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嶺南宗教文化·道教在嶺南
(1) 葛洪與道教在嶺南的傳播
道教是我國四大宗教(佛、道、伊斯蘭、基督)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是本源于民間的原始宗教發展起來的多神崇拜及匯集巫術、巫醫、煉丹等富于民俗文化色彩的教派。作為一個有理論、有組織的宗教實體,是東漢順帝時由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和漢靈帝時由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張角的太平道,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失敗后徒眾死傷星散,太平道也因此而沉寂。五斗米道至東漢末年逐漸壯大,由張道陵孫張魯率徒眾在陜南川北以教立國,聲勢更壯。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漢中,張魯被迫降魏。張魯第三子張盛則遠走江西,在龍虎山另立天師道,自稱張天師,后人往往視為道教正宗;道教也因此而在江南盛行。從道教形成和定型的過程看,遠比佛教傳入的時間遲,至于傳入嶺南,為時就更晚了。
據目前史料,最早進入嶺南傳布道教的,是東晉時任南海郡太守的鮑元(鮑靚)。《晉書·鮑靚傳》說:“靚學兼內外,明天文河洛書”,“嘗見仙人陰君,授道訣,百余歲卒”。鮑靚還精通巫醫之術,對奇難雜癥的治療頗有心得。但他畢竟是一郡太守,并非道教的專職傳教士。而真正使嶺南道教繁榮興盛的是鮑靚的女婿,歷史上著名的煉丹師和醫學家葛洪。
葛洪,生于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卒于東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原籍江蘇丹陽句容(今句容縣),出身仕宦之家,卻無心于官場。早年研讀儒家典籍。他所著《抱樸子·自敘》說:“洪少有定志,決不出身”,“念精治五經,著一部子書,令后世知其為文儒而已”。但很快便轉而入道。先從鄭隱學道,后又師事鮑靚,深得鮑靚賞識,很快便成為鮑靚的女婿。葛洪所學,屬于道教丹鼎派,專習神仙術及煉丹術。他為此而兩次到嶺南。第一次是在二十四歲時,到廣州后,遍游越南、柬埔寨(古交州的日南郡和扶南國),尋求丹砂。第二次是在四十八歲時,與妻再赴嶺南,先在廣州三元宮煉丹修道、行醫濟世。其妻人稱鮑姑,亦是信奉道教而且醫術高明,尤擅長用炙治疣,死后廣州人為之建祠,稱為鮑姑祠。公元327年,(東晉咸和二年)葛洪進入羅浮山朱明洞隱居煉丹,習神仙術,著有《抱樸子· 內篇》,以闡明道教法理。《抱樸子·內篇》的要旨是:吸納了兩漢流行的元氣本源論,論證修煉成仙的可行性,兼論煉丹術與修煉成仙相輔相成的理論,從而為道教神仙論提供了一種自然哲學的基礎,并使之獲得某種經驗科學的意義,因此而創立了金丹道派。這一派之所以說是由葛洪創立,是因為葛洪確認只有煉成金丹服食后,凡人便可肉身成仙。葛洪死后,《抱樸子·內篇》流傳于世,首先在嶺南產生廣泛影響。人們都相信葛洪終于煉成金丹,服食后成仙。更因葛洪在羅浮山煉丹時遺留的煉丹爐等遺跡,以訛傳訛,都成了神器。到羅浮山煉丹修煉、訪仙求道的人接踵而至。原本寂寂無聞的羅浮山,也因此而名聲遠揚。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人們在葛洪煉丹故址建葛洪祠。宋代改建為道觀,原名都虛觀。公元1087年(北宋元佑二年),宋哲宗敕賜“沖虛觀”額,聲名更因此而大振。以后歷代雖曾多次修建,但沖虛觀名卻沿用至今。自宋代建觀以來,沖虛觀便被列入全國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經后繼者的不斷渲染敷陳,便產生了不少緣于羅浮山的道教神仙故事。道教自葛洪“仙去”之后,便在嶺南日益興盛起來了。
(2) 嶺南道教中的民俗色彩
道教在嶺南的傳播和發展,受嶺南民俗文化影響頗為顯著,因而使之極富嶺南的民俗色彩。
嶺南地區古越族先民,在生存和發展中早已形成與嶺南特殊的生活環境相聯系的原始宗教崇拜和觀念。諸如斷發紋身的龍神崇拜,殺死頭生嬰兒食其肉以求多子的靈魂崇拜,信鬼祀鬼和迷信雞卜吉兇禍福,以求達到人、鬼、神溝通的幻想形式等等,到漢晉時期,又融納吸收了漢民族中的種種多神崇拜觀念。然而由于過于實用性而至雜亂無章,又缺乏領袖式的人物的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始終無法形成既有系統理論,又有嚴密組織的宗教實體。道教的傳入,正好使嶺南民間充滿民俗色彩的多神崇拜找到了一個宗教實體的強有力的載體,一切的荒誕無稽的傳聞都可以從道教的多神理論體系中得到似乎無懈可擊的解釋。而道教因其本身的多神體系和必須在與強有力的外來佛教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也就來者不拒地廣納諸多原本不屬于道教神仙系列的嶺南的各種地域之神及種種與道教毫無關系的“神跡”、“仙境”、“洞天福地”,以壯聲威。其實這也是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從誕生以來便已慣用的手法。
嶺南民間善于把因生存環境的特殊條件自創的種種保護神都塞進道教諸神系統中;而嶺南的文人,也善于以此為據作畫龍點睛的渲染。廣州有一座五仙觀,其神話傳說便是周夷王時騎五色羊降臨羊城賜給人民稻穗的五位仙人。在《廣東通志》上便說是最早進入嶺南的道教神仙。五仙觀興建的具體年代目前難以確證,但當早于北宋,就是為了祀奉被尊為“五谷神”的五位仙人的。這五位仙人,不知怎么一來,便成了道教諸神系統中的五谷神了。嶺南多雷,海南省及廣東省的雷州更甚,雷州之名,便來自雷多。于是當地便多了雷神廟。更奇的是,雷州海康(今海康縣)英榜山雷神廟內的雷神,竟然是唐代死于任上的雷州刺史陳文玉,并為此而附會了種種荒誕的神話。颶風是嶺南夏秋之間常發的特殊的自然現象,往往造成嚴重災害,海南省更首當其沖。因此,海南地區便多風神廟,祭祀的是被認為女性的風母,名颶風神。嶺南臨海,自古漁獵時代,人們便與大海打交道,深感海洋神秘威力的威脅。后發展遠洋商貿,受海的自然力威脅更大。于是便有了海神。除原屬道教諸神系列的祝融、海龍王外,還有專屬嶺南的南海神。今廣州黃埔港廟頭村的南海神廟,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可謂歷史悠久,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歷來對之誠心供奉的海神。宋以后,又有女海神天后及天后廟。天后,又稱天妃、媽祖,相傳原為福建湄洲島一少女,名林默娘,死后據說成神,自南宋以來,經歷代皇帝賜封而貴為天妃、天后。天后既是東南沿海婦孺皆知的海神,也是嶺南人誠心祀奉的女神。天后廟,天妃廟、媽祖廟、媽閣廟,遍布嶺南各地。廣州的三元宮,本是典型的道教觀宮,供奉的正神為至尊三清,可是卻又供奉著廣州婦女視為神圣的生育女神金花夫人,頗有點不倫不類。
嶺南道教諸神中,不少是當地的有貢獻的歷史人物,或是有德于人民的朝庭命官。這些為嶺南人敬仰的俊杰英豪,死后幾乎無一例外地被尊為神仙,立祠(廟、宮、觀)奉祀,從而不斷擴大了道教諸神系列的隊伍。著名的如南朝至隋初之間,粵西越族女首領冼夫人,畢生為維護漢越民族的和睦共處和祖國統一,作出英勇忘我的貢獻,死后不僅被隋文帝封為敬誠夫人,敕賜立祠奉祀;而且,冼夫人從此便被人民列入道教諸神中。至今冼夫人祠仍遍及粵西、桂東南及海南省。此外如八仙中的何仙姑祠(廣東增城)、韓湘子祠(廣東潮汕地區)、鮑姑祠(葛洪妻、廣州)、黃道婆祠(海南省崖縣)等等,都既表達了人民群眾不忘有功先輩的真挈純樸之情,又體現了道教積德行善,廣結善緣、仙緣,即可成仙成神的觀念。
嶺南商業、手工業發達,至明清已基本脫離了小農經濟的體系而獨立,各個不同行業的行會組織先后涌現,于是便有了大量的行業神,從而更顯示了道教文化在嶺南的世俗性,多元性、復雜性和地域性。自明清以來,舉凡陶瓷業、磚瓦業、建筑業、搭棚業、冶鐵業、醫藥業、銀錢業、武術業、戲劇業、娼妓業、賭博業等等,無不有自己的行業神,有些固然是全國性的,如建筑業的魯班等,但大多數都是嶺南特色的,有些甚至純屬子虛烏有。如廣東花縣所奉的磚瓦業行業神,僅只是一塊砌窯時剩下的石頭;娼妓業供奉的行業神鐵板橋頭真人仙師之類,也完全是無法說出所以然來的憑空捏造。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道家文化的發祥地與道教的洞天福地
下一篇:三秦文化·宗教·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