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風范—禮儀制度·儒雅風范的現代意義
儒雅風范作為中國古代文明風度,對現代中國有沒有借鑒意義?在深入討論儒學現代化的條件下,儒雅風范要不要現代化?
應該說,構成儒雅風范的許多重要內容,諸如封建時代的名目繁多的禮儀規范,絕大部分已經成為死亡了的文化,今天沒有必要再攪起這些封建社會的已經沉淀了的殘渣。例如古代祭祀典禮在人們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在今天已經不需要了。今天的中國公民見國家主席,已不必行叩拜之禮了,而今天下級向上級述職,也不必“磬折執圭璋”了。已經死亡了的文化,就不要再讓它復活。像《儀禮》、《周禮》、《禮記》這些典籍,除了專家學者因為研究的需要才去讀它之外,一般人可以不必再去啃這些古籍。
但是,儒雅風范的傳統不能完全拋棄,應該根據當代社會的需要,合理地吸收其中部分內容,有繼承,有改造,有創新,使之為建設現代精神文明服務。
怎樣借鑒古代的儒雅風范呢? 具體地說,有如下幾點內容:
第一,保持中國古代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儒雅風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它的形成是建立在對人類文明本質的認識之上。這種文明的火炬已經傳遞了幾千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不能讓這文明的薪火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熄滅,而要讓它再傳遞下去。
第二,儒雅風范中的許多內容,諸如仁愛之心、真誠的品質、謙遜的態度、敬老愛幼的品德,已經成為傳統的價值,化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比較穩定的部分。即使今天的中國人不去讀四書五經,他也會接受這些傳統的價值。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應該大力弘揚,使中華民族保持這些傳統的美德。
第三,儒雅風范的形成是由內而外,這一修養的思路并沒有過時。我們培養現代文明風度,仍要遵循這一思路。應該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風貌的形成,決不是練習幾個優雅的動作,或規定若干句文明禮貌用語就可以了事的,它必須要有一個為全民族所共認的倫理道德觀,精神文明的建設,重點在內而不在外,在心而不在形。
第四,儒雅風范中關于言談文明、舉止典雅、服飾整潔、容儀端莊、情趣高雅這些要求,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盡管時代條件在不斷變化,但人類向文明方向前進,這個大目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一切粗俗、野蠻、虛偽、浮華,都是與文明人不相適應的。只要我們緊緊把握人類文明大方向,我們就不會將儒雅風范全盤否定,而是對它采取一種批判地繼承的正確態度。
上一篇: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帝位傳襲及清代儲密制的建立
下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天朝上邦—道統之華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