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命懸一線
在日軍轟炸珍珠港后不久的上海,我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jīng)理。日軍派來一個所謂“軍方的清算員”——實際上他是個海軍上將——命令我協(xié)助他清算我們的財產(chǎn)。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要么就和他們合作,要么就只能是死路一條。
我開始遵命行事,因為我別無他法。不過有一筆大約75萬美元的保險費,我沒有填在那張要交出去的清單上,因為這筆錢用于我們的香港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資產(chǎn)無關,不過,我還是怕萬一日本人發(fā)現(xiàn)此事,我的處境會非常不利。
他們果然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他們發(fā)現(xiàn)時我不在辦公室,我的會計主任在場,他告訴我說,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大發(fā)脾氣,拍桌子罵人,說我是個強盜,是個叛徒,說我侮辱了“日本皇軍”。我知道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會被他們抓進憲兵隊去。
憲兵隊,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幾個朋友就是寧愿自殺也不愿意被送到那個地方去。有些朋友在那里被審訊了10天,受盡酷刑,慘死在那個地方。現(xiàn)在我自己也要進憲兵隊了。
星期天下午聽到這個消息后,我非常緊張。多年來,每當我擔心的時候,總坐在打字機前,打下兩個問題及其答案。兩個問題是:
一、我擔心的是什么?
二、我該怎么辦?
過去我都不把答案寫下來,只在心里琢磨。后來我發(fā)現(xiàn)同時把問題和答案都寫下來能使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在那個星期天下午,我直接回到住處,取出我的打字機,打下:
一、我擔心的是什么?
我怕明天早上會被關進憲兵隊里。
二、我該怎么辦呢?
我花了幾個小時想著這個問題,寫下了四種可能采取的行動以及后果。
1.我可以去向日本海軍上將解釋。可是他“不懂英文”,如果找個翻譯來跟他解釋,會使他更加惱火,我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2.我可以逃走。這點是不可能的,他們一直在監(jiān)視我,如果打算逃走的話,很可能被他們抓住而槍斃掉。
3.我可以留在我的房間里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這樣做,那個海軍上將很可能會起疑心,也許會派兵來抓我,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就把我關進憲兵隊了。
4.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那個海軍上將可能正在忙著,忘掉了那件事。即使他還記得,也可能已經(jīng)冷靜下來,不再找麻煩。即使他來吵,我仍然還有個機會解釋。
我前思后想,決定采取第四種辦法——像平常一樣星期一早上去上班。然后,我松了口氣。
第二天早上我走進辦公室時,那個日本海軍上將就坐在那兒,叼了一根香煙,像平常一樣地看了我一眼,什么話也沒說。六個星期后他被調回東京,我的憂慮就此告終。
這完全歸功于那個星期天下午我坐下來寫出各種不同的情況及其后果,然后鎮(zhèn)定地做出決定。如果我當時遲疑不決、心亂如麻,就會在緊要關頭走錯一步。僅是滿面驚慌和愁容就可能引起那個日本海軍上將的疑心,促使他采取行動。
采取以下四個步驟,就能消除我百分之九十的憂慮:
一、清楚地寫下我所擔心的是什么。
二、寫下我該怎么辦。
三、決定該怎么辦。
四、馬上就照決定去做。
學會先難后易
那是在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向我請求幫助,她想糾正自己最近幾個月里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態(tài)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父母的情況。
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愿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
盡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guī)心理分析和治療,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于有一天,我們進入一個久被忽略的領域,才使治療出現(xiàn)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
她回答說喜歡。
“你喜歡先吃蛋糕,還是蛋糕上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當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y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6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guī)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議她從現(xiàn)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
按1天工作7個鐘頭計算,1個鐘頭的痛苦與6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1個鐘頭的幸福,加上6個鐘頭的痛苦劃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毛病。
這就是推遲滿足感,它意味著你不能貪圖暫時的安逸,你得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就學會了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在幼兒園里,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多些耐心,讓同伴先玩游戲,而自己等到最后,那么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
對于6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yè),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
到了15至16歲以后,他們的實踐就可以更得心應手,而且以后他們處理類似問題,也會形成這種習慣。許多孩子懂得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但還有的孩子顯然缺乏能力和經(jīng)驗。
有的孩子長到15至16歲,仍舊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識,而是恰好將次序顛倒過來,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
最終這些孩子離開學校,浪跡社會。而他們的成年生活也極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魂不守舍,容易遭受意外事故,甚至精神病院或監(jiān)獄很可能成為他們最終的歸宿。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為什么大部分人擁有足夠的自制力,能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不懂得推遲滿足感,最終成為失敗者?
其中的原因,目前醫(yī)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夠的依據(jù),基因的作用并不明顯,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學論證,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上一篇:徐海東兩次要求降職
下一篇:戰(zhàn)勝挫折勇奪冰壇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