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馬超》人物故事小傳
馬超(公元176—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漢靈帝時,馬超隨父馬騰及韓遂起兵割據涼州,馬騰與韓遂不和,復又歸漢,馬超遂領其眾,任偏將軍,深得羌、胡人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關隴,馬超與韓遂等關中割據勢力屯兵潼關,聯合抵抗。馬超誤中曹操離間之計,與韓遂相互猜疑,遂被曹操一舉擊潰,被迫率羌、胡退出關中。馬超率眾轉戰隴上,攻取冀城,殺涼州刺史韋康,兼并其眾,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督涼州軍事。韋康故吏楊阜、姜敘、梁寬、趙衢合攻馬超,馬超進退維谷,遂南奔漢中,投附張魯。十九年,轉附劉備,率軍助劉備擊敗劉璋于成都,因功授平西將軍、都亭侯 二十三年,馬超隨劉備進攻漢中。次年,劉備稱漢中王,授馬超為左將軍。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馬超升驃騎將軍,兼任涼州牧,被封牦鄉侯。次年病逝,謚“威侯”。
〔正史〕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①人也。父騰,靈帝末與邊章、韓遂等俱起事于西州。初平三年,遂、騰率眾詣長安。漢朝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金城,騰為征西將軍,遣屯郿。后騰襲長安,敗走,退還涼州。司隸校尉鐘繇鎮關中,移書遂、騰,為陳禍福。騰遣超隨繇討郭援、高干于平陽②,超將龐德親斬援首。后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于是征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
超既統眾,遂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曹公③與遂、超單馬會語,超負其多力,陰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曹公用賈詡謀,離間超、遂,更相猜疑,軍以大敗。超走保諸戎,曹公追至安定,會北方有事,引軍東還。楊阜說曹公曰:“超有信、布④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果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有其眾。超自稱征西將軍⑤,領并州⑥牧⑦,督涼州軍事。康故吏民楊阜、姜敘、梁寬、趙衢等,合謀擊超。阜、敘起于鹵城⑧,超出攻之,不能下;寬衢閉冀城門,超不得入。進退狼狽,乃奔漢中依張魯⑨。魯不足與計事,內懷于邑,聞先主⑩圍劉璋于成都,密書請降。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11),督臨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章武元年(12),遷驃騎將軍(13),領涼州牧,進封牦鄉侯,策曰:“朕以不德,獲繼至尊,奉承宗廟。曹操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邇,肅慎賞罰,以篤漢祜,以對于天下。”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余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托陛下,余無復言。”追謚超曰威侯,子承嗣。岱位至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超女配安平王理。
《三國志》卷三六
〔注 釋〕
①扶風茂陵:扶風,郡名,治所在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茂陵,縣名。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在槐里茂鄉筑陵,并置縣,治所在興平東北。漢武帝死后葬此。今茂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②平陽:古縣名。 秦置。治所在今山西臨汾西南。③曹公:即三國魏武帝曹操。④信、布:信即韓信,詳見本書《韓信》,布即英布。⑤征西將軍:武官名號。源于東漢。與征東、征北、征南將軍并稱四征將軍,秩比兩千石,后地位不斷提高。⑥并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⑦牧: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為牧,后為置不常。東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現設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⑧鹵城: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山西繁峙東北。⑨張魯:見本書《張魯》。⑩先主:即三國蜀昭烈帝劉備。(11)平西將軍:武官名號。東漢末劉備始置。都督或監某一地區軍事。(12)章武元年:章武,蜀昭烈帝劉備年號。元年,即公元221年。(13)驃騎將軍:魏晉南北朝將軍名號,源于舊制。作為軍府名號,加授大臣、地方重要長官。為二品。
〔相關史料〕
三月,操①遣司隸校尉鐘繇討張魯,使征西護軍夏侯淵等將兵出河東,與繇會。倉曹屬高柔諫曰:“大兵西出,韓遂、馬超疑為襲己,必相扇動。宜先招集三輔②,三輔茍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操
不從。關中諸將果疑之,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屯據潼關;操遣安西將軍曹仁督諸將拒之,敕令堅壁勿與戰。命五官將丕留守鄴,以奮武將軍程昱參丕軍事,門下督廣陵徐宣為左護軍,留統諸軍,樂安國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
秋 ,七月,操自將③擊超等。議者多言:“關西兵習長矛,非精選前鋒,不可當也。”操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
八月,操至潼關,與超等夾關而軍。操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以步騎四千人渡蒲阪津

諸將問操曰:“初,賊守潼關,渭北道缺,不從河東擊馮翊而反守潼關,引日而后北渡,何也?操曰:“賊守潼關,若吾入河東,賊必引守諸津,則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關;賊悉眾南守,西河之備虛,故二將得擅取西河;然后引軍北渡。賊不能與吾爭西河者,以二將之軍也。連車樹柵,為構道而南,既為不可勝,且以示弱。渡渭為堅壘,虜至不出,所以驕之⑤也;故賊不為營壘而求割地。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畜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始,關中諸將每一部到,操輒有喜色。諸將問其故,操曰:“關中長遠,若賊各依險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來集,其眾雖多,莫相歸服,軍無嫡主,一舉可滅,為功差易,吾是以喜。”
冬,十月,操自長安北征楊秋,圍安定。秋降,復其爵位,使留撫其民。
十二月,操自安定還,留夏侯淵屯長安。以議郎張既為京兆尹。既招懷流民,興復縣邑,百姓懷之。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一六年
〔注 釋〕
①操:魏武帝曹操。②三輔:即西漢時于京畿之地所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合稱,相當于今陜西關中地區。后世政區劃分雖有更改,但習慣上仍稱其地為三輔。③自將:自己率領軍隊。④蒲阪津:一作蒲津。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與陜西大荔縣朝邑鎮之間黃河上。⑤驕之:使他驕傲輕敵。
上一篇:《顏延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顏延之》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馬隆》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馬隆》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