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年節習俗
年節多半與歷法聯系在一起。漢族同胞一向使用夏歷(或稱農歷),各種節慶都根據夏歷來安排。
夏歷,相傳是我國夏朝時發明的,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也是最先進的一種歷法,蘊藏著中國人的智慧光輝。按照夏歷,人們不但可以提早知道月亮盈虧變化,而且通過閏年辦法合理而科學地調節每年的時間。尤其是夏歷每年分二十四節氣,使人們主動掌握星辰運行、氣候變化的規律,對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意義,中華民族有過光輝燦爛的歷史,對人類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夏歷的發明和使用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夏歷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注目。幾千年來,凡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都使用夏歷。到了近代,為了便于同西方交流,開始注意西歷(公歷)。辛亥革命后公歷與夏歷并用,這對于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有很大作用,雖然采用公歷,但在民間照常使用夏歷。
臺灣的漢族同胞來自大陸,在年節習俗和心態方面,長期以來都保持傳統的做法。只是近百年和大陸一樣,開始有些變化,以適應新的生活步調,一方面按新歷安排工作,另一方面仍保留傳統的節慶文化,這在春節(包括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三大傳統節慶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1) 春節。我國傳統的春節活動,隨著大陸移民到臺開發,也傳進了臺灣。從歷史的記載看,早在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經營臺灣前后,臺灣同胞已采用夏歷了,那是17世紀初的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使用夏歷,也就不免要開展春節活動。
春節和春節活動傳進臺灣后,活動的內容要豐富多采,美不勝收。慶祝春節的各種活動,實際上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晚開始,直到正月十五日過完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才全部結束,前后整整一個月。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俗稱“尾牙”。到了這一天,臺灣各地的老百姓,多舉行大拜拜,祭祀土地公神,企事業單位的經理老板多在這一天宴請伙伴朋友,歡慶一年來的成就,預祝來年工作順利。十二月廿四日,各家各戶舉行祭灶活動,人們燒香點燭,燃放爆竹,歡送灶君和其他諸神回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喜事,然后帶著吉利再到人間享受美好生活,所謂“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與祭灶的同時,亦有人在這一天向先人神位祭祀,以示自己不忘祖宗。十二月二十五日,人們開始上街采買年貨,準備過年,因為要采買年貨,所以這一天債主們不可向債務人追討債款,欠債者在街上遇見債主亦以點頭了事。不過這并不等于不要還債,過了二十五,在大年三十之前,還是要還清債款的,就是農歷十二月內要清理一年之債務。因此,不論在臺灣還是舊日的大陸,人們都把十二月底稱為“年關”。在臺灣實在還不起債的,三十日晚上到附近寺廟里去看“逃債戲”,債主一般不到那里討債。從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的幾天里,家家戶戶都清理內務,進行清潔衛生大掃除,人謂去舊迎新。
祭送灶君神和其他諸神之后,過年的氣氛一再加濃著,這除了各家各戶開始采買年貨,還表現在各家各戶開始蒸制年糕上。年糕象征年年提高之意,為人們所重視。年糕的主要原料為糯米,有甜、咸兩種。有的人家用一般米和蘿卜絲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稱菜頭果。此外還有芋頭果,南瓜果,蕃薯果等,樣式甚多,本年中有喪事的家庭,一般只做咸年糕。年糕種類不同,但都充滿鄉味,舊日臺灣有一童謠唱道:“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吃點心。”這童謠用臺語念起來既順耳又兼有祈求過年發財大吉之意。
送年,即過年時互相贈送禮物,出嫁的女兒,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年三十日之間要向父母敬送甜年糕和壽面等,以祝福父母健康長壽,日子過得順心。父母呢?亦有回送女兒的,那回送品都是代表吉利的東西,以示祝愿女兒、女婿、外孫、外孫女他們日子過得甜蜜、歡樂,親戚至友亦在過年前向居喪之家贈送糖年糕等(居喪之家是年不蒸糖年糕),祝他們日子重新甜起來;居喪之家亦有回禮,多以柑桔、米粉、罐頭答謝,表示祝親戚吉利、幸福。
十二月三十日(小年為二十九日)夜,稱為除夕,就是過年。這一天外出游子,除非萬不得己,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是日黃昏要舉行辭歲,在住宅正廳祖宗靈位和神像前供祭一番。泉州藉后代多供奉一碗備好的菜和年糕等,漳州籍后代則用牲禮祭拜,且添加一把菜刀和一碗水,意讓祖宗自己做菜。辭歲意在感謝祖宗神靈的保佑,并祈求來年得到更多的賜福。辭歲時還得在神案上供桔子、春飯并插上春花,另外還有發果、甜果,也插上春花,放置各種甜料(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等),供品都含有吉祥如意之意,人謂“食紅棗年年好”,“吃甜甜大賺錢”。是晚,每家準備了一年中最豐盛的菜肴、美酒、糖果等,食品都很講究,且多有寓意,如紅桔子表示吉利,菜肴中的排骨湯加肉丸子表示“骨肉團圓”,蘿卜因稱菜頭,有好彩頭之謂,全頭雞有全家福之意,魚有剩余之意,或年年有余之意。菜肴中一般都有一碗菜叫長年菜,菜與財近音,亦吉利意。其他如豬腳魚頭表示有奔頭,蠔兜謂好人來相交,等等。吃年夜飯是很隆重的,一般是先燒香、點燭、燃放鞭炮,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邊講一些吉利的話,安排來年的工作和生活,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共度佳節。過年一般叫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合家歡”,也稱“圍爐”,象征團圓、興旺、幸福,其做法通常是,桌下放一火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餐,意味著和睦快樂,平時婦女總是讓男人和孩子先吃,自己最后吃,這時要一起吃,有的人在圍爐下還放一些錢,飯后由家長分給大家,這表示家里有錢亦即富裕,并祝愿來年繼續富裕。如果一家人中有人在外地一時未能回家團聚者,家里人留個空碗、空杯,放一雙筷子,以表他(她)和一家人同享歡樂,這樣一直吃到深夜才歇,有的甚至直到天明方罷,稱為守歲。
過年時,家里大人除了給小孩制新衣服,買新襪子外,還要給小孩子一些錢,稱“壓歲錢”,祝愿小孩子吉利。除了“壓歲錢”,過年時大人還常為小孩弄幾根全根的甘蔗,貼上紅紙,放于房子的角落,準備讓小孩新春時吃。甘蔗甜而有節,意在祝福孩子來年生活甜美且節節撥高。
因為正月初一,一般人家不煮飯,所以提前在大年三十那天多煮了許多干飯,先恭祭祖宗,然后為新春吃用,稱過年飯。長年菜則是大心菜(芥菜),先用白水煮熟,新春時把它放到大年三十晚吃剩下的菜肴中加以烹煮,可口好吃,稱長年菜。
用紅紙糊成的花插于年糕和過年飯上叫插花,以表示春來了,百花盛開、一片繁榮景象。各戶人家用紅紙寫的迎春時聯貼在門上,稱春聯,也有貼門神和年畫的。這春聯、門神、年畫等,用以祈求驅鬼避邪,來年財運亨通,福祿雙至,春聯多寫了吉祥如意的字眼如“祖功垂福降,宗德布春光”,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如“春色滿園”,“家風日新”等等,還有的把福字倒貼門上,意謂福到家里。此外,舉凡所有農具、家具、用具等,也多貼上紅紙,亦在表示吉利,似乎將一年的期望全寄托在這紅紅的裝飾物上。
正月初一日謂之開春,從半夜零點開始,各家各戶燃華燭,放爆竹,熱鬧非常。舊日臺灣,在各城鎮還預塑春牛,到初一這一天,人們盛裝艷服,各都紛紛往觀,謂之“迎春”,見到春牛,兒童們爭摸牛耳,爭鞭牛腳,人說這樣會有好運氣,吉利。初一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人謂早起早開門,開門大吉,吉象早進家。這一天一般不掃地、不洗衣,也不吃稀飯,人們起來后,或喝些甜茶,或喝些甜料檳榔,或吃些別的甜物,希望來年日子過得更甜密,也有的吃些線面,表示祈求長壽之意,吃東西時,一般不全吃完,剩下一些留在碗里,人說有吃有剩,年年有余。吃過東西后,人們穿上新衣新鞋,先到祖宗靈位前做拜,表示不忘祖宗,之后出門向親友拜年,祖籍閩南一帶的臺胞按閩南習俗,初一,初二出門拜年,祖籍福州一帶的臺胞,以初三為出門拜年的日子,和大陸一樣,臺胞把拜年稱為“走春”,走春中要講些吉利的話,接受拜年者都備有糖果、香煙之類招待親友和來客,特別親密的人還招待吃丸子或年糕,表示團圓和親熱。對于親友的小孩子,大人多以紅紙包錢贈送,謂紅包(歷史上曾有串錢贈送的叫“結帶”)。
初一這一天,到處是節日氣象,爆竹之聲不絕,人來人往,喜氣洋洋,人們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之中。初二日,稱為不忘祖宗之日,各戶人家都要燒香燃燭祀祖宗;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作客,叫歸寧日,如果系新婚,要女婿同行,謂之“賀春”。初三日,一般不出門,大體是兩天來訪親問友,使人不免有疲累之感,該稍休息一下,為了休息,不使小孩吵鬧,人們編了一節故事,說這一天老鼠娶親,人們要早早就寢云。舊日臺灣,有些大富人家,如臺北林本源家、臺中的林家,不按此例,而把訪親問友的拜年日子訂為初三日,把女兒的歸寧日定為初四日,這可算是與眾不同的。初四日,人們燒香燃燭,大放爆竹,謂開門大吉,鬧市大吉,中國人愛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現在新春來臨,人們也該做些準備與安排,就要開始新的活動了,所以要慶祝一番。初五日,親友門互請春酒,互祝新春快樂開市順利,在工作和生產中取得新成就。
(2)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它既可看成是春節的組成部分,亦可看成是獨立的節日,這一天,一般人都吃湯丸,表示吉利。舊日臺灣,不少地方還曾流行過未嫁女子及其母親,在元宵節夜晚到鄰近菜園偷蔥偷菜之俗。據說在這一天夜里“偷得一根蔥,嫁個好老公(丈夫);偷得一根菜,選個好女婿”;“偷硓,娶好某(妻)”。 人們都有成全別人美事之心,所以到了元宵節夜里,都主動開放菜園,讓附近未婚女子及其母親好到園里偷拔蔥菜。 偷硓更是被視為平常的事,據說后來有人利用這個良機,大行偷盜。這樣,臺灣元宵夜偷蔥菜和偷硓的風俗便告絕跡,但從大陸傳進的這個節日中的燈會等,則一直保持著。元宵燈會在臺灣也稱鬧燈,一般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為期三天,故也稱“三夜燈”,其中第一天為“放燈”,最后一天為“謝燈”。每到這個時間,臺灣處處張燈結彩,大放煙火,競演龍燈,笙歌達旦,大小寺廟里香火繚繞,鞭炮不絕,鑼鼓喧天,熱鬧非常,過去臺南等地,人們還利用節日的機會,開展賽花會,詩人們在賽花會上吟詩唱和,別具一格,更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一般而言,元宵這一天,臺灣各寺廟多舉行燈謎競賽,這燈謎競賽,在臺北龍山寺尤為熱鬧。在這里每年元宵節夜里所舉行的燈會和燈謎會,開頭全是按泉州一帶的做法,后來隨著社會的前進和歷史的發展,燈會及燈謎的內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和多樣,到了今天可說是五光十色,形態萬千。燈會期間,人們可看到諸如龍燈、虎燈、獅子燈、熊子燈、嫦娥奔月燈、天女散花燈、孫悟空大鬧天宮燈、武松打虎燈等應有盡有,令人看了眼花繚亂。燈謎競賽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就是競猜花燈上的各種謎語,有人稱這一活動為“語言游戲”。這是臺灣民間相當普遍的一種群眾性的娛樂活動,雅俗共賞,只要有興趣的均可參加。花燈謎語之題材,至今還保留著福建以往所采用過的做法,大體有如下幾大類:一是古書,如四書、五經、幼學瓊林、百家姓、千家詩、三字經、千字文、古賢文以及古代的詩、詞、賦、曲等的語句;二是人物、地名、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于上述部分的其他方面的內容。每條謎語的謎面多注明屬于什么格,以提高和啟發猜謎者。謎格名目繁多;有白頭格、求鳳格、秋千格、卷簾格、粉底格等等,舉不勝舉,妙趣橫生。
猜謎中單以猜地名看,人們不難看到臺灣同胞在這方面的智慧,不難看到中華民族文化在臺地的發展。猜地名以祖國大陸和臺灣省的地名為主。這里隨手舉幾例。
有以“兔”字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二。謎底為“虎尾”和“后龍”。因為兔在十二生肖中排于虎和龍之間,故為虎之后(虎尾),龍之前,即兔后為龍(后龍),虎尾在云林縣,是一個鎮,原名叫五間厝,那里的布袋戲聞名全臺。后龍在苗栗縣,也是一個鎮。有以“夕陽無限好”一句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二,謎底為“西勢”和“景美”,因為夕陽必偏西,而陽即勢,故射西勢。無限好即景色佳美,故為景美。西勢在臺灣有好幾處,臺中大甲鎮有一處,基隆市暖暖區也有一處,還有叫西勢村(屏東竹田鄉、臺南永康鄉、東山鄉、彰化福興鄉),西勢坑(在臺北石碇鄉),西勢里(在臺中豐原鎮、沙鹿鎮、苗栗苑里鎮、彰化市和彰化溪湖鎮)、西勢山(在苗栗泰安鄉)和西勢潭(在嘉義溪口鄉)等,景美在臺北市,原名叫境尾。有以“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二。謎底為“南投”和“北投”。因為瀟和湘乃水名,二水合流處在湖南省,秦在陜西省,一在南一在北,故可射南投和北投。南投為臺灣一縣名,北投是臺北市一個區名,另在臺北縣淡水鎮和南投縣草屯鎮都有稱北投里的。有以“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語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一。謎底“北斗”。因為眾星共之乃北辰,北辰即北斗,北斗鎮在彰化舊名寶斗,另有北斗村(在嘉義民雄鄉,宜蘭壯圍鄉),北斗里(在彰化北斗鎮,新竹關西鎮)。有以“齊魯青未了”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二。謎底為“泰山”和“恒春”。因為《史記·貨殖列傳》有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的話,齊魯射泰山;青未了,四季如春也,即恒春。泰山鄉在臺北縣,恒春在屏東縣,恒春半島上有恒春鎮。有以“羅敷已嫁夫”一句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一,謎底為“歸仁”。因為羅敷之夫為王仁,羅敷已嫁夫,自是歸(王)仁了。歸仁鄉在臺南縣,歸仁鄉有歸仁村。有以“八大王”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一。謎底為“和美”。因為八大王三字合起來為美字,合即為和,故射美。和美鎮在彰化縣;臺北縣貢寮鄉有一和美村。有以“山那邊”一句為謎面,射臺灣地名一。謎底為“嵌頂”。因為嵌字頂為山,故射嵌頂。在臺灣,稱嵌頂的有好幾處,分別在彰化線西鄉、云林土庫鎮,臺南東山鄉,高雄杉林鄉,新竹竹北鄉和屏東縣屏東市等。有以“頻年不解兵”為謎面,射臺灣當代人名一。謎底為“連戰”。連戰乃臺灣歷史學家連橫的孫子。當過臺灣省主席等職。有以“雪花飛六,先兆豐年”為謎面,射臺灣影界人名一。謎底為“白景瑞”。白為臺灣電影名導演。還有很多人對大陸、福建的內容特別感興趣。有以“永遠是無憂無慮”為謎面,射福建一地名。謎底為長樂縣。有以“大河解凍”為謎面,射大陸地名一。謎底為江蘇。有以“他鄉遇故知”為謎面,射福建地名一。謎底為將樂。有以“何人不起故園情”為謎面,射中藥名二。謎底為“熟地”和“當歸”。燈謎,在臺灣頗引人入勝,因此使人特別親切。對于元宵猜燈謎,愛好者,多愛往視,優勝者可向主持者領取獎品。獎品多是糖果、文具、書籍、手表或其他物品,也有的用臺幣。
燈謎競賽即競猜燈謎,是從大陸傳進去的,大體早期臺灣這類活動主要傳自閩南,所以一直帶有閩南的特色。臺北市龍山寺元宵節的燈會和燈謎競賽,常常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臺北市的報社、電臺等宣傳部門和單位,亦多派出記者到場采訪和攝影,這也更加濃了節日氣氛。因為龍山寺位于市街內,寺前又有較寬敞的廣場、演戲、耍雜、觀燈、猜謎、熱鬧異常,龍山寺成了臺北民眾元宵節游樂的中心。
臺灣各地元宵節燈節活動,大體差不多,只有惠安籍的移民稍有不同。惠安籍移民,喜歡在元宵夜晚“放天燈”,以示向天祈福。放天燈時大放鞭炮,以增加熱鬧氣氛。人道炮聲愈響,天燈飛得愈高,人們的運氣也就愈佳。自然,這不過是一種討彩頭。
元宵節是作為漢族同胞的最大節日——春節活動的最后一項內容。元宵燈會和燈謎競賽則是其中極有趣極為生動活潑的一項節目,這些既能使人看到臺灣的風土人情,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巧妙的表現,一直為人們所重視,近年來,燈會也很受旅游觀光者所注目。
(3) 端午節。臺灣與大陸一樣,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也謂“午日節”,漢族同胞多按大陸的做法,如插蒲于門,煮艾為湯,以粽子、粿祀祖,河里海邊舉行龍舟競賽,也與大陸一樣。龍舟競賽,早年在臺南一帶最盛,后來傳遍臺灣,基隆河、大甲溪、濁水溪以及沿海海面,即凡有水可競賽的地方,幾乎都有賽龍舟的活動。五月初五那天,凡有競賽龍舟的地方,附近居民、農民紛至沓來,觀看競賽,人山人海,一片歡騰,熱鬧非常。
龍舟,以良好木頭制成的龍形之舟,舟頭舟尾刻如龍狀,繪以麟紋,畫上圖樣,涂以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參加競賽的龍舟,各樹旗號,舟首豎一大傘,形似燈籠,下垂彩綹,錦緞蘇繡,華麗大方,鮮艷奪目。競賽時,各舟選出識水性、體格健壯、臂功過人,動作敏捷者十六人,分坐龍舟兩邊,手執劃槳,聽令扒劃。舟頭生著一人(一般多選當地有名望之紳士)叫“騎龍頭”,龍尾稍亭,一人司舵,叫“擋關刀”,另有二人打鑼敲鼓,立于中間偏靠前頭,面向劃手,負有指揮和調節扒劃動作的作用。此外,有的龍舟同時備有吹簫弄笛和吹嗩吶者,在鑼鼓喧天的同時,眾樂齊鳴,鏗鏘悅耳,增加熱鬧氣氛。競賽過程中,劃手盡出全力,各顯絕技,使得龍舟飛行水上,旋轉河海之中,由于動作整齊劃一,龍舟在水上猶如一條線在流動,這時岸上觀者連連喝彩,有的燃放鞭炮以助樂,水面、岸上一片歡騰。競賽時一般兩舟相賽,也有三舟、四舟相賽者,勝者為榮,由組織者(多由地方團體或鄉村政權負責)發給獎品,以資鼓勵。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年間,臺灣有過女子劃龍舟競賽,轟動兩岸。連橫在《雅堂文集》中寫道:端午之日,臺灣府知府蔣允焄召妙齡妓女,衣輕綃,持畫槳,競渡于臺南半月池(南湖),水花一濺,脂肉畢呈,蔣太守顧而樂之,合城男女逐隊以觀,極一時之盛。龍舟競賽對于鍛煉身體,對于培養團結合作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一直盛而不衰。還值得一提的是,臺地龍舟競賽形式和奪標方式皆沿用閩省做法,與別的省份不大相同,比如江浙一帶,在清代時龍舟競賽奪標形式是由觀眾將賞銀數目寫于紙上裝入空瓶中,或系鴨子身上,然后浮于水面,各龍舟競奪之,先得為勝,閩臺則主要是比速度,以超越對方為勝,而后領取獎品。
端午節這一天,在臺灣的屏東縣佳冬,云林縣笨港、彰化縣鹿港、臺中縣梧棲等地,都要舉行一次奇特的體育運動——石戰競賽,即以石子為賽具,劃定區域和界線,雙方持石對擊,以攻占對方守區者為勝。比賽分為單人對賽、雙人對賽和集體對賽幾種,優勝者按規定得到各種獎品。石戰以石子為武器進行擲投,原是小孩耍兒戲的一種游玩形式,后在臺灣竟成為大人們用以進行鄉斗的形式。在臺灣屏東縣佳冬地方經常可見。在歷史上,每逢端午這一天,他們總是全鄉男女出動,斗打一場。這種以石子為武器的鄉斗,主要戰場選擇于草地、基地或空田里,兩個村或鄉以道路為界,以房屋或其他蔭蔽體為據地,進行斗打,斗打起來后不免有附近村莊的人前來圍觀,助戰,圍觀者可依斗打形勢的發展或參加勝方而壯威,或助敗方而爭勝,這樣使得斗打的規模不斷擴大,越斗越激烈。參加斗打的雙方嚴如軍隊,各有指揮,各設參謀部,都預先進行斗打的訓練。當端午節來臨之際,他們各行總動員,男女齊上陣,男人到指定的場所持石子發起進攻,女人在后方當后勤,輸送彈藥(石子),供應前方作戰。斗打中既表現出緊張氣氛,也顯得情緒歡快,因為它是斗打,也像是娛樂活動。斗打自有勝負之分,勝方乘機蜂擁入敗方的村子里,將各家各戶早已準備過節用的酒菜、粽子等吃個痛快,吃不了的也裝著帶走“連吃帶拿”有的還在門上亂加涂寫,進行一番破壞,然后凱旋而歸;戰敗者對此舉動不得有任何的反抗,任其所為。戰勝者可叫胡作非為,但是在吃、拿甚至破壞之外,不能侮辱婦女和小孩,不能搶走財物,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械斗。戰敗者免不了有人當俘虜的,戰勝者對俘虜的處理,主要是脫光其衣服甚至褲子以示懲罰。受傷者一般不就醫,甚至不說出來,因為人們認為端午節這一天,任何草都可以當藥醫治傷口,而說出自己受傷反會被人取笑。以石子投擲,互相攻擊,全村全鄉斗打,受傷是不可避免的,有時還有死人的事發生,因此這項活動曾被禁止過。但它既已成了群眾性的一項活動,便難以禁絕,最后竟成了如前所述的,一項奇怪的體育運動。
在臺灣端午節時還有一項更特別的競賽,那就是隔岸拔河競賽,即以一條很長的繩索橫過水面,在河的兩邊挑選身強力壯者若干人進行拉拔。河中心樹一標志,由裁判員乘坐小船執行裁判,兩邊觀眾各為一邊搖旗吶喊以助威。為了安全,運動員身著安全包,萬一被拉入水中,可當救生圈用。
與上述的體力競賽活動不同,在臺灣端午節期間還有賽詩會,書法競賽、畫展等等,無一不在增加節日氣氛,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4) 中秋節。中國農歷的節日中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最富有詩情畫意。人說中秋之夜月最圓,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在臺灣,每逢過年過節總要敬神、祭祖,表示誠心,也表示不忘祖宗。中秋節當然也不例外。中秋節這一天許多臺胞日間拜土地神,拜公媽(祖宗),晚上拜月里娘娘。晚上拜了月里娘娘之后,一般都是一家人圍著賞月,吃月餅,擲骰子。這時老人們借著月光,跟孩子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吳剛砍桂花樹的故事,講玉兔舂米的故事,老人講完之后要子孫們當老實人,因為老實人有希望拾得“月華”,誰能拾到“月華”,誰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有關月亮的傳說,現在大陸比較少講了,在臺灣一直廣為流傳,人們借著中秋夜的月光,講起那些故事,顯得更為動人。
臺胞過中秋節,還有一種吃甜芋艿的習俗。這習俗與沿海抗倭斗爭有關,明未抗倭斗爭的名將戚繼光,在福建沿海屢敗倭寇,功勞卓著,名傳海內外。有一次,戚家軍受到倭寇的襲擊,退到山頭,斷了軍餉,情況危急,戚繼光動員士兵吃野草充饑,以待援軍。當時有的士兵挖到野芋頭煮著吃,解決一下臨時的缺糧問題。后來,人們趁倭寇不備沖殺出去,大敗敵人,時值中秋佳節。人們在慶祝勝利時想起了芋頭。后來中秋節吃芋艿成了習俗,并從大陸傳入臺灣。
上一篇: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帝王陵墓、宮殿、塔樓
下一篇:嶺南文化·三大民系人文風貌·廣府民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