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道教·對天人關系的沉思·立天之道以立人道
儒與道都認為宇宙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圓融整體,天道與人道之間是相通的。但在天道的特性是什么,人應該如何遵循天道而立人道等問題上,儒道則有不同的看法。早期儒學側重于立人道,道家側重于立天道,在發展中,儒道由相異而產生互補,儒學受道教影響,強調立天之道,以立人道,以求在天人的和諧關系中來安身立命,治國平天下。
儒學是以人為研究中心的一種學術思潮,其祖師孔子就對人道大談而特談,一部《論語》幾乎都是圍繞著處理人道的原則—仁而展開的。“仁”本是為人之道,它表達了人不應是一個孤獨惟一的我。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我是相對于非我而言的。有我即有非我,我和非我構成了人和周圍一切事物的關系??鬃诱J為,“仁”即是處理這種關系的準則。因此,孔子以“仁”為基點來立人道。不過,孔子不喜言“性與天道”,他很少專門去探索天道的特性,也較少論述人道與天道的關系。他的“仁”主要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上提出來的。
但是,人既生活在社會中,又生活在自然中,人與自然也構成了我與非我的關系,即人道與天道的關系。孔子的弟子和后學逐漸認識到離開天道來談人道,或離開人道來談天道都有局限性,于是他們引道家的宇宙論來充實儒學。
道家注重天道,老子最早對天的本源與運行規律作了哲學探討,提出了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為道家的宇宙論奠定了基礎。莊子則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對天道與人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的說明。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人同本于道,天道與人道應是同一的,但由于人們在主觀認識上將天人區分開了,造成了天道與人道的斷裂。莊子強調天道是最神圣最崇高的,人在天道面前只有俯首聽命而任其擺布,順應天道,消除天人之間的差別,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是莊子的思想特色之一?;诖?,荀子才批評莊子之學是“蔽于天而不知人”。
思孟學派采納了與道家相同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并注重在人道上做文章,用“人心之誠”來溝通天和人的聯系,他們將“誠”看作世界的本體,“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這里的“誠”既指天道自然的生生之理,又指人的一種道德境界,同時,它也含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意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因此,“誠”也存在于人心之中,至誠的人和天地是相通的,可以認識天地變化之道而贊助自然化育之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二二章)這樣,也就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思孟學派高揚著“誠”,經過天人合一的思維通道而將“仁者人也”發展到天地人并立。天道生生之理即是人的生存之理,又是人的生活之道。
由于思孟學派將發自人心的“誠”視之為天道與人道溝通的基點,這就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人生活于其中的生機勃勃的宇宙自然是依賴于人心而存在的,對此,孔子的后學荀子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荀子吸收了道家天道觀中的一些合理思想,將天看作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生化過程。他認為,宇宙自然之天是偉大的,同時它也有獨特的、不依賴人而存在的運行規律。宇宙自然是不依賴人心而存在的,反之,人必須生活在天地之中。他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只有了解并掌握了天道與人道的不同規律的人,才算得上是至高無上的人。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并非是要把人與天截然分開,而是要論證:第一,人來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疤斓卣?,生之本也?!?《荀子·禮論》)“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謂天情?!?《荀子·天論》)人依賴于自然之天,才形成了形體、精神以及喜怒哀樂等感情。第二,研究天道,是為了盡人道。人雖依賴于自然,但人有意志,有情感,人不能像動物一樣只是消極被動地順應自然,人對天絕不是無可奈何的,人可以勘天—戰勝天,通過掌握自然運行規律而操縱、控制自然,達到“制天命而用之”的目的。荀子的天道觀表達了初步覺醒了的人自我意識要求戰勝自然的偉大氣魄,不僅要“從天而頌之”更要“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這種對天人關系的深刻認識,反映了引道入儒和儒學的天道觀與人道觀之演進的軌跡。從這個軌跡中可以看到儒學基于天道之上的人道所勃發出的一種積極有為的精神。
綜合儒道思想而成的《易傳》所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上述積極有為精神的最生動的表達?!兑讉鳌吩陉庩柕霓q證關系上,建構了一個總括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哲學思想體系: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易傳·系辭下》)
《易傳》認為,自然界是一個天地人圓融的整體,“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變化是貫穿天道、地道、人道的總規律。圣人的偉大,就在于他已認識到這一點,靠“立天之道,以立人道”。所以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性,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傳·說卦》)正是有了陰陽的辯證運動,才有了勃勃生機的天地人。
《周易》的思想對道教有深刻的影響。道教將天地人三才的思想移入到了神學理論體系中。道教最早的經典之一《太平經》就是以“三一為宗”的?!叭弧敝柑?、地、人三道合一。天地人之所以可以合一乃在于同道?!耙魂幰魂栔^道”,而“天有五行,亦有陰陽;地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人有五行,亦自有陰陽也”,故天地人同道而合一。在《太平經》那里,天與人因同擁有“道”,故相像,這種相像非表面上的,而是深層次的,是內在結構上的一致?!短浇洝穼ⅰ叭弧钡乃季S方式貫徹到天地人的方方面面,論證了立人之道的根據在于效法天道的自然無為,以達到與道合一、得道成仙的最高理想。道教將人生理想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康樂幸福;二是益壽延年;三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那么,如何實現理想呢?《太平經》提出:
“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氣者受之于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
《太平經》將精、氣、神三者合一作為得道成仙的必要條件,并倡導采用種種修煉方法來“愛氣尊神重精”,使“神乘氣而行,精居其中”,精氣神順其自然而合一,人的生命才有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才能達到長生不死的理想目標。順天之道,以立人之道,成為道教立論的基點。
儒學與道家(教)都把效法天道作為安身立命之基,強調今生今世的積極踐履,所不同的是,儒學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中既有自利,又有利他。道家則強調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以此來立人道。而道教則更將順應自然作為長生的基點,追求個人的延年益壽,努力尋求并修煉使人長生的種種道術,“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向死亡作斗爭。道教重視個體生命延長和現世生活的安康與幸福,以自利為根本宗旨。
儒學的自利強調修身,修身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其中既有朱熹的“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理”的窮理盡性說,也有王陽明的“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的反觀內心的道德修養。儒學強調修身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然后己立而立人,推而廣之去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這才是立人道的根本。
道家也強調自利,自利的總方針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而道教的自利主要表現在采用種種道術來養生保命,延年益壽,以充分享受人生的幸福,以至于成為逍遙自在,遨游上下,役使萬靈的神仙,但道教又認為,僅靠道術來成仙是不夠的,要成仙還要“修德行”、“積善事”。葛洪說:“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樸子·對俗》)“若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若不服仙藥,并行好事,雖未便得仙,亦可無卒死之禍也?!?同上)而行善成德的內涵就是儒家的倫理綱常。這樣,道教在講立人道時,又不知不覺地回到了儒學的道路上來,自覺地將奉行儒家綱常作為自利的基點??梢?,在立人道上,儒道從相異又發展到相融。
宋明理學就在綜合儒道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順天道,立人道。張載就認為,人是稟天地之性而來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人處于天地之間,是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的,所以稱天為父,稱地為母,充塞天地之間的氣凝聚而成為人的肉體;統帥氣的運動的理則成為人的天性。從來源來看,民人都是我的同胞,生物都是我的近親。根據這個基本觀點,他把人性分為“氣質之性”和“天地之性”。他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誠明》)氣質之性是人的肉體一生成就決定了的,人與人不完全一樣;天地之性則是人所共有的天性,但要經過“反之”的功夫才能發展完成。張載對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別得到了理學家們的一致贊同。理學家們將三綱五??醋髯罡镜摹疤炖怼焙腿说谋拘?,這是天賦予人的天理之性?!疤熘锉阌凶鸨按笮≈?,人順之而已,此所以為禮也。學者有專以禮出于人,而不知禮本天之自然。”(《經學理窟·禮樂》這樣,理學家把人道說成是天道的體現,通過引道入儒而將人道抬到了天道的高度,從而論證了儒家綱常名教為亙古不變的天理,并由此而重新恢復并鞏固了以宗法倫理為重要特征的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美學·宋明道學與美學·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辨異
下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漂泊與尋根·第三代新儒家的處境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