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迤邐蜿蜒的古長城
自戰國以來,歷代封建政府都在今甘肅境內修筑了長城。長城這個名稱,各朝代稱呼不同,秦叫長城,漢叫塞垣、遮虜障,明代則稱為邊墻。長城的樣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地方是又厚又高的土墻;有些地方則無墻,而由一個個叫做“塞”的堡砦和烽燧連結,形成一條警戒線;有些則因隘、溝、巖、路選險要處筑關塞,以控制周圍的地區,所以是斷斷續續的。甘肅境內有戰國秦時修筑的秦長城,西漢時修筑的漢長城以及明代修筑的邊墻(也稱為明長城)。這些長城式遺址至今猶存,成為甘肅獨特風貌的一部分。
(1) 起自臨洮的秦長城
匈奴是戰國時期在我國北方興起的一個古老民族,自興起后就不斷擴張勢力,其影響范圍擴展到甘肅境內。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抗擊匈奴成為一個重要任務,《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南,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史記·匈奴列傳》和《漢書·匈奴列傳》中也有秦長城“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的記載,說明“臨洮”是秦長城的西端的起首地。但是戰國時的臨洮,文獻史籍中注釋為今日之岷縣,于是千百年來人們因襲著今日之岷縣即昔日秦長城起首地臨洮的概念,但是岷縣境內迄今也沒有發現秦長城遺跡,而在臨洮縣東、渭源縣北卻多處都有秦長城遺跡,方志中也頗多記載,這使人們對秦長城起自岷縣的說法不得不產生懷疑。
甘肅省不少史學家及文物工作者先后對甘肅境內的秦長城進行了實地踏勘,成果卓著,大量的事實證明,秦長城是從今臨洮縣城北三十里鋪(墩)開始,沿洮河東岸的黃土山梁向東南,至臨洮縣城東洮河支流東峪溝河北岸的黃土山梁,再東南行,過關山至渭源縣城北,再東過隴西至通渭,又東北經靜寧,過寧縣的隆德、固原,再入甘肅,過環縣,進入陜北(王宗元、齊有科《秦長城起首地——“臨洮”考》)。但是今日之臨洮,在秦代為狄道,而今日之岷縣,秦代則名臨洮。這些矛盾的產生,主要是“臨洮”這一地名在戰國至秦漢時發生了變化。秦昭襄王筑長城時(前279),秦隴西郡和臨洮縣的治所都在今臨洮縣城,到秦始皇八年(前239),將屯留的赤狄留吁部民(馬長壽《北狄與匈奴》)遷到臨洮后,遂將臨洮縣境的北部改為狄道縣,其治所設在臨洮城,而南部仍為臨洮縣,但治所由北部遷到今岷縣城,至此岷縣才具有臨洮之名。臨洮縣境一分為二是在秦筑長城約四十年后的事,而《史記》所渭秦長城起首地的“臨洮”,則是指秦昭襄王筑長城時的臨洮,即今之臨洮縣城,這與四十年后的臨洮城即今岷縣城是兩個地方,二者不能混淆。
今臨洮境內的秦長城是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修筑的,當時“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這條長城南起隴西郡的臨洮,東北至上郡膚施(在今陜西省榆林境內),它是秦國的北方邊防線。秦統一中國后,為了阻止匈奴南下侵擾關中,威脅咸陽,派蒙恬率大軍收復河南地,并使隴西、北地郡所轄地區向北擴大到黃河之濱,上郡北部邊界跨過黃河,到達陰山下,同時沿河設塞,自榆中向東置四十四個臨河縣城,還在黃河以北、陰山之南的高闕、陽山等地段筑長城,為防御匈奴的具體設施。對其他地段的長城,包括秦自己修筑的或其他諸侯修筑的長城,只是進行修繕利用。秦統一中國后,隴西郡的邊界已超過秦昭襄王所筑的長城,到達了黃河之濱,四十四縣中的榆中縣與枹罕縣(今甘肅臨夏市)都位于長城以外、狄道縣之北。秦統一中國后,在隴西縣境內只是沿河設塞,沒有修筑新的長城,對于秦昭王修筑的長城只是加以修繕利用。《史記》中的秦長城“起臨洮至遼東萬余里”的記載,是對秦統一全國后長城的總概述。今臨洮境內的秦長城是秦昭襄王所筑而不是秦始皇所筑。
(2) 河西走廊的漢長城
河西地區起初并無長城,漢武帝即位后,開始抗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漢書·西城傳上》)。驅逐匈奴、占據河西后,保證絲綢之路暢通,鞏固河西,便成為面臨的當務之急。漢武帝時曾修筑了從永登到新疆羅布泊的長城和亭障,最早修筑的是永登附近至酒泉的一段。《史記·大宛列傳》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4),“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令居在今蘭州市永登縣境,即修筑蘭州黃河以西通往河西走廊的長城,旨在保衛河西地區的安全,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道。
①河西走廊東部的漢長城。河西漢長城起自永登黃河以北十六公里的小咸水河中部樹屏鄉下溝灘村附近,自此沿河谷北上,進入天祝藏族自治縣岔口驛(參看李并成《漢令居城及其附近漢長城遺跡的調查與考證》)。河西走廊東部漢長城分為天祝、古浪、武威、民勤、永昌五段。漢長城進入天祝藏族自治縣后,沿莊浪河谷繼續向西北延伸,越過烏鞘嶺埡口(海拔約3100米,黃河流域與內陸流域分水嶺),進入古浪縣境,再沿古浪河谷北伸。天祝縣境內的長城總長約五十公里。天祝縣長城段沿線多設烽燧,也多有漢代墓群。漢長城自天祝安遠鎮馬家莊進入古浪縣境后,沿古浪河東岸穿。行,跨黃羊川河(古浪河東岸支流),出古浪峽口(古浪縣城所在),又沿古浪河東岸山梁,進入走廊平原地帶,進入武威市境內。古浪境內的長城全長約七十公里。古浪段漢塞沿線也殘存多處漢代烽燧和墓群。武威段全長約六十公里,大部地段保存較好,一般底寬二點五至三米,頂寬一米許,殘高四米許,夯層厚十至十五厘米,有些墻段風沙侵蝕嚴重。武威段烽燧大多留存,形式多為覆斗形,間距五百米至八百米不等,殘高最高的可達十七米,一般以十至十五米為多。塞墻沿線還存有塢壁城障遺址,沿線亦有漢墓群分布。民勤境內漢長城全長約二百二十公里,因風沙剝蝕、壅壓和人為破壞,大部地段形跡不清,但仍可覓到遺跡。漢代的烽燧主要有西沙窩漢塞遺址、三角城漢代城障遺址、四方墩漢燧、沙崗墩漢燧、野鴿子墩、文—古城西部漢塞遺址。永昌境內的漢長城東段沿線烽燧大都留存,一般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列隊置于荒漠之中,蔚為壯觀。
②河西走廊西部的漢長城。漢武帝時為了進一步經營西域,加強與西域各地的聯系,在始筑令居后,即在河西走廊西段也修筑了長城。《漢書·張騫傳》載:“明年,擊破姑師,虜樓蘭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門關。”根據文獻記載,元封三年(前108),修筑了從酒泉到玉門的長城。李廣利伐大宛后,漢政府為了鞏固這一勝利成果,又往西從敦煌到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據《漢書·西域傳》載:“自貳師將軍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懼,多遣使者來貢獻……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李廣利伐大宛是在太初元年(前101),敦煌至羅布泊這段亭障可能是在前101年前后開始修筑的。本世紀初,曾在漢玉門關大煎都侯官的一個烽燧遺址中,發現太始元年(前96)和太始三年(前94)的木簡,這些木簡離這段亭障的始筑只有五至七年,證明文獻的記載是準確的。居延周圍的城垣是漢強弩都尉路博德于太初三年(前102)修筑的。
③河西走廊北部的漢長城。在河西走廊東段以北的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內,近年也發現成組的漢烽燧群。據《中國文物報》1989年6月23日報道,該旗雅布賴山沿線發現漢烽火臺群、古道和古城堡遺址。烽臺已查明為五十六座,沿山而筑,居高臨下,而臺距一點五至二點五公里。古道分上行和下行,兩道并列,各寬約六米。古城堡系壘石而成,有內外兩重墻垣。根據實地考察,發現阿拉善右旗漢烽燧兩道:一道為旗東部的雅布賴山(位于民勤縣北約一百二十公里)南麓烽線,長約三百公里,分布烽燧九十五座,間距三至十公里不等,多用石塊夾草砌成,有方形、橢圓形、圓形等多種形制。另一道烽線沿龍首山、合黎山北麓延展,隨山勢走向大致由東南向西北排列,現有漢烽二十五座。這二道烽線均位于沿山麓地帶便于行走、水草較好的古交通路沿線。烽燧線附近還發現通溝石城、烏蘭拜興城等多座古城址,通溝等漢代墓群以及蘇海圖、夏拉瑪等多處巖畫點。
④河西走廊南部的塞垣。在河西走廊南部祁連山的廣大地區也筑有關塞和烽火臺。漢時,匈奴為與西漢抗衡,曾采取南聯河湟地區的羌人,實行南北夾擊策略。河湟地區先零羌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到小月氏,傳告諸羌說:“……羌人為漢事苦,張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擊居之。”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欲與羌合,非一世也”(《漢書·趙充國傳》)。漢宣帝元康三年(前63),匈奴與羌族豪酋共謀襲擊鄯善、敦煌,同時封鎖羌中道(青海至羅布泊的路)以絕漢通西域的道路。漢政府為了割斷匈奴與羌的聯系,使其“南北不得交關”,這些必然促使漢修筑祁連山的塞垣以固守,“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便兵弩,飭斗具,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漢書·趙充國傳》)。漢政府已把隔絕匈奴與羌的聯系作為鞏固河西,維護絲綢之路暢通的一個戰略組成部分。為同一目的而修筑的南部塞垣,也自然是河西長城的一部分。
(3) 甘肅的明長城
自西漢始筑河西長城以后,東漢、西晉、北魏、北齊曾化了很大力量不斷增筑和完善,隋唐時期,對一些地段也有所增繕。明代竭盡中原財力,修筑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邊墻,其他甘肅各地也都修筑了邊墻,稱為明長城。
①河西走廊的明長城。在明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馮勝、傅友德率兵平定河西后,在肅州以西三十五公里,南憑祁連山、北依黑山的咽喉要地修筑了嘉峪關,于是先有嘉峪關,然后有明長城。這座雄關與秦皇島附近的山海關,屹立于長城兩端,東西呼應,都稱為“天下第一關”。明朝修筑嘉峪關后,關外設七衛,關內外均設置屯墾。明中葉以后,屯田漸廢,把七衛移到關內,同時修筑長城。明長城不是一次筑成,而是陸續修建。
在嘉峪關附近,為了拱衛這座雄關,分別修筑了三段長城,由關城向南至北大河有一段長城;在嘉峪關西面,由東南向西北有一段長城;由嘉峪關城外何家莊向西北至石關峽口有一段長城,這段長城在石關峽口有二百三十一米長一段懸掛在高約一百五十米、傾斜四十五度的山脊上,故稱為懸壁長城,類似八達嶺長城。這段長城總長五百米,高4.5米,底寬3.5米,上寬2.5米,城上有漫道、宇墻及垛墻,首尾各有一墩臺(陳守中《河隴史地考述·甘肅境內的明長城》)。這三段長城與嘉峪關構成了昔日固守嘉峪關的軍事防御體系,今日它與關城一體構成游覽名勝區。
由嘉峪關起,明長城的主干線向東經酒泉、高臺、臨澤、山丹、永昌、河西堡進入民勤縣境,沿綠洲環繞了一個大弧圈,然后進入武威縣境黃羊鎮,分為二條干線,一條由二站向東南,經裴家營,進入景泰縣,過黃河進入靖遠縣,沿黃河南岸向東,在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另一條則由武威黃羊鎮分出,沿莊浪河穿永登縣,至河口沿黃河南岸進入蘭州市,過桑園峽,經什川,至靖遠縣城(明代的靖虜衛),再向東經打臘地(現改為共和鄉)進入寧夏境。
明長城從武威黃羊鎮分為兩條干線是為了防御蒙古松山部的騷擾。明成化初,當時居住在河套北的蒙古部落常常騷擾蘭州、臨洮、武威、張掖、靖遠等地,明代近一百三十年都是采用從景泰、蘭州、永登、武威等地長一千五百里防線設防的辦法,用兵多,相距遠,很難互相救援,對蒙古部落的騷擾毫無辦法。萬歷二十六年(1598),明代兵部尚書、三邊總督李信率軍在永登東北進行了著名的松山之役,然后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開始沿古長城遺跡修筑了這段邊墻。為了防御騷擾,從黃羊鎮南下經永登至蘭州市黃河兩岸,筑有長城與堡寨,把松山部夾在兩條長城中間。新邊墻修成后,縮小了正面防守,阻隔了蒙古部落和青海賓免臺吉等部的聯系,使明軍擺脫了被動局面。
②蘭州市區的明長城。蘭州市區的明長城沿黃河兩岸修筑,河南岸長城,西起新城,向東經西固城、土門墩、小西湖至東崗鎮,存有斷斷續續的遺址。清道光《皋蘭續志》卷三載有“蓮花池,距城西四里,明肅藩園亭(即小西湖),古長城或斷或續,……又西回土門墩,長城零落,居民多倚墻垣。”光緒《皋蘭縣志》載:“長城在黃河南岸,……明萬歷元年補修,厚二丈,高倍之。……西自新城起,沿河而東至靖遠大浪溝上,約計二百余里。”《金縣縣志》也記載了長城在金縣境內的分布,“自西皋蘭交界之桑園城,長十余里,沿河而東至什川堡城,長二十里余,又東至一條城,長四里余,又東至靖遠交界之平灘堡,長二里余,俱在黃河南岸,共程二百余里,俗呼為邊墻。”
黃河北岸的明長城東起鹽場堡,向西經十里店的保安堡、安寧堡至沙井驛黃河邊為一段。保安堡、安寧堡相距十公里,均為明代修筑,為四方形堡寨,六十年代以后,堡墻陸續拆除。沙井驛也是明代驛站,是由蘭州出發向西去的第一站。這一帶長城、堡寨是明孝宗弘治時陜西巡撫楊一清修筑的。《明史·楊一清傳》載:“弘治十五年(1502)……帝命一清巡撫陜西,……乃選卒練兵,創平虜、紅古二城,以援固原,筑垣瀕河以捍靖虜。”現存于安寧堡仁壽山公園的《大明安寧堡神廟記》石碑,碑文有“弘治乙丑,石淙楊公總制軍務,以蘭州為西北要沖,張掖、□□諸鎮賴茲地為吭,去郡逾河,西三十里置安寧堡,城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周圍六百四十步……大明嘉靖元年立。”石淙楊公為楊一清,弘治乙丑即為弘治十八年(1505),碑立于嘉靖元年(1522)。這一帶長城不是楊一清一次筑成,以后還繼續修建。《明史·王以旗傳》載王以旗嘉靖二十七年(1548)為三邊總制,“在鎮六年,修延綏城堡,又筑蘭州邊垣”。從文獻記載可知這一段長城是弘治至嘉靖年間陸續修成。
據史料記載,繼秦、漢之后,北魏、北齊、隋都在甘肅修筑長城,但今天我們在甘肅河西走廊看到最完整、最長、最宏偉的長城就是明長城。縱觀明長城,規模比秦、漢長城小,但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長城。
甘肅境內逶迤蜿蜒的古長城是內容無比豐富的天然博物館,是形象的歷史書,它能使人目睹數千年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演變;長城也是古代軍事家卓越的才能和深邃的戰略眼光的體現。甘肅境內的古長城雖然已失去昔日原有的作用,但是它的遺跡中蘊藏的大量文物,成為研究中國歷史和“絲綢之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獨具特色的甘肅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篇: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遼、金時期的東北文學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道家文化的發祥地與道教的洞天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