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郭沫若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郭鼎堂等,四川樂山縣沙灣鎮(zhèn)人。1913年底,赴日留學。此間受中外諸家多種影響。五四運動爆發(fā),先后發(fā)表《鳳凰涅槃》、《地球,我的母親!》等名篇。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等成立創(chuàng)造社。1923年歸國。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赴日,從事中國古代史、古文字學的研究。1937年7月25日,郭沫若只身回到祖國,從上海抵武漢,領導文化界抗日宣傳工作。在此期間,寫下歷史劇《屈原》等多部作品。抗戰(zhàn)勝利后,離重慶去上海,后去香港,寫《抗戰(zhàn)回憶錄》(后改《洪波曲》)。1949年2月抵北平。7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等職。生平著述很多,現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公生明,偏生暗”印
此印是侯外廬贈給郭沫若的,一直為郭沫若所珍藏。1948年冬,遼沈戰(zhàn)役正進入高潮。沈陽市容一片蕭條。思想史專家侯外廬在一家古玩店發(fā)現一枚印章,刻著“公生明,偏生暗”六個字。刀法老辣爽利,布局氣魄非凡,尤其是“明”與“暗”兩字,線條勁挺,“明”故意大些,“暗”著意小些,形成對比,很切題。當時一般人已沒有心思買這玩意。但老板看侯外廬的氣質、風度,知道是行家,一錢不讓成了交。不久,郭沫若看到這方印章,很是喜歡,侯外廬就把印章送給了他。為了答謝侯的盛情,郭沫若寫了一幅聯送給侯外廬做紀念。上聯就是“公生明,偏生暗”,下聯是“智樂山,仁樂水”,對仗工整,內容也貼切、深邃。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
鼎堂
郭沫若墨跡,上鈐“沫若”印
上一篇:信札趣談·郭嵩燾
下一篇:扇面趣談·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