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道家文化的發(fā)祥地與道教的洞天福地
(1) 道家文化的發(fā)祥地——老、莊故里皆在河南。河南是道家文化的發(fā)祥地,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莊子的故里皆在河南。《史記·老子列傳》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集解》引《地理志》云:“苦縣屬陳國。”苦縣屬陳,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太史公所記的“楚苦縣”,是按西漢人的地理觀念而寫的,正如他在《貨殖列傳》中所記的“東楚”、“西楚”、“南楚”一樣。春秋時期,陳國一度被楚國所滅,旋即復(fù)國,仍為一獨立的諸侯國。老子應(yīng)為陳國苦縣人。陳國地域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陳國苦縣自元代以后并入鹿邑,故老子為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故里在春秋時曰相,漢晉時期稱苦縣。北魏至隋,苦縣更名為谷陽。唐朝,谷陽改稱真源、仙源諸名。宋朝,真源改名衛(wèi)真,與鹿邑縣相臨。元初,北地發(fā)生大水,衛(wèi)真民戶稀少,并入鹿邑。今鹿邑縣城東有老子廟,又名太清宮。歷代曾增修有紫極、廣靈、太清三宮以祀老子。紫極宮為元末韓林兒所毀,內(nèi)有老子石像。清乾隆年間所修的《鹿邑縣志》云:“太清宮,縣東十里為老子所生之地。”
另一位與老子齊名的道家學派的奠基人莊子亦為河南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史記索隱》引《地理志》云:“蒙縣屬梁國”。劉向《別錄》云:“宋之蒙人也。”又《正義》引郭緣生《述征記》云:“蒙縣,莊周之本邑也。”蒙在哪里?《國名記》“蒙”下注云:“蒙,澤也,生莊子,為漆園吏,今宗之考城。”《水經(jīng)注》亦云:“莊子生于蒙,亦考城人。”1954年,考城與蘭封二縣合并為蘭考縣,1956年又將原考城東南部的順河、老顏集、北關(guān)、褚廟等鄉(xiāng)劃歸民權(quán)縣,而蒙正位于考城的東南部,與順河等鄉(xiāng)一起劃歸民權(quán)。因此,莊周故里在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順河鄉(xiāng)清蓮寺村。在清蓮寺村里有莊周胡同和莊子井。井深數(shù)丈,井壁堅固如石、光似黑玉,井水清而味甘。傳說此為莊周煉丹汲水處。莊周故里南六里唐莊村有一古墓冢,冢前立碑,碑文曰:“莊周之墓”系乾隆五十四年邑人所立。總之,莊子與老子一樣皆系河南人。
老子、莊子是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人。西漢初期,黃老思想是漢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并由此產(chǎn)生了黃老道教。以后,老子也被尊崇為道教的開山祖師——太山老君。唐朝皇帝姓李,與老子認親,老子又被尊為玄元圣祖。宋真宗皇帝崇尚道教,親到鹿邑縣朝拜,并將鹿邑縣改為歸真縣。
老子、莊子都提倡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堅決反對戰(zhàn)爭,反對禮制,要求貧富均平,人人平等。老、莊的這種要求平等的社會理想在人民中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自東漢末年,張陵、張魯以“五斗米道”、張角以“太平道”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以來,歷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多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以道教號召人民反抗。道教的均平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
道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之大、之廣,僅次于儒家。每當大的戰(zhàn)亂甫定,統(tǒng)治階級總是以黃老思想的“無為”政策作為國策,以使民生息,如經(jīng)戰(zhàn)國時期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和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楚漢戰(zhàn)爭的破壞,人民極端貧困,為恢復(fù)生產(chǎn),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便采用黃老之術(shù)來進行統(tǒng)治。又如南北朝過后的唐朝統(tǒng)治者、唐末五代戰(zhàn)爭過后的北宋統(tǒng)治者皆以黃老思想治理國家。
(2) 河南境內(nèi)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系由神仙方術(shù)與道家思想結(jié)合而成,以《道德經(jīng)》《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其理想是修煉成仙。他們選擇風景秀麗的名山作為修煉之地,稱做洞天福地。《道藏》載,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今河南境內(nèi)道教主要的洞天福地有王屋山、嵩山、桐柏山和北邙山。
王屋山道教修煉地,位于今河南省濟源縣城西北四十五公里處,為“十大洞天”之首,傳說這里是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主峰天壇山海拔一千七百多米,上有軒轅皇帝祈天求雨的祭壇。天壇山之北有靈山峰,靈山之腰有一天然洞穴,稱為“王屋山”。洞內(nèi)高大寬敞,洞中套洞,八面透光,有七個洞口。傳說此洞與天母洞相通。陽臺宮是明代所建,亦是一道觀,現(xiàn)存三清殿、玉皇閣等建筑。陽臺宮二點五公里處有迎恩宮,是唐初紫薇宮道士為迎接皇帝所建。靈山山中還有很多道教遺跡,如軒轅廟、虛皇觀、真君祠、八仙臺、八仙廟、一天門、南北天門等。相傳唐宋時司馬承楨、玉真公主、孫思邈、呂洞賓、賀蘭棲真,金朝丘處機,馬丹陽、郝大通、劉處玄等都曾在這里修煉。
嵩山道教修煉地,位于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北,是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之六。《云笈七簽》載:“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第六中岳嵩山洞,周迥三千里,名曰司馬洞天。”北魏著名的道士寇謙之曾在此山修道七年,創(chuàng)立了與廬山道士陸修靜的南天師道派相對立的北天師道派。唐代道士潘師正在山中修道二十余年。
桐柏山道教修煉地,位于今河南省桐柏縣西南十五公里處,是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四十四。桐柏山古代又名脫簪山,上有玉女、臥龍、翠微、蓮花諸峰,淮水就從這里發(fā)源。相傳西漢張良曾在此修煉。
北邙山道教修煉地,位于今洛陽市北五公里,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七十。相傳老子曾在此山中煉丹。
(3) 道教宮觀與中岳廟。道教宮觀是道士供養(yǎng)教祖、清修及傳道的地方。河南境內(nèi)的道教宮觀有四五百座。比較著名的有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宮、洛陽上清宮、濟源陽臺宮、南陽玄廟觀、開封延慶觀等。另外,祭祀山川的登封中岳廟、濟源濟瀆廟,桐柏淮瀆廟,也是道教的宮觀。這些道教宮觀以嵩山中岳廟為最古老、著名。嵩山,古代稱為中岳。由太室山、少室山等組成,位于登封縣北。先秦時就已開始在嵩山上立祠致祭。《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少室、太室祠之大牢之具,嬰以吉玉。”西漢武帝曾經(jīng)登嵩山,增修太室祠,建萬歲宮。東漢安帝在太室祠之前建石闕。北魏時期,將太室祠稱為“嵩岳中天王廟”,把祭祀太室山的祠改為道教廟宇,并將其遷至山頂。唐朝武則天登嵩山,將“中岳”改為“神岳”,將嵩山所在的縣稱登封縣,封天中王為“神岳天中黃帝”,天靈妃為“天中黃后。”唐玄宗時,將中岳廟遷到山下。北宋時,改稱“神岳”為“中岳”。
現(xiàn)在的中岳廟廟院南北長六百五十米,東西寬一百六十六米,總面積十萬多平方米。中岳廟南五百米處,有漢代所建的太室闕。在嵩山漢代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太室闕最高、最古,且保存最為完整。中岳廟的大門又名天中閣。天中閣內(nèi)有配天作鎮(zhèn)坊,因岳神是土神,以地配天,故名。另有一名為東朝亭的小亭。過天中閣、崇圣門、化三門,可見四個土臺。土臺上原有殿堂,分別象征著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稱為四岳殿臺。四岳加上中岳,共為五岳,取“五行俱全”之義。四岳殿臺的建制,在五岳中唯中岳獨有。四岳殿臺向北,經(jīng)過峻極門,就是中岳大殿,此為中岳殿的正殿,供奉著天中王神像。大殿后方是天中王與其配偶天靈妃休息的寢殿。內(nèi)有天中王泥塑睡像,天靈妃像身穿便服,陪坐榻旁。人稱“睡爺爺、坐奶奶”。中岳廟內(nèi)有自漢至清歷代所植古柏二百余株,是我國五岳之中保存最好、古柏最多的廟宇。中岳廟附近還有神州宮、小樓宮、乾隆行宮、祖師宮、火神宮等。
中岳廟是一座以祭祀山川為主的道教宮觀,如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道教的廟會。廟會,亦稱廟市。河南境內(nèi)各地小型廟會逐漸消失,只有幾個大型廟會保留了下來。
淮陽太昊陵廟會 太昊陵位于淮陽縣城北四公里處。相傳淮陽為“太昊之墟”。太昊是原始社會東夷部族的首領(lǐng),死后葬在此地。同時,淮陽又被認為是伏羲氏之都,伏羲氏是我國傳說中的“三皇”之一。淮陽廟會的意義是祭祀“人祖”伏羲氏,在太昊陵周圍舉行。從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長達一個月。廟會始于何時已無可考。每年的廟會期間,有些人自動聯(lián)合,數(shù)十人結(jié)為一會,推一人為會首,余人稱齋公,然后一起攜帶供品、香資趕會,進香敬祖。根據(jù)傳統(tǒng),進香群眾都要買名為“泥泥狗”的泥塑玩偶,玩偶樣式古拙,反映了人類繁衍的情況。廟會上還有搭臺唱戲、耍龍燈、踩高蹺、劃旱船等活動,熱鬧非凡。太昊陵廟會范圍很大,山東曹縣,江蘇及縣,安徽界首、臨泉、太和,河南信陽、洛陽以及開封等地的群眾都來此參加廟會,進行農(nóng)貿(mào)交易。近年來不斷有北京及各地文學、歷史、藝術(shù)方面的專家學者到此采風。
浚縣浮丘山廟會 浮丘山位于浚縣縣城東南一公里處。這里佛、道兩教的建筑很多。浮丘山每年有兩次廟會。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日,稱為正月廟會;七月十五至三十日,稱為七月廟會。正月廟會始于明萬歷八年(1580),七月廟會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每年廟會,香客們從四方來浮丘山碧霞宮進香。每人胸前系紅繩,手提棗饃和香資供品。他們把紅繩系在大樹、石山上,以祈福消災(zāi)。道士們列隊出行,作飛鈸表演。另外還有耍龍燈、旱船等活動,同時進行民間貿(mào)易。浮丘山廟會規(guī)模也很大,廟會人數(shù)最多時可達三十萬之眾,少時亦在十萬人以上。
登封中岳廟廟會 登封中岳廟廟會始自宋代以前,于每年的三月和十月舉行,每次會期十天。廟會期間,香客們進香祈福,道士們做道場。(參看《河南省志·宗教志》)
上一篇: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迤邐蜿蜒的古長城
下一篇:嶺南文化·嶺南宗教文化·道教在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