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遼、金時期的東北文學
遼、金時期東北社會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興起于遼河上游和白山黑水地區的契丹、女真民族首先統一了東北地區,進而建立統治我國北方的封建王朝。東北的東、北、西部地區首次納入封建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并與東北南部形成完整的行政和地理上的東北概念。東北民族在南下西進過程中不斷接受和吸收中原漢族先進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中原漢族人民也開始陸續遷徙到東北南部和中、北部腹地地區。在北方統一的條件下,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充分,從而加速了東北經濟的全面開發和各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東北民族文學藝術的繁榮,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契丹貴族的詩文創作
遼代統治者為了適應統治廣大北方地區各族人民的政治需要,十分重視對契丹貴族進行包括漢族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儒家政治思想在內的漢文化教育。由于最高統治者的提倡,宋朝的一些政治家、文學家的章疏文集在遼朝境內被大量翻刻,廣泛流傳。蘇輒曾以“賀遼國信使”身份出使遼朝,在途中“逢見胡人問大蘇(指蘇輒哥哥蘇軾)”,說明包括蘇軾在內的宋朝著名文學家和他們的作品已經深為契丹等遼朝境內的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在這種風氣熏陶下,契丹貴族中涌現出一大批精通遼漢文章、能詩善畫的優秀人才,其中包括皇帝宗室和后妃在內,見于記載的就有遼圣宗、遼興宗、遼道宗、耶律國留、耶律庶成、耶律韓留、耶律良、耶律孟簡、耶律倍、耶律隆先、耶律資忠、耶律富魯、蕭觀音、蕭瑟瑟等多人。他們中很多人都能同時使用本民族文字(契丹文)和漢文做文章和詩賦,可惜這些用契丹文創作的東北民族文學的珍貴財富都沒能保存下來,漢語言文學的創作至今尚能見到的也不多,主要是遼代皇室和后妃的詩文作品。
遼圣宗耶律隆緒(971—1031)是遼景宗長子,母睿智皇后蕭氏。乾亨四年(982)即位,在位五十年。他是遼代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十歲能詩,曉音律,好繪畫。他創作的樂曲就有百余首,與群臣宴飲時常常通宵達旦,酒酣之時,親自離席歌舞助興。又喜吟詩,自稱“樂天(白居易號)詩集是吾師”,曾以契丹字譯白居易的《諷諫集》,可見他具有很高的漢語文和契丹文的文學素養。他的詩作多已散佚,流傳至今的只有《傳國璽》一首:
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
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
子孫皆慎守,世業當永昌。
遼興宗耶律宗真也善于作詩,他通音律,善丹青,頗有些拓落高曠、放蕩不羈的藝術家氣質。 他曾在一天之內獲三十六頭熊,并以《日射三十六熊賦》為題試進士。每逢召見宋使、皇親貴戚生日、生子,都要賦詩相贈。但能代表契丹貴族的詩文創作水平的當為遼道宗耶律洪基的《題李儼黃菊賦》。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了這首詩的創作過程:“遼相李儼作《黃菊賦》,獻其主耶律洪基。洪基作詩題其后以賜之。”可見,這首詩是耶律洪基讀過李儼《黃菊賦》后寫的一篇唱和之作。全詩如下: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翦金英填作句。
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可見李儼的《黃菊賦》是一首含英咀華、令人賞心悅目的上乘佳作,它恒久的魅力勝似馨香的菊花,是肅殺的秋風也不能摧敗的。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遼代還出現了不少契丹女才子、女詩人,其中有遼道宗皇后蕭觀音、天祚帝文妃蕭瑟瑟、太師適魯的妹妹耶律長哥以及名不見于史籍的秦晉國妃等。蕭觀音是遼朝著名的女才子,她是遼興宗朝北院樞密使蕭孝惠的女兒,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她姿容美麗,舉止端莊,酷似佛教中觀音菩薩的造型,因而得小名為觀音。觀音從小就喜愛文學,善于談論,自制歌詩,演奏琵琶,是個名符其實的才女。她一生創作的詩詞很多,流傳到今天的有《伏虎林應制》《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回心愿》《懷古》《絕命詞》等。清人徐評論她的詩文“有唐人遺意”。
蕭觀音才思敏捷,抒情能各盡其意,《伏虎林應制》就是她隨道宗皇帝到伏虎林秋獵時應命而做的一篇即興之作: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哪叫猛虎不投降。
南邦指北宋,鴨綠江喻高麗。遼朝建立后,南侵趙宋,迫使宋朝與之簽訂澶淵之盟,東征高麗,高麗向遼稱臣納貢。這首詩雖然文字樸實無華,氣勢卻很宏偉,頌揚了遼代的武功之盛,充分迎合了道宗皇帝的心意。而在《回心愿》十首詞中,詩人的風格卻是迥然一變:
掃深殿,閉久金鋪暗。
游絲絡網塵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面。
掃深殿,待君宴……
詩情凄婉,詞藻華麗,抒發了她遭到冷落后的幽怨之情,盼望道宗有朝一日能夠回心轉意,重歸于好。
蕭觀音因為進諫皇帝,遭到道宗的疏遠。而朝中奸黨陰謀構害太子的政治斗爭,最終導致了一場蕭觀音被誣陷致死的宮闈悲劇。臨死前,她在口賦《絕命詞》中寫道:“……乘陽德兮天飛。豈禍生兮無朕,蒙穢惡兮宮闈。將剖心兮自陳…呼天地兮慘悴,恨古今兮安極。知吾生兮必死,又焉愛兮旦夕。”哀婉凄楚,表達了詩人蒙受不白沉冤的悲愴心情。
(2) 金代東北的文學成就
金朝是由女真貴族建立的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的封建政權。金統治時期,東北經濟文化較之遼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金建國初期,女真統治者就很重視吸收宋、遼文化成就,延攬漢族、契丹和渤海知識分子,促進了封建文化在東北的傳播。金中葉以后,隨著金朝政治中心的南移和大量的女真族猛安謀克戶進入華北和中原,處在漢族封建生產方式和先進經濟文化直接影響之下,中原、華北和東北南部的女真社會迅速實現了封建化過程。金比遼更全面地采用了中原的封建制度,設置學校,推行科舉考試,這些措施都起到了促進中原文化在東北傳播和女真族民族文化發展的作用。有金一代是東北文學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女真族和東北的漢族及漢化契丹族和渤海人中間都出現了一批頗有影響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對繁榮東北文化和文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女真貴族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帝王和宗室的詩文創作上。如金初的完顏勖是穆宗盈哥的第五子,他自幼好讀書,有俊才,舉止溫文爾雅,被譽為女真“小秀才”。完顏勖通曉漢字、契丹文,擅長詩賦,文筆流暢,他奉命撰寫的金初歷史史籍《祖宗實錄》三卷,《太祖實錄》二十卷,采摭遺言舊事,治史態度非常嚴謹。他曾隨金熙宗打獵,熙宗三日內連射五只猛虎,完顏勖當即揮毫獻上《東狩射虎賦》,備受熙宗皇帝的推重。金世宗稱贊他“諫表詩甚有典則”,是女真族中有名的學者和詩人。金世宗完顏雍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和詞作家。他在位期間開創了金朝的全盛局面,在歷史上有“小堯舜”的美稱。他還是一位女真族的教育思想家,他多次告誡子孫要不忘女真人的淳樸習俗,提倡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他在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祭祖時,看到很久都沒有人唱女真本民族的樂曲,就親自創作了《本朝樂曲》,述說太祖創業的艱難和自己眷戀故都舊友的感情,他還親自歌唱,最后激動得泣不成聲。
在金朝的女真貴族中,文學成就最高的還是海陵王完顏亮。完顏亮(1122—1161),女真名迪古乃,天輔六年(1122)出生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的一戶女真貴族之家。他的父親宗干是金太祖的長子,他自己是太祖的長房孫。顯赫的家庭背景使他從小就萌生了要登上皇位的要求。完顏亮是歷史上頗遭非議的君主。他以陰謀手段弒君篡位,為鞏固統治進行了血腥屠殺;他輕啟戰端,執意伐宋,結果兵敗被殺;他生活荒淫放蕩,宮闈內穢亂不堪。但完顏亮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宏才大略的開明政治家,他勇于變革,拋棄女真舊制,加強封建皇權,加速了女真族全面漢化的過程,對金朝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陵王的統治帶有急政的特點,這與他不切實際、好大喜功、殘忍嗜殺的性格有直接的關系,這些因素導致了金朝政局動蕩、社會不穩定,并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最終也葬送了他的改革事業。
完顏亮還是東北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詞作家。他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吟詩,他父親為他請來儒生做教師,這使他很早就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和封建儒家思想教育。他的詩詞多為詠志紀實,很有些咄咄逼人的氣勢。他在《見幾間有巖桂植瓶中索筆賦》中寫道:
綠葉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
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
作者從綠葉金縷的巖桂得到啟發,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黃袍加身,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而在另一首《詠驛道竹》中,詩人寫道:
孤驛瀟瀟竹一叢,不同凡卉媚春風。
我心正與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他以竹喻志,表明自己不同于一般因循守舊的女真貴族,有澄清天下之志。而在他的一首詞作《鵲橋仙·待日》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他正在“等候銀蟾(指月亮)出海”之際,“不知何處片云來,做許大通天障礙”,他憤怨得“虬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云腰……”這一詩一詞,前者還有些作者不得志時郁郁寡歡、無可奈何的情緒,后者則表達了他登上帝位之后為實現政治改革、排除阻撓而毅然決然的決心。后人評此詞說:“出語倔強,真是咄咄逼人。”
反映完顏亮南下征宋的詩詞,有《畫上題詩》和《喜遷鶯·賜御前都統驃騎衛大將軍韓夷耶》。《畫上題詩》云:
萬里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在另一首詞中寫道:“笑談頃,指長江齊楚,六師飛渡……試展臥龍韜韞,果見成功旦莫。”仿佛在談笑之間就可以踏平江南的南宋朝廷,實現混一天下的宏偉事業。也表明他深受中原封建專制國家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不愿做偏據一方的君主。不過這一切都化作他一廂情愿的泡影。
遼東是東北封建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歷經渤海、遼數百年的醞釀與發展,到金朝時遼東出現了一些世代簪纓以文章顯稱于世的名門望族。他們不僅代表了這一時期東北地區的文學最高成就,而且在金代文壇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他們是遼陽張氏家族、遼陽高氏家族和熊岳王氏家族等,他們在文化上傳承有序,并締結姻親,互相影響,形成一個活躍的創作集體。過去史學家把他們指為是渤海遺裔,或渤海大族,是能夠影響金朝政局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的民族成分呈現出民族融合的特點,他們的文學成就是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完美結合的典型。
張浩,字浩然。張家是高句麗始祖東明(朱蒙)的后代,本姓高。張浩的父祖均仕于遼朝,他生長在這樣的官宦家庭中,得以通曉中原文物制度,練達政務,在海陵、世宗兩朝為相,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張浩共有六個兒子,父子兄弟俱能詩。張浩著有《華表山人集》,惜已佚。長子汝為,熙宗朝進士,官至河北東路轉運使,有《游靈巖寺記》傳世。子汝霖,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進士,官至平章政事,他的詩作傳世的僅有《春溪》一首。曾以王庭筠為師,學畫墨竹。汝能,進士出身。汝方曾在金章宗時書畫院鑒定法書名畫。張浩的女兒嫁給熊岳王遵古為妻,他的外孫王庭筠就是金大定、明昌年間詩、書、畫堪稱三絕的大文學家。張氏的詩文,僅舉張汝為《游靈巖寺記》。文中說:“余素好林泉之清勝。久聞靈巖名山,乃自昔祖師之道場也。”自己曾在汶上縣為官,“鄰封咫尺”,卻因“塵緣袞袞”,未獲一游。現在奉命勞軍,回程中登泰山,“故不憚迂遠行役之勞,惠然而來。周覽上方勝概”。只見“峰巒峭拔,殿閣壯古;森天喬木,是處流泉。憩于秀巖絕景之亭,清風時至,了不知暑。唯聞啼鳥之聲,幽邃清奇……”作者至此“頓息塵慮,以適平昔景仰之意”。文中描寫作者慕名來游時興致之好,到達之后看到聳峙的山峰,森森的古木,殿閣巍峨,泉水清泠,清風送爽,鳥鳴谷幽,既有雄渾的氣象,又不乏活潑的靈性,寫盡了山、寺、林、泉之勝。文章寫得自然流暢,沒有過分雕琢的痕跡,且多有點睛之筆,令人賞心悅目。
遼陽高氏是渤海后裔,主要作者有高衎及其子守義、守信、守禮,守信子高憲。高衎少年時就能詩賦,二十六歲登進士第,官至吏部郎中。《渤海國志長編》錄有其文《蘇文忠公書李太白詩卷跋》。高憲是王庭筠的外甥,“幼學于外家,故詩筆字畫,俱有舅氏之風”。在太學讀書時,就沒有人能和他相比,金章宗泰和三年登進士第。他“自言于世味淡無所好,唯生死文字間而已。使世有東坡,雖相去萬里,亦當往拜之”。可見他對文學事業的執意追求和對世俗名利的淡泊,在他詩歌創作中,也表現了他歸隱和傾心佛門的思想傾向。高憲年不到三十詩作就已達數千首,是東北的一位勤奮高產的詩人,他的詩見于元好問《中州集》,收錄的有八首。
熊岳王氏遠祖是東漢末年避亂定居遼東的名士太原王烈。以后王氏子孫先后效命于高麗、渤海和遼、金,滿門冠帶,世世為官。至于遵古時,以學問深湛鳴于世,潛心伊洛之學(程頤、程顥為代表的宋儒理學),德業、文章俱有可述,被時人譽為“遼東夫子”。遵古有四子,庭玉、庭堅、庭筠、庭掞,孫王萬慶,都是有名于當世的詩文作家。其中尤以王庭筠為其翹楚,成就最高。
王庭筠字子端,遵古第三子。他七歲學詩,十一歲能賦全題。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登進士第,調任館陶主薄。他不滿足做一個低微的主簿,因此任期剛滿就棄職而去。他來到林慮(今河南林縣)西二十里的隆慮山,深深地為這里的幽勝景色所吸引。其中尤覺黃華山水更為奇絕,蔚然涵育濃秀之色。山上有慈明、覺仁二寺。西去境臺,有瀑布、幽林、穹谷。他流連忘返,最后在這里買田置業,自號“黃華山主”,從此與黃華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年的隱居生活使他受益非淺,苦心孤詣的磨煉,為他在文學、書畫上大展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章宗時,王庭筠被薦舉為翰林文學、翰林修撰之職。泰和二年(1202)去世。王庭筠平生最愛詩文。在大定、明昌年間,他與文章大家黨懷英主盟文壇,享有很高的盛譽。他的文章辭理兼備,韻味無窮,為時人所傳誦。詩作內容多為反映生活的現實主題,很善于描寫自然風光,如《河陰道中》就是通過寫景來表達豐收時節人們的喜悅心情。詩開頭寫道:“梨葉成陰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憐生”,把人們帶到一個色彩繽紛的盛夏景致里。詩接著寫道:“林深不見人家住,道上唯聞打麥聲”。不見其人,只聞其聲,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詩人意猶未盡,在第二首中寫道:“微行入麥去斜斜,才過深林又幾家。一色生紅三十里,際山多少石榴花”。詩的意境又進了一層,通過由近及遠的景物描寫,讓人領略到一路豐收的景象。二首詩寫得清新自然,靜中有動,使人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
王庭筠在詩文形式上甚愛奇險,特別是到了晚年,詩律極深嚴,七言長篇,尤以險韻為主。如《叢臺》絕句中“猛拍欄干問興廢,野花啼鳥不應人”和《竹莊詩話》中《法具》一聯“半生客里無窮恨,告訴梅花說到明”,辭與意、格與律都極講究,是頗經過一番苦吟的。不過他倒是有些過于刻意追求了,正如趙秉文所說:“子端才固高,然太為名所使,每出一聯一篇,必要時人皆稱之,故止是尖新”。因其強志盛氣,頗陵浮俗的性格和氣質,使他作品形成不受別人拘束而獨樹一幟的風格,對當代和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好問稱他“詩文有師法,高出時輩之右”。金末李純甫謂“東坡變而山谷,山谷變而黃華,人難及也”。
金朝還有許多由宋、遼轉仕金朝的官僚士大夫、羈留在東北的宋朝使臣以及金在東北的地方官員都是名聞一時的文學家,他們留下了許多關于東北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和物產名物等方面的詩文著述。他們中最著名的有吳激、洪皓、高士談、蔡松年、王寂等人。宋使洪皓的《松漠紀聞》是最早記述東北歷史地理、民族習俗及社會生活的散文雜著。蔡松年隨父降金,來到東北黑龍江,其子蔡珪就生長在黑龍江。父子兩人仕途顯達,松年官至宰相,蔡珪也做到禮部郎中。父子都有多首歌詠東北山川名勝的佳作,如蔡松年《渡混同江》《銀州道中》,蔡珪《閭山詩》,現選錄其中的一首《醫巫閭》:
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
祖龍力驅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紅。
崩崖暗谷森云樹,蕭寺門橫入山路。
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
……
詩中引用了關于閭山的一段有趣的傳說。秦始皇久慕閭山的奇秀,就派方士祖龍把閭山趕進關內供他游覽。誰知閭山不聽調遣,方士用神鞭把石頭抽出鮮血,也沒能趕走閭山。詩中描繪閭山峰巒幽谷,雄渾峻峭,嵐光變幻,氣象萬千,典故和傳說的運用起到了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使全詩很富有感染力。
王寂是薊州玉田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受命提點遼東路刑獄,寫下《遼東行部志》《鴨江行部志》這兩部日記體的散文隨筆,內容涉及歷史、民俗、物產等多方面,看似信手拈來,不拘形式。如記述契丹與渤海的戰爭,遼東人丁令威成仙的傳說等等,而記述醫巫閭山特產白梨,更是詩文并茂。作者在文中說:“戊戌,次廣寧(今遼寧北鎮)…驅馳渴甚,斯須得秋白梨,其色鮮明……食之,使人胸次灑然,如執熱以濯也。為賦一詩”。詩中形容梨之色香味,有“霜落盤盂比玉卵,風生齒頰碎冰澌”之句。
上一篇:三晉文化·趙國文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成功實踐與趙文化的繁榮
下一篇: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迤邐蜿蜒的古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