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制·唐代科舉制度的確立·及第放榜與吏部試
1.及第放榜、曲江大會與慈恩塔題名
士子參加省試被錄取稱“及第”,或稱登科、登第、擢第,或稱折桂、登蟾宮。進士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唐代各科中,以進士及第最為顯赫。
進士科放榜后有一系列慶典活動,《國史補》記:“得第謂之第進士,互相推敬謂之先輩,俱捷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列名于慈恩塔謂之題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每逢曲江大會,舉城為之傾動,據記“長安幾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鈿車珠鞍,櫛比而至”,“揀選東床”。是日,皇帝親臨紫云樓,垂簾以觀。曲江大會后,還有新科進士赴平康里宿妓的艷風。劉虹在《中國選士制度史》中認為,進士及第后的榮寵,“是一種無言的社會教化,它有益于倡率禮教文事,敦促民間的文化學習”。
2.吏部試
科舉常科及第,即取得了科第出身,但想仕進還得通過吏部的銓選考試后,方可脫釋平民褐衣穿上官服,故吏部試又稱釋褐試。而制科考試后則可徑直入仕途。劉海峰在《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中指出:“在一定意義上,唐代制科舉多少具有宋以后殿試的性質。它為后來殿試的確立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據《新唐書·選舉志》,吏部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身言書判“四者皆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為留,不得者為放……。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翠,中者即授官”。吏部試為入仕的關隘,并非及第士子都能輕易通過此試,如大文學家韓愈于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但三次吏部試均未通過,十年仍為布衣。
上一篇:音樂學·春秋戰國的音樂活動·歷史著述中的音樂史料與思想
下一篇:尚書學·元明奉行宋學獨尊《蔡傳》及繼續疑辨·反蔡或異于蔡的“古義”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