花子曾積極支持孫中山和黃興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自愿為革命黨人傳遞信息和文件。她與鄭鉞交往日久,暗生情愫。他們在日本結婚后,木村花子改名為鄭華君,并為鄭家生下了二子三女。鄭蘋如是家中的第二個女兒。中日混血的血緣,并沒有影響鄭家的愛國行動。
鄭蘋如從小聰明過人,善解人意,還跟著母親學了一口極為流利的日語。她的母親雖然是日本人,卻極其反對日本侵略中國,并對日軍在華的野蠻行徑十分不滿。鄭蘋如從小耳濡目染,對革命懷有極大的熱情。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年僅14歲的鄭蘋如就跟著姐姐去浦東鄉間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這為她后來投身抗日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歲時,鄭蘋如加入了中統組織,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淪陷后,她憑借自己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流利的日語口語,混入日軍報道部新聞檢閱室任職,并在軍部電臺擔任播音員。后來,她憑借母親的關系,又成功混入了日本駐上海的特務機關,套取日本高級軍事機密,成為她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也許,這位亂世中的美女,注定要擔當大任。僅僅在特務機關當一名間諜,似乎不足以體現她自身的價值。
化身美女殺手
機會很快就來了。鄭蘋如在上流社會活動時,日本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對她一見鐘情,難以自拔。鄭蘋如便想通過綁架近衛文隆,迫使日本首相做出停戰的決定。這個想法看起來有點幼稚,卻反映出她當時希望為國效力的迫切心情。最終,近衛文隆被父親召回國,鄭蘋如的上級也及時阻止了她的行動。
也許從這件事中,她的上級發現了她有做刺客的潛力和勇氣,于是派她接近一位名叫丁默邨的男子,并伺機除掉他。
丁默邨是湖南常德人,曾加入中國共青團,后來叛離共產黨轉而加入國民黨,從事特務活動。抗戰前,他一直在蔣介石手下任職,戴笠出于嫉妒控告他貪污,使他受到追查,官場失意而又不甘寂寞的丁默邨便投靠了日本人,成為漢奸。
1939年,丁默邨與李士群組建偽特工總部,總部設立在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今萬航渡路435號)。它的大門是牌樓式的建筑,兩側的墻上開了兩個洞,用來安裝機關槍。大門東側有二十多間平房,用作警衛總隊的辦公室和審訊室。大門西側是看守所,看守所旁邊有一棟洋房,供日本憲兵占用,作為現場指導和監視使用。日本的上海特務總部“梅機關”部分人員進駐在這里。從76號的布局不難看出,這里就是日本機關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志士的魔窟。丁默邨本人被稱為“丁屠夫”,有日本記者評價他為“嬰兒見之都不敢出聲的恐怖主義者”。
丁默邨還與國民政府的情報系統相對抗。他曾在中統、軍統供職,對這兩家特務機關的活動規律一清二楚,所以中統和軍統常常遭受到致命打擊。這兩家機構的秘密通信地點都被丁默邨記了下來,很多特務被抓,國民黨損失很大。于是,國民黨當局命令自己的特務機關不惜一切代價剪除丁默邨。這個艱巨的任務,便落在了從未有過刺殺經驗的鄭蘋如身上。
兩次刺殺未遂
憑借自己的智慧和美貌,鄭蘋如成功進入了“76號”,并結識了好色的丁默邨。丁默邨沉醉在鄭蘋如的閉月羞花之容中,卻并沒想到,這位美女暗藏殺機。
中統見時機成熟,便開始策劃暗殺行動。1939年12月10日晚,丁默邨的轎車來到鄭家門口,暗中埋伏的刺殺隊員正要按計劃行事。丁默邨卻沒下車,調轉車頭而去,不知是他出于警覺,還是確實有急事,總之這次暗殺沒有成功。所幸鄭蘋如并未受到懷疑,并很快策劃了第二次暗殺。
這一次,丁默邨依然沒有死,鄭蘋如卻把自己賠了進去。
1939年12月21日,上海戈登路(今江寧路)西伯利亞皮貨店外,突然響起了槍聲。一輛黑色轎車沖破子彈的包圍,疾馳而去。轎車里坐著的正是丁默邨,他又逃脫了一次暗殺。
這天下午六點多鐘,丁默邨和鄭蘋如從朋友家出來,乘車返回。走到西伯利亞皮貨店時,鄭蘋如撒嬌,說要一件皮大衣作為圣誕禮物。丁默邨欣然同意,并下車陪她挑選。
挑選過程中,丁默邨突然發現櫥窗外有兩個形跡可疑的人,正打量著他。他是個老特務,覺得事情不對,便掏出一沓鈔票扔在柜臺上,說:“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沒等鄭蘋如反應過來,他已經奪路而逃。司機見他狂奔出來,急忙發動引擎,打開車門。丁默邨鉆進車中,轎車絕塵而去。暗殺隊員連忙開槍,正好打在汽車門上,幸虧有鋼板護身,丁默邨才逃得一命。
張愛玲在小說《色·戒》中,將這一段故事寫成王佳芝舍不得讓易先生被殺,暗示他逃命,在關鍵時刻白白放走了自己的暗殺目標。張愛玲這樣處理,便將刺客王佳芝還原成了普通女人,在那一瞬間愛上了給自己買鉆戒的大漢奸,一念之差,就前功盡棄。
暗香永難找尋
小說畢竟是小說,王佳芝的故事并沒有發生在鄭蘋如身上。這次暗殺未遂后,她已經受到了丁默邨的懷疑,處于危險之中。但她沒有退縮,還試圖繼續接近丁默邨,尋找下一次動手的機會。為了試探丁默邨是否已對她產生懷疑,她先給丁默邨打了一個電話,裝作膽小而又歉疚地說:“你那天受驚了吧?我嚇壞了,真后悔不該讓你陪我去買大衣。萬一出點差錯,我怎么對得起你?你會怪我嗎?”丁默邨明明已經懷疑她,卻不動聲色,故意安慰她說:“我怎么會怪你?我讓你擔驚受怕了,非常不安呢。”鄭蘋如不敢輕易相信,再試探道:“你現在千萬別出來,我也不讓你出來。但是我的錢用完了,怎么辦呢?”丁默邨故作爽快地答應道:“我雖然不能來看你,但我會叫人送錢來,你放心好了。”為了穩住鄭蘋如,丁默邨果真派人送了一部分錢給她。鄭蘋如誤以為丁默邨沒有懷疑自己,放心了。在斗智方面,她明顯經驗不足,根本斗不過老奸巨猾的丁默邨。
12月25日,鄭蘋如在日本憲兵隊長的陪同下,前往“76號”。有人說她為了保全一家人的性命,前去“自首”。有人說她懷揣手槍,是去拼命的。也有人說她只是想重新接近丁默邨,以求再次尋找暗殺機會。她去“76號”到底出于什么動機,沒有人知道,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她被扣留在“76號”,再也沒能出來。
面對輪番審訊,鄭蘋如拒不承認自己是“重慶方面的人”,一口咬定是“情殺”,聲稱“丁默邨與我相好后,又別有所戀,我實在不甘心,就用錢請人開槍恐嚇他”。丁默邨親自審問,她也這么說,氣得丁默邨直跺腳。汪精衛曾親自跑到鄭家,勸鄭鉞到偽國民政府任職,來換取釋放女兒。鄭鉞斷然拒絕。
丁默邨本來沒想殺鄭蘋如,也許是顧念昔日舊情,也許是舍不得她的如花容顏,也許是想讓她為自己所用。總之,鄭蘋如本來可能保全性命。但是,丁默邨的妻子趙慧敏出于嫉妒,非要置她于死地。趙慧敏悄悄找到特務林之江,面授機宜。
1940年2月,在林之江的一手操縱下,鄭蘋如被槍殺,死時只有23歲。她的死在上海引起議論紛紛。李士群故意授意親信,將丁默邨貪色遇刺一事透露出去,頓時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新聞。《申報》等報刊以鄭蘋如為情而謀刺丁默邨作為“桃色新聞”大肆宣揚,丁默邨從此威信盡失,后來被掃地出門。
也曾擁有真愛
鄭蘋如曾擁有屬于自己的愛情,她曾愛上哥哥的一個戰友王漢勛。王漢勛是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畢業生,曾任中國空軍空運大隊上校大隊長。兩人花前月下,備嘗愛情的甜蜜。
1939年春天,王漢勛幾次催鄭蘋如赴香港完婚,但鄭蘋如一再推遲婚期。也許兩人想等到抗戰勝利后再組成自己的小家庭。沒想到,鄭蘋如接受了刺殺丁默邨的任務,這樁本來會很美滿的婚姻便化為泡影。
抗戰勝利后,丁默邨被投入監獄,1947年被處死。陳立夫在回憶錄中說,丁默邨本來可以不死。但有一天他出獄看病,遇到一位記者。這位記者便寫了一篇《丁默邨逍遙玄武湖》的稿子,發表在報紙上。蔣介石看到以后大怒道:“生病了怎么還能游玄武湖呢?應予槍斃!”別人求情不起作用,丁默邨就這樣被殺掉了,時年45歲。
鄭蘋如遇害后,很多名士為她鳴不平。鄭振鐸還專門為她寫紀念文章,夸贊她“比死在沙場上還要壯烈”。抗戰勝利后,鄭蘋如被國民政府定為“國民革命烈士”,牌位供奉在國家忠烈祠。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她為革命烈士,將她的照片等遺物移送到上海龍華革命公墓,供人們祭奠和瞻仰。
上一篇:《投名狀》背后的歷史疑云——被迷霧籠罩的“刺馬案”
下一篇:一個流傳千古的冤案——項羽火燒阿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