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滄海桑田幾度秋·歷史篇章
寧夏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寧夏就有人類的活動。1923年,考古學家在寧夏靈武縣城東北六十公里處的水洞溝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遺址,發掘出大量的造石原料和石器,其石器造形顯示出當時的居民已有較高的造石技術,在我國其他同時代的遺址中尚不多見,這便是著名的“水洞溝文化”。
西周晚期,寧夏南北地區曾經一度是西周的領地。這時,寧夏地區生活著史稱為“戎”的少數民族,并建立了一些不相統屬的小方國。西周晚期,居于西北地區的戎族強大起來,不斷侵擾周境,致使周的勢力逐漸東移。
春秋初期到戰國晚期,寧夏全境都居住著義渠、昫衍、烏氏等戎部族,其中義渠戎的勢力最為強大,并長期與東面的秦國相抗,雙方的戰爭持續了一百余年。公元前272年,秦終于擊滅義渠戎,征服了寧夏的大部分地區。為防止殘余義渠的反攻,秦在今西吉、固原北面一帶修筑了一長條城,其遺跡至今尚存。
秦統一全國后,劃寧夏地區為其北地郡屬地,在原義渠戎、昫衍戎、烏氏戎聚居之地置縣。秦還將大批六國臣民遷移至北地郡,墾荒種地,修渠灌溉,對寧夏平原進行了早期的農業開發。為加強西北地區的防衛。秦派蒙恬北擊匈奴后,沿黃河修筑了數十座城堡,屯以重兵,就地墾植,也促進了寧夏的農牧業發展。
西漢初年,游牧于北方的匈奴數次大舉南侵,公元前166年,攻入位于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的朝那、肖關至等地,殺北地郡太守孫邛。漢武帝即位后,視寧夏為戰略要地。為加強與匈奴作戰的軍事實力,在寧夏全境廣泛設立苑監,蓄養軍馬,大力發展經濟。公元前121前,漢武帝命霍去病、公孫敖率軍從北地郡出擊,大敗匈奴,并將匈奴渾邪王四萬降眾的一部分安置在北地郡境地。次年,漢武帝又遷內地七十萬災民到土地豐饒的河套以南地區,大批移民被安置在寧夏黃河沿岸區域。他們開荒種田,修渠引水,至今在寧夏平原仍在發揮作用的幾條渠就是那一時期修建的。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這一帶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呈現出“冠蓋相望”的繁盛景象。為加強邊備,宣威于匈奴,自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的25年間,漢武帝還曾六出蕭關,巡視邊塞。
公元114年,由北地郡析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縣,即今寧夏固原。高平是寧夏歷史上第一個郡治,也是當時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通道上的一個重要城鎮。
西漢末年,大量的羌、鮮卑等族人民被安置在寧夏境內,因不堪統治者的欺凌,羌族人民在東漢時期多次舉行大規模起義,至使東漢王朝“兵連師老不暫寧息”,遭受到沉重打擊。
三國至西晉初年,匈奴、鮮卑等族大量進入寧夏地區。公元407年,匈奴后裔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寧夏為其主要領地。赫連勃勃死后,北魏占有寧夏地區,在今固原和靈武西南分別置高平和薄骨律兩個重鎮。薄骨律守將刁雍治理有方,他筑壩攔河,修渠灌田,筑城儲谷,造船運糧,使當地的農、牧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之后,北魏又將降附的柔然族萬余戶和大量的敕勒族安置在高平和薄骨律二地,后又將高車部眾遷到高平,使寧夏聚居的民族益為增多。公元578年,北周將三萬多俘獲的南朝陳的將士遷居靈州,使江南的文化及風俗傳入寧夏。由于寧夏平原經濟發展,已有“塞北江南”之美稱。
隋唐之際,突厥不斷滋擾北境,寧夏地區成為突厥與唐軍刀光血影的沙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出重兵抗擊突厥,在靈州、賀蘭山北等地大敗突厥,威揚北疆。由是,北方回紇、拔野古、斛薛等少數民族諸部首領紛紛要求臣服。公元645年8月,唐太宗來到靈州,與北方諸少數民族首領相會,并寫下“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之句,勒石以記其盛會。唐太宗還下令,于靈州等地設立特別州府,以安置歸附的回紇、鐵勒等部。此后,寧夏地區擺脫戰亂,進入穩定發展時期,至唐高宗和武則天時,寧夏羊馬興旺,廣開屯田,糧食豐足,經濟再度繁榮。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太宗奔走四川,太子李亨則北上進入寧夏境內,由原州到達靈州,在此重新聚集力量,并于756年7月12日在靈州宣布即皇帝位,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
五代時期,居于西北部的黨項族的勢力不斷擴大。宋初,因不滿于北宋邊將對黨項族的殘暴壓迫,黨項族拓跋氏首領李繼遷聯絡黨項族諸部抗宋,于公元1002年攻占靈州。李繼遷戰死后,其子李明德在懷遠城(今銀川市)大修宮殿、門闕,以國君自居,決定建都于懷遠,并改懷遠為興州。李明德病死后,其子李元昊改興州為興慶府,大大擴展其勢力范圍。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國都為興慶府。西夏共傳十世,歷時一百九十年。其最盛時,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抵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今銀川市周圍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委任中書左丞張文謙為中興、西夏路的地方長官,善辦水利的郭守敬與他一同赴任。他們到寧夏后,公布告示安定人心,發動軍民興修水利,疏通了唐徠、漢延、秦家等數條大渠和70余條支渠,灌溉田地九萬余頃。郭守敬還勘察了今銀川至內蒙古東勝一帶的黃河,向忽必烈提出“可通漕運”的建議,促進了寧夏的航運事業。忽必烈對寧夏的軍事屯田十分重視,曾令大批回回軍隊遷至此屯田,還任命原西夏國相斡道沖的孫子朵爾赤負責籌劃屯田之事。朵爾赤擴大了屯田面積,修整了許多黃河岔流溝渠,成績顯著。忽必烈在位時,還多次遷湖北等地的居民和南宋軍人到寧夏屯田,前后所遷軍民一萬余戶,所屯田地遍及寧夏。在元代,在寧夏地區僅官府的各類屯田便有五千四百余頃。
明代,為防御北方瓦剌、韃靼的侵擾,明統治者在北部邊疆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稱為“九邊”,其中包括寧夏、固原二鎮。明王朝為統一節制寧夏、甘肅、綏遠三邊的軍事行動,還設置三邊總制,總制府設在固原。此外,為加固邊防,明朝還仿效秦皇漢武,重修長城,將“九邊”連結起來。這條邊墻(長城)西起黃沙嘴,東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共長387里。
明代中葉以后,明王朝日漸腐朽,寧夏地區戰禍迭起,兵災頻仍,人民遭受離亂之苦。在明末的農民起義中,固原士卒揭竿而起,響應高迎祥等的起義,加入到推翻明王朝的戰斗行列中,以這支力量為主,先后攻占了陜西涇陽、富平、淳化等地。1631年,起義軍劉五等部再次攻入固原、平涼時,固原回族立即應和,參加起義。此后,李自成起義軍曾數次攻占隆德、同心、海原、固原及寧夏中北部地區。1645年,清軍占領寧夏,但李自成部將賀珍、李明義仍率起義軍余部在寧夏堅持斗爭,長達數年之久。
清代康熙年間,康熙曾大舉治理黃治水患,寧夏舊渠也得到整治,并先后修筑了大清渠、七星渠等新渠,大片田地得以灌溉。由于清政府采取休養農耕的政策,寧夏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康熙初年,居于新疆的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并于1690年攻入內蒙古烏珠穆沁境內,于是寧夏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康熙在平定準噶爾的布署中,指出“寧夏地方最為緊要”,派重兵結集寧夏,出擊平叛。1697年,康熙在第三次親征叛軍時,途中自橫城渡黃河來到寧夏,經巡視邊地后,訓諭官員體恤兵民之苦,并以“扈從人眾,恐多留一日即滋擾百姓一日”之故,辭謝寧夏軍民和鄉紳的挽留,駐蹕十余日后離去,在征途中即得到叛首噶爾丹兵敗仰藥自殺的奏報,這才班師回朝。
乾隆年間,因回民新教(哲赫忍耶)創始人馬明心被蘭州知府楊仕璣殺害,固原鹽茶廳田五聯絡甘肅通渭縣張文慶發動回民起義,清軍多次圍剿失敗,遂由尚書福康安、侍衛大臣海蘭察等領兵馳援,將起義殘酷鎮壓,許多無辜的新教回民亦被殺害。寧夏回族人民與清政府的矛盾進一步加深。清末,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陜西、寧夏、甘肅等西北地區的回族民眾相繼而起,掀起聲勢浩大的反清斗爭。1863年3月,回族哲赫忍耶教派領袖馬化龍在寧夏金積堡起義,堅持奮戰多年,“占據城堡,蔓延千里”,并擊斃清軍將領劉松山,成為西北回民反清斗爭的中心。1870年,清政府派大軍圍剿金積堡,因力量懸殊,起義軍英勇抵抗后失敗,馬化龍亦被害,書寫了清末寧夏史上震撼人心的一頁。
上一篇:嶺南文化·嶺南與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下一篇:三晉文化·晉國文化·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熔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