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建成》人物故事小傳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隱太子。隋大業末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拜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隨高祖略定西河,平定長安(今陜西西安)。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冬,隋恭帝拜唐國世子。二年,任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率軍10萬攻洛陽,以功升任尚書令。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立為皇太子。四年,領兵鎮壓劉黑闥起義。時李世民功勛卓著,威名遠揚,李建成恐其危及自己皇儲地位,遂與齊王李元吉聯盟,組織“長林兵”,欲加害李世民。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后追封息王,謚“隱”。
〔正 史〕
隱太子建成,高祖①長子也。大業②末,高祖捕賊汾、晉,建成攜家屬寄于河東。義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與巢王元吉間行赴太原。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領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郡,從平長安。義寧元年③冬,隋恭帝拜唐國世子,開府,置僚屬。二年,授撫軍大將軍、東討元帥,將兵十萬徇洛陽。及還,恭帝授尚書令。
武德元年④,立為皇太子。二年,司竹群盜祝山海有眾一千,自稱護鄉公,詔建成率將軍桑顯和進擊山海,平之。時涼州人安興貴殺賊帥李軌,以眾來降,令建成往原州應接之。時甚暑而馳獵無度,士卒不堪其勞,逃者過半。高祖憂其不閑政術,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又遣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鄭善果俱為宮官,與參謀議。
四年,稽胡酋帥劉仚成擁部落數萬人為邊害,又詔建成率師討之。軍次鄜州,與仚成軍遇,擊,大破之,斬首數百級,虜獲千余人。建成設詐放其渠帥數十人,并授官爵,令還本所招慰群胡,仚成與胡中大帥亦請降。建成以胡兵尚眾,恐有變,將盡殺之。乃揚言增置州縣,須有城邑,悉課群胡執板筑之具,會筑城所,陰勒兵士皆執之。仚成聞有變,奔于梁師都。竟誅降胡六千余人。
時太宗⑤功業日盛,高祖私許立為太子,建成密知之,乃與齊王元吉潛謀作亂。及劉黑闥⑥重反,王珪、魏征謂建成曰:“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闥率破亡之余,眾不盈萬,加以糧運限絕,瘡痍未瘳,若大軍一臨,可不戰而擒也。愿請討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結山東英俊。”建成從其計,遂請討劉黑闥,擒之而旋。
時高祖晚生諸王,諸母擅寵,椒房親戚并分事宮府,競求恩惠。太宗每總戎律,惟以撫接才賢為務,至于參請妃媛,素所不行。初平洛陽,高祖遣貴妃等馳往東都選閱宮人及府庫珍物,因私有求索,兼為親族請官。太宗以財薄先已封奏,官爵皆酬有功,并不允許,因此銜恨彌切。
時太宗為陜東道行臺,詔于管內得專處分。淮安王神通有功,太宗乃給田數十頃。后婕妤張氏之父令婕妤私奏以乞其地,高祖手詔賜焉。神通以教給在前,遂不肯與。婕妤矯奏曰:“敕賜妾父地,秦王奪之以與神通。”高祖大怒,攘袂責太宗曰:“我詔敕不行,爾之教命州縣即受。”他日,高祖呼太宗小名謂裴寂等:“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又德妃之父尹阿鼠所為橫恣,秦王府屬杜如晦行經其門,阿鼠家僮數人牽如晦墜馬毆擊之,罵云:“汝是何人,敢經我門而不下馬!”阿鼠或慮上聞,乃令德妃奏言:“秦王左右兇暴,凌轢妾父。”高祖又怒謂太宗曰:“爾之左右欺我妃嬪之家,一至于此,況凡人百姓乎!”太宗深自辯明,卒不被納。妃嬪等因奏言:“至尊萬歲后,秦王得志,母子定無孑遺。”因悲泣哽咽。又云:“東宮慈厚,必能養育妾母子。”高祖惻愴久之。自是于太宗恩禮漸薄,廢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轉蒙恩寵。
自武德初,高祖令太宗居西宮之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與上臺、東宮晝夜并通,更無限隔。皇太子及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九雜用之物,相遇則如家人之禮。由是皇太子令及秦、齊二王教與詔敕并行,百姓惶惑,莫知準的。建成、元吉又外結小人,內連嬖幸,高祖所寵張婕妤、尹德妃皆與之淫亂。復與諸公主及六宮親戚驕恣縱橫,并兼田宅,侵奪犬馬。同惡相濟,掩蔽聰明,茍行己志,惟以甘言諛辭承候顏色。
建成乃私召四方驍勇,并募長安惡少年二千余人,畜為宮甲,分屯左、右長林門,號為長林兵。及高祖幸仁智宮,留建成居守,建成先令慶州總管楊文干募健兒⑦送京師,欲以為變。又遣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赍甲以賜文干,令起兵共相應接。公山、煥等行至幽鄉,懼罪馳告其事。高祖托以他事,手詔追建成詣行在所。既至,高祖大怒,建成叩頭謝罪,奮身自投于地,幾至于絕。其夜,置之幕中,令殿中監陳萬福防御,而文干遂舉兵反。高祖馳使召太宗以謀之,太宗曰:“文干小豎,狂悖起兵,州府官司已應擒剿。縱其假息時刻,但須遣一將耳。”高祖曰:“文干事連建成,恐應之者眾,汝宜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誅殺骨肉,廢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太宗既行,元吉及四妃更為建成內請,封倫又外為游說,高祖意便頓改,遂寢不行,復令建成還京居守。惟責以兄弟不能相容,歸罪于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及天策兵曹杜淹等,并流之嶲州。后又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高祖幸等問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飲,更勿夜聚。”乃謂太宗曰:“發跡晉陽,本是汝計;克平宇內,是汝大功。欲升儲位,汝固讓不受,以成汝美志。建成自居東宮,多歷年所,今復不忍奪之。觀汝兄弟,終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競。汝還行臺,居于洛陽,自陜已東,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⑧故事。”太宗泣而奏曰:“今日之授,實非所愿,不能遠離膝下。”言訖嗚咽,悲不自勝。高祖曰:“昔陸賈⑨漢臣,尚有遞過之事,況吾四方之主,天下為家。東西兩宮,途路咫尺,憶汝即往,無勞悲也。”及將行,建成、元吉相與謀曰:“秦王今往洛陽,既得土地甲兵,必為后患。留在京師制之,一匹夫耳。”密令數人上封事曰:“秦王左右多是東人,聞往洛陽,非常欣躍,觀其情狀,自今一去,不作來意。”高祖于是遂停。
是后,日夜陰與元吉連結后宮,譖訴愈切,高祖惑之。太宗懼,不知作為。李靖、李勣⑩等數言:“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請申犬馬之力。”封倫亦潛勸太宗圖之,并不許。倫反言于高祖曰:“秦王恃有大勛,不服居太子之下。若不立之,愿早為之所。”又說建成作亂曰:“夫為四海者,不顧其親。漢高乞羹,此之謂矣。”
九年(11),突厥犯邊,詔元吉率師拒之,元吉因兵集,將與建成克期舉事。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爭曰:“事急矣!若不行權道,社稷必危。周公圣人,豈無情于骨肉?為存社稷,大義滅親。今大王臨機不斷,坐受屠戮,于義何成?若不見聽,無忌等將竄身草澤,不得居王左右。”太宗然其計。六月三日,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后宮,因自陳曰:“臣于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12)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亦恥見諸賊。”高祖省之愕然,報曰:“明日當勘問,汝宜早參。”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高祖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欲令窮核其事。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尉遲敬德殺之。俄而東宮及齊府精兵二千人結陣馳攻玄武門,守門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戰,流矢及于內殿。太宗左右數百騎來赴難,建成等兵遂敗散。高祖大驚,謂裴寂等曰:“今日之事如何?”蕭瑀、陳叔達進曰:“臣聞內外無限,父子不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建成、元吉,義旗草創之際,并不預謀,建立已來,又無功德,常自懷憂,相濟為惡,釁起蕭墻,遂有今日之事。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陛下如釋重負,蒼生自然乂安。”高祖曰:“善!此亦吾之夙志也。”乃命召太宗而撫之曰:“近日已來,幾有投杼之惑。”太宗哀號久之。
建成死時年三十八。長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并坐誅。太宗即位,追封建成為息王,謚日隱,以禮改葬。葬日,太宗于宜秋門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趙王福為建成嗣。十六年五月,又追贈皇太子,謚仍依舊。
《舊唐書》卷六四
〔注 釋〕
①高祖: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初仕于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建立唐朝。②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公元605—617年使用。③義寧元年:公元617年。義寧,隋恭帝楊侑的年號。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⑤太宗:唐朝第2代皇帝李世民。公元627—649年在位。⑥劉黑闥:公元?—623年,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⑦健兒:唐軍士名。又稱長征健兒、官健、防人等,是唐朝長期戍守邊區的雇傭兵。⑧梁孝王:漢文帝次子劉武。⑨陸賈:漢初大臣,曾兩次出使南越(今廣西、廣東一帶)。⑩李靖、李勣:唐朝著名軍事將領。(11)九年: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12)世充、建德:即王世充、竇建德。前者為隋末地方割據勢力;后者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
上一篇:《木華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木華黎》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李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李燾》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