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宗李漼
唐懿宗,原名溫,后更名漼,是宣宗長子。宣宗有11個兒子,但他最喜歡第三子夔王滋,準備要滋繼位。由于害怕臣下諫駁,所以立太子一事就一直拖了下去。大中十三年 (859),宣宗病重,密囑樞密使王歸長等三人,擬立夔王滋為太子,宦官右軍中尉王宗實與王歸長等素不同心,王歸長便把他調為淮南監軍。但王宗實并未赴職,待宣宗死后,矯詔迎立鄆王溫即位,改名漼,是為懿宗。是年18歲。不久,王歸長等三人即被殺。懿宗在位時間為859——873年。
懿宗即位時,唐朝政治已經衰敗,階級矛盾已相當尖銳。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 中指出,當時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是指終年聚兵、蠻夷熾興、權豪奢僭、大將不朝、廣造佛寺、賂賄公行、長吏殘暴、賦役不等、食祿人多而輸稅人少; 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債征奪、賦稅繁多、所由乞斂、替逃人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凍無衣饑無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等。國有九破,說明唐王朝已不能照舊統治下去,民有八苦,說明人民已無法繼續生活下去,只有起來反抗了。
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在浙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來,揭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浙東是唐政府財富所生的主要地區之一,農民受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浙東又是唐政府防御空虛的地區,人不習戰,甲兵朽鈍。裘甫乘勢揭竿,很快攻下了象山縣。觀察使鄭祗德派兵前去鎮壓,被起義軍打得大敗,非死即逃。裘甫遂進陷郯縣 (今浙江嵊縣),開府庫,募壯士,聚眾數千人,浙東震動。鄭祗德再派討擊副使劉勍、副將范居植率兵迎擊,至桐柏觀前,一場大戰,范居植被殺,劉勍狼狽逃回。鄭祗德又派人進擊,將帥500人全軍覆沒。裘甫連戰皆捷,聲勢大震,各地人民,陸續奔集,隊伍發展到3萬,分為32隊,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改元羅平,鑄印天平,建立了農民政權。裘甫以劉暀為謀主,劉慶、劉從簡為偏帥,造兵械,儲資糧,接連攻下上虞、余姚、奉化、寧海等縣。鄭祗德累表告急,且向鄰道求援。
懿宗接受了宰相夏侯孜的建議,特任前安南都護王式為浙東觀察使,鄭祗德被召為太子賓客。王式拜命而行,忠武、義成和淮南諸軍盡歸他指揮。
王式老奸臣猾,到達浙東后,分兩路包圍起義軍,他征集留居在浙東的吐蕃、回紇人充當騎兵,又把浙東地主武裝“土團子弟”數千人配備到各路軍中作向導,壯大了唐軍的勢力。裘甫領導起義軍與唐軍作戰數次,均失利。在郯縣城,起義軍與唐軍展開血戰,三天內打了83仗,城中婦女也編成女軍,以瓦礫打擊唐軍。但終因兵力不足,郯縣失守,襲甫、劉暀、劉慶等被俘就義。劉從簡帶領500人從郯縣突圍轉戰大蘭山 (今奉化縣西北),據險自守。不久,劉從簡犧牲。這次起義前后歷時8個月。
懿宗即位時,唐與南詔的關系也極為緊張,以致于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原來在宣宗死后,唐派使者訃告南詔,正巧南詔王豐祐也剛死去。嗣君酋龍,借口唐不吊豐祐之喪,與唐決裂。酋龍自稱皇帝,發兵進陷播州 (今貴州遵義市)。當時唐的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鎮壓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上,無暇顧及南詔的侵擾。農民起義被鎮壓后,唐進攻的軍事目標便轉向了南詔。當時,安南都護李鄠已收復了播州,并準備向南詔進兵。李鄠曾殺死安南的首領杜守澄,安南人痛恨他,暗地里引南詔兵,攻陷了交趾。李鄠卒不及防,只好逃奔武州,向唐廷告急。懿宗任鹽州防御使王寬為安南經略使,又因為安南杜氏力量強大,便采取安撫政策,特贈杜守澄父為金吾將軍,并為杜守澄申冤。但這并不能平熄南方的戰火。
咸通二年 (861),南詔繼續向唐進攻。安南經略使王寬,屢上緊急奏章,要求朝廷發援兵抵御南詔。懿宗特授前湖南觀察使蔡襲,代任安南經略,并調發許、滑、徐、汴等道兵馬供他指揮。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性情貪詐,害怕蔡襲立功,便上書說,在安南多留戍兵,徒勞無益,不如遣歸本道。懿宗只顧眼前,不思后患,竟聽信了蔡京的話。安南自遣還戍兵后,防御空虛,南詔乘機侵擾。蔡襲上表告急,懿宗急忙發兵支援,怎奈遠水救不了近火,南詔已包圍了交趾,蔡襲只能據城固守,無力出戰,形勢十分危急。咸通四年(863)正月,城中兵糧皆盡,交趾竟被南詔攻陷。蔡襲巷戰半日,左右已無一兵,最后殺開一條血路,奔至海濱,南詔兵窮追不舍,蔡襲不愿被俘受辱,便跳海自殺。
南詔又進攻邕州 (今廣西南寧市),懿宗乃調義武節度使康承訓,出鎮嶺南西道,發荊、襄、洪、鄂四道兵供他調遣。康承訓到了邕州后,自恃兵眾,不作防備,被南詔兵打得大敗。由此被朝廷罷職。接著,高駢出任安南都護。高駢是當時有名的將領,赴任后屢敗南詔。但監軍李維周與高駢不和,隱匿高駢的軍功不報,并誣其膽小怕敵、不敢進軍。懿宗竟相信了李維周的話,下令另易統帥,馬上赴任。此時,高駢已包圍了交趾,城破在旦夕。高駢派人向朝廷報告戰況,懿宗了解真情后,又下令高駢仍鎮守安南,將派去的統帥和監軍李維固一并召回。高駢率軍奮戰,終于攻下了交趾。懿宗下令在安南設靜海軍,高駢為節度使。又下令,安南、邕州及西川諸軍,不必再向南詔進攻。邊境稍寧,懿宗便認為天下太平了,于是其心思便大都用在吃喝玩樂上了。
懿宗酷好音樂宴游,供奉樂工,常常近500人,每月必大宴10余次,山珍海味,無不收集。不時出游長安附近名勝、離宮,每出游一次,扈從人員多至10余萬人,耗費錢財不可勝計。有一個叫李可及的樂工,善于作新曲,深得懿宗寵愛,懿宗竟把他擢為左威衛將軍。大臣劉蛻一再進諫,反被黜為華陰令。懿宗就是這樣一個荒淫之主。一般官僚也竟相效仿,于是貪污成風,專以害民為事。當時有個叫路巖的宰相以及他的下屬,生活奢靡,招權納賄,至德令陳蟠叟上書說,請破路巖親吏邊咸一家,可贍軍2年。懿宗不僅沒有懲辦邊咸,反而把陳蟠叟流放到邊遠地區。有些節度使出自禁軍,他們以成倍的利息向長安富室貸款,賄賂宦官,取得節度使的職位。到鎮之后,便瘋狂搜刮百姓,除償還貸款外,還積蓄了大量財富。定邊節度使節師望,搜刮財富以百萬計,士卒非常痛恨他,恨不得生吃了他。后來,懿宗以竇謗代替李師望,而竇謗的貪殘又甚于李師望。陜州大旱,人民向官府告災,觀察使崔蕘指著庭院中的樹說:“樹上還有葉,哪來的旱災呢?”竟把告災的人痛打了一頓。河南許州長葛縣令嚴郜,罷任之后,在當地兼并良田萬頃,大置莊園。小小縣令且如此,大官僚更不用說。那時的地主官僚莊園遍布全國各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說法。這樣的腐敗政治,人民除了起來反抗外,已無路可走了。桂林戍兵的起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咸通四年(863),南詔攻下安南,唐在徐泗地區募兵2000人赴援,分800人別戍桂林,約定3年輪換。到咸通九年 (868),徐泗兵在那里已戍守6年,他們屢求代換,但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不肯答允。戍兵們無比憤怒,許佶、趙可立、姚周等9人殺死都將王仲甫,推糧料判官龐勛為首領,打開監軍院,取兵甲結隊北歸。這些戍兵,大部分是徐州一帶的農民,為首的許佶、趙可立、姚周等人原是徐州農民暴動的骨干力量,具備與唐政府斗爭的經驗。他們自桂林出發,經湖南,沿長江東下,過浙西,入淮南,達泗州 (今江蘇盱眙北),一路上,人數增加到1000多人。在徐州城南,他們擊敗了崔彥曾的截擊,南下攻克宿州 (今安徽宿縣)。龐勛自稱兵馬留后,許多農民參加了起義軍。
起義軍在運河上殲滅唐軍3000多人,一舉攻下了徐州城,殺死了徐泗觀察使崔彥曾等殘暴官員。淮、浙和山東、河南南部一帶的暴動農民紛紛前來參加起義軍,起義軍發展到20多萬人,很快占領了淮南、淮北的廣大地區,攻下了都梁城 (今江蘇盱眙縣北)和淮口,切斷了從江淮通往長安的漕運線。
這時,懿宗慌了手腳,急忙派右金吾大將軍康承訓任義成軍節度使和徐州行營都招討使,王晏權為徐州北面行營招討使,戴可師為徐州南面行營招討使,發諸道兵,合沙陀、吐谷渾、契苾貴族統治者的兵力,共10萬人前來鎮壓。起義軍奮勇迎戰,殺死戴可師,連敗王晏權,取得很大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龐勛驕傲起來,自以為無敵于天下,放松了對敵人的防備。而唐政府繼續調兵遣將,包圍起義軍。咸通十年(869),睢水、柳子戰役,起義軍連戰失利。原來投降起義軍的下邳土豪鄭鎰、宿州守將張玄稔等又背叛起義軍,張玄稔引唐軍攻陷徐州城,許佶等戰死。不久,龐勛在蘄縣(今安徽宿縣南)被唐軍包圍,起義軍雖英勇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龐勛與起義將士一萬多人壯烈犧牲。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的余部仍在繼續戰斗,成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火種。《新唐書》說: “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起義的作用由此可見。
懿宗仍沒有從這次農民起義中接受教訓,奢侈無度的惡習仍沒有改變,并且愈演愈烈。他在位10年,也沒立皇后,獨寵幸郭淑妃,郭氏生一女,獨得懿宗鐘愛,封為同昌公主。同昌公主結婚時,懿宗盡出宮中珍玩,作為奩資,連窗門都用雜寶裝飾,一切器皿,非金即銀,甚至井欄藥臼,也由金銀制成,耗費約500萬緡,所行婚儀,備極奢華,唐以前的公主沒有一個能與之相比。婚后一年多,同昌公主生病而死,懿宗自制挽歌,飭群臣畢和,令宰相以下,都去吊祭。又誣陷給公主治病的醫官用藥有誤,20多個醫官被懿宗下令處死,醫官的家屬300多人也被投置獄中。一些大臣勸諫懿宗不要濫殺無辜,懿宗就將他們貶為地方官。同昌公主的葬禮,也極其奢華。護喪儀仗,達數十里,樂工李可及作嘆百年曲,率數百人為地衣舞,用雜寶為首飾,絁800匹,舞罷珠璣散地,任民拾取。冶金為俑,怪寶千計,隨葬品達120車。
懿宗又是一個佞佛著名的皇帝,在宮中設講席,自唱經,又數幸佛寺,施與無度。咸通十四年 (473)正月,懿宗派人到鳳翔法門寺奉迎“佛骨”,大臣力諫,懿宗就是不聽,竟說:“朕得見佛骨,死亦何恨?”從京城到法門寺三百里間,車馬日夜不絕。”“佛骨”到了京城,禁衛軍充當儀仗,擁護的隊伍長達數十里,搞得長安舉城若狂。懿宗將 “佛骨”置入宮中供養,膜拜甚虔,宰相以下,竟施金帛,皇宮簡直成了一座寺院。這件事過了兩個月,懿宗就生了大病,當年死去。死后葬簡陵。謚曰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
上一篇:莊宗李存勗
下一篇:懿武帝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