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堂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堂前》人物故事小傳
陳堂前,漢州雒縣人,本姓王,因其節操行義,為鄉人所敬重,像在家中稱母親一樣,故叫她“堂前”。嫁給同縣的陳安節后,僅生一子而陳就早亡了。堂前遂對公婆許下志愿,代替安節盡兒子的義務。陳堂前治家有度,教子有方,且能處理好與小姑的關系,善于幫助窮苦人家,以至陳家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受到了官府的表彰。
〔正 史〕
陳堂前,漢州雒縣王氏女。節操行義,為鄉人所敬,但呼曰“堂前”,猶私家尊其母也。堂前年十八,歸同郡陳安節,歲余夫卒,僅有一子。舅姑無生事,堂前斂泣告曰:“人之有子,在奉親克家爾。今已無可奈何,婦愿干蠱①,如子在日?!本斯迷唬骸叭羧?,吾子不亡矣?!奔仍崞浞颍掠H治家有法,舅姑安之。子日新,年稍長,延②名儒訓導,既冠③,入太學,年三十卒。二孫曰綱曰紱,咸篤學有聞。
初,堂前歸陳,夫之妹尚幼,堂前教育之,及笄,以厚禮嫁遣。舅姑亡,妹求分財產,堂前盡遺室中所有,無靳色④。不五年,妹所得財為夫所罄,乃歸悔。堂前為買田置屋,撫育諸甥無異己子。親屬有貧窮不能自存者,收養婚嫁至三四十人,自后宗族無慮百數。里有故家甘氏,貧而質其季女于酒家,堂前出金贖之,俾有所歸。子孫遵其遺訓,五世同居,并以孝友儒業著聞。乾道九年⑤,詔旌表其門閭云。
《宋史·列女傳》卷四六○
〔注 釋〕
①干蠱:亦作“干父之蠱”,謂兒子能繼承父志,完成父親未竟之業。《易·蠱》:“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雹谘樱阂M,迎接。這里是招請之義。③冠(guan):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20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雹芙航?jin),吝惜,吝嗇;靳色:不舍得、吝惜的表情。⑤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
上一篇:《陳后主皇后沈婺華》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后主皇后沈婺華》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陳有量妻海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有量妻海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