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為何失敗
王安石(1021—180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豐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列寧稱贊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后被封為荊國公。王安石自幼隨父王益輾轉南北,到過許多地方。他博聞強記,能文善賦,“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青少年時期就已有才名。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中進士,時二十二歲,被任命為簽書淮南判官,1047年改任鄞縣(浙江寧波)知縣,借官谷給農民,試圖減輕高利貸剝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但由于王安石當時位卑言輕而沒有引起仁宗皇帝和執政大臣的重視。盡管如此,當時,要求改革的士大夫們卻爭相傳頌。隨著王安石聲譽的日益提高,他逐漸成了要求改革的士大夫的代表。熙寧二年(1069)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并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具體負責制定和推行新法。
王安石變法從1069年至1085年,前后十六年。新法包括“富國”、“強兵”、“育才”三個方面的內容,“富國”是指財政經濟方面的改革,包括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強兵”是指軍政方面的改革:包括保甲法、保馬法、軍器監、將兵法。“育才”是指學校、科舉方面的改革,包括整頓學校、改革科舉制度等。
王安石變法在加強統治,富國強兵方面確實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從前“積貧”“積弱”的局面。經濟方面,通過改革,國家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繼而出現了剩余,“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軍事方面,通過改革宋軍戰斗力特別是防守能力大大加強,武器更加精良,戰馬數量增多。宋軍還對西夏展開反攻,攻占五州之地,西進千里,取得了熙河之役的勝利。
但是,由于新法觸動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他們的反對。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保守派的強大及他們的阻撓破壞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變法派自身的軟弱無力及對守舊派的妥協、遷就因素在導致變法失敗中,似乎顯得更為重要。第二,變法派內部的分裂,特別是曾布、呂惠卿先后排擠王安石,削弱了變法派自身的力量,是變法失敗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三,王安石變法是依靠皇帝的力量,自上而下進行的,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導致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王安石之悔
下一篇:王安石變法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