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帝王陵墓、宮殿、塔樓
(1) 黃帝陵古今。中國的史前時期以中原一帶的仰韶文化為典型代表,黃帝與炎帝的活動正與仰韶文化有著歷史的聯系,仰韶文化發展為華夏文化,黃帝與炎帝正是最早活動于西北華夏的兩支部族。傳說黃帝與炎帝有親密的關系,炎帝稱神農氏,部族居姜水,姓姜,后世的姜嫄、姜太公都是炎帝之后。黃帝部族居姬水,故姓姬。黃帝號有熊氏,有人認為“黃”字的本義是獸皮,故黃帝可能屬游牧民族,而炎帝號神農氏,可能是農業部族。上古時代,戰亂不斷,黃帝與炎帝曾聯合戰敗蚩尤(南方九黎部族首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而后炎帝與黃帝又發生矛盾,黃帝戰敗了炎帝,統一了西北二強大的部族,大會諸侯,“萬國”皆尊軒轅黃帝,黃帝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統一華夏,東巡至海,南抵長江,西達崆峒(今甘肅東部),北伐山戎,被諸侯國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由于黃帝統一華夏的文治武功被歷代傳頌,逐漸把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說成是黃帝的創造,如說黃帝命大臣發明天干地支,形成六十甲子,用以計算年、月、日,歷史稱作“黃帝歷”;傳說他還命令大臣發明衣、帽、鞋,使人民生活有序;他的夫人嫘祖還發明了養蠶制絲技術;他創造了農業技術,教人男耕女織;他還命倉頡造字;自己和岐伯研究醫術,使人學會治病,相傳《黃帝內經》就是他與岐伯關于醫術的問答錄。由此可見,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象征,代表了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一個時代,應該承認黃帝代表了一個傳說的歷史時代,今天考古的資料雖然還難以對黃帝的存在提供確鑿的證明,但是歷代的傳說也不應該認為是沒有根據的。
傳說黃帝死后葬于橋山。但是,今有兩處橋山,一為陜北黃陵縣橋山,一為陜北子長縣橋山。歷代朝廷、政府多以黃陵縣的黃陵為祭奠之所。看來黃帝生于西北,葬于西北之說大體與傳說中的黃帝活動空間相符合。
陜北黃陵縣的黃帝陵處于黃土高原的橋山之顛,松柏成林,郁郁倉翠。相傳那里有漢武帝祭黃帝時所修造的“祈仙臺”,陵前立有一塊由明代人唐倚書寫的“橋陵龍馭”碑石,意指黃帝死后乘龍升天而去。橋山腳下黃帝廟內相傳有一高大古柏樹,周長達十米,相傳是黃帝親手所值,游人望之興嘆,遂生景仰與懷念之情。
(2) 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帝陵東側一點五公里處,是秦始皇帝陵東側的一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的農民打井時發現,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試掘,了解了俑坑的范圍和內部埋藏的歷史文物,遂于1976年又在一號俑坑北側二十至二十五米處發現了2號俑坑和3號俑坑?,F在三個大型俑坑分別修筑了三個俑坑展覽大廳,其中最大的一號俑坑展覽大廳,長二百三十米,跨度七十米,高二十二米,總面積為一萬六千平方米,大廳把俑坑全部罩起來,供游人觀賞。坑中兵馬俑千余件。1976年開始籌建,1979年10月1日建成中國最大的斷代史專題性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并正式向全世界開放。
根據陜西省考古隊對一、二、三號兵馬俑坑的實地勘查與發掘,出土木質戰車二十輛,拉車的陶馬百余匹,騎兵的鞍馬二十九匹,各類武士俑一千四百余件,青銅兵器萬余件。據專家估計,三個俑坑內當有戰車一百三十余輛,拉車的陶馬五百余匹,騎兵的鞍馬一百一十六匹,車兵、騎兵、步兵俑近七千件。車、馬、俑的大小、高矮與真人真馬相似,車、馬、俑的排列,也完全仿照當時軍陣的編列,這是秦國軍隊的形象記錄,也是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的珍貴資料,號稱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兵馬俑除了有軍事史的價值外,還有巨大的藝術價值。出土的每件兵馬俑,都是一件極珍貴的藝術品,是人類雕塑史上的奇葩,表現了中華民族藝術創作上的卓越才能和智慧。兵馬俑的突出藝術風格是寫實,每件兵馬俑的模擬功夫看去令人吃驚,簡直與活人活馬一模一樣,人物的高矮、胖瘦、面型、發式,個個栩栩如生。當時的秦俑本來都是彩繪的,由于俑坑經過火燒和埋在地下二千余年經過水土的浸漬,色彩都已脫落,出土時僅有個別的俑還有些色彩的殘跡。我們今天看到的兵馬俑大部分呈青灰色,這是陶質的顏色,已不是彩繪兵馬俑本來的顏色了。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于始皇陵外城東門大道北側,象征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生前的秦始皇在咸陽宮有三軍守衛,死后的秦始皇也以兵馬俑進行陪葬,以示無尚權威之不變。
(3) 咸陽原的漢陵。秦建都于咸陽,秦末農民起義燒毀了咸陽,變成廢墟。西漢立國奠都于長安,與咸陽隔渭水相望。咸陽原地勢平坦、四至開闊,背靠歧山,南瀕渭水,遙望終南,真乃理想之陵區。西漢王朝選中咸陽原作帝王陵區,埋葬帝王、帝后、文武功臣,有壓勝前朝(秦朝)的具體意向,當然主要因它是“風水”寶地,也還有福祐京城長安的意思。
西漢王朝歷經十一代皇帝,歷時二百一十四年,除文帝霸陵(今西安市白鹿原邊莫靈廟南)、宣帝杜陵(今西安市南郊甘寨村北)在渭河以南外,其余九座陵墓都埋葬于咸陽原上。按照古制以長陵(高祖劉邦)為中心,以左昭右穆為序,安置歷代王陵的位置,例如長陵在東,安陵在西;陽陵在東,茂陵在西。從考古隊實際勘查的情況認定,西漢帝王陵墓從西向東的排列次序為:武帝茂陵(興平縣豆馬村西北),昭帝平陵(咸陽市南劉村東北),成帝延陵(咸陽市馬家窯東),平帝康陵(咸陽市大寨東村東),元帝渭陵(咸陽市新莊北村南)、哀帝義陵(咸陽市南賀村東南),惠帝安陵(咸陽市白廟村南),高帝長陵(咸陽市怡魏村南),景帝陽陵(咸陽市穆家村北)。
西漢帝王陵除文帝霸陵不起封土外,其余帝陵都堆積起高大的土冢,其中茂陵最為高大壯觀,陵高二十丈,地宮高十三丈。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墓,還有霍去病、衛青、霍光等。今天在霍去病墓還保存有一大批珍貴漢代石刻文物,如:石人、猛獸食羊、牯牛、人與熊、小豬、躍馬、臥馬、馬踏匈奴、伏虎、臥象、蛙、蟾魚等造型美觀,古樸大方,是保存至今比較完好而又極富藝術價值的珍品,享譽海內外。
(4) 渭北原的唐陵。唐朝共二十位皇帝,當然就有二十座皇陵,除兩位亡國之君的陵墓(一位埋在河南偃師縣,一位埋在山東定陶縣)埋在其他地方外,其余十八位皇帝陵均埋在渭北原上,俗稱為“唐十八陵”。陵墓建筑特點與漢陵不同,漢陵均是就地起冢,填加封土,成為高大陵墓。而唐陵自太宗昭陵以降多是因山造墓、每個陵墓,都是一座雄偉的高山,看去更有氣勢,更有威風。
何以唐陵選造于渭北原上呢? 因為離長安京城較近的咸陽原已被漢家皇陵所占據,只有渭北原沿著起伏的山巒造陵,東西地域開闊,氣勢比咸陽原更加雄偉,渭北原地勢比咸陽原為高,這有壓勝前朝之意。所以,東起浦城,向西經過富平、三原、涇陽、禮泉直到乾縣,因依起伏的山巒,修陵埋藏了唐代十八位皇帝。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唐高祖)的陵墓稱為“獻陵”,在今三原縣東北四十里的白鹿原上,具體地址在今徐木鄉永和村東,實測墓高二十一米,東西長一百五十米,南北寬十二米,用夯土筑起。李世民為防止盜掘,把地宮用沙子封閉起來,所以也有人稱獻陵為“沙陵”。
從唐太宗的昭陵開始,而后有高宗、武則天的乾陵,中宗的定陵,睿宗的橋陵,玄宗的泰陵,肅宗的建陵,代宗的元陵,德宗的崇陵,順宗的豐陵,憲宗的景陵,穆宗的光陵,文宗的章陵,宣宗的貞陵,懿宗的簡陵,計十四代因山所造的陵墓。在唐代十八陵中以昭陵最為高大雄偉,而乾陵的地面文物保存得比較多。
(5) 昭陵與乾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是開唐代帝王依山造陵之先的陵墓。昭陵位于禮泉東北的九嵏山上,九嵏山主峰海拔1180米,為那一帶群峰最高者。昭陵是李世民根據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建議修造的。貞觀十年(636)三月,文德皇后病重時曾向唐太宗提出要求和建議:“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舊唐書卷五十一《文德皇后傳》)李世民于是選擇了九嵏山因勢而修筑了昭陵,并親撰碑文,盛贊文德皇后之賢德。昭陵前后修筑了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因誤食丹藥致死,葬于昭陵。
昭陵的地面建筑,在玄宮門之上本來建有“游殿”供李世民亡靈游樂之所,門下不遠處建有“獻殿”或稱“寢殿”,是后人進行祭祀之所。陵墓周圍有城垣、城門,南門為朱雀門,門內即獻殿,北門為玄武門,門內為祭壇,東門為青龍門,西門為白虎門。這些地面建筑早已傾毀,但是遺址猶存。昭陵最有價值的文物是至今尚存的“六駿石像”,陳列在陵后兩側。昭陵六駿傳說是唐代名畫家閆立本所繪,并選用當時最優秀的雕刻家精心雕刻而成。六駿是唐太宗生前南征北戰騎過的戰馬,采用減底浮雕而成,每方石雕駿馬高1.71米,寬2.05米,厚0.3米,四邊有邊框,技法重在傳神,可謂唐代石刻藝術的珍品。據史書記載昭陵前尚有石人、石馬、石麒麟等石刻藝術品,但因年久埋于地下,至今尚無發現。
昭陵陪葬墓最多,據昭陵博物館實地調查為一百六十七座,主要是唐室諸王墓、親王子孫墓、公主墓、駙馬合葬墓和重要功臣墓,形成幅員寬廣的皇家陵園。其中公主墓二十一座,宰相墓十四座,已知者有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李靖墓、李墓、魏征墓等。 70年代在李墓區修建了昭陵博物館,收藏展出了昭陵附近出土的珍貴碑石、銅器、陶器等文物。 李墓早已被盜掘過,現在實際墓高二十五米,墓前有石人一對,西側有石虎三只,東側有石羊三只,正南面樹一通高宗親筆御碑,可供游人觀賞。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位于乾縣城西北六公里的梁山上。梁山主峰是乾陵的中心,主峰南面有兩座小峰,看去好似一個巨人躺在那里,主峰為頭,兩小峰為足。當地農民稱兩個小峰為東乳峰與西乳峰,俗稱為“奶頭山”,地勢險要。
乾陵的地面石刻保存較多,在乾陵的朱雀門前司馬道兩側保存的石刻有華表一對、飛馬一對、朱雀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沿司馬道再向北去,西側有“述圣記碑”,東側有著名的“無字碑”。朱雀門外西側有“蕃酋”像三十一尊,東側有“蕃酋”像二十九尊。華表高八米,八棱形柱身,飛馬高三點一七米,有卷云形雙翼,栩栩如生,這是乾陵石雕的代表作,為極其精美的唐代藝術品。其余如朱雀為高浮雕,形態逼真,維妙維肖,是難得的珍品?!笆鍪ゼo碑”為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全文八千余字,內容為宣揚高宗一代的文治武功。“無字碑”是留給后人對武則天進行評價的,說明武則天的氣度。宋金以后,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最有名的是金代的《金都統經略郎君行記》銘刻,保存了已經失傳的契丹文字,價值甚高。
乾陵的陪葬墓有十七座,其中著名的有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還有禮部尚書墓、左右仆射墓、將軍墓若干座。自1960年至1972年先后發掘了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發現了豐富的珍貴文物。永泰公主名李仙惠,是高宗、武則天的孫女,中宗的七女兒,死后陪葬乾陵。墓道與墓室的壁畫甚豐,以人物畫居多,栩栩如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這些畫的大部分被移置下來,現保存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唐代壁畫原品。章懷太子名李賢,是高宗與武則天的二子,死于文明元年(684),死后由四川遷回靈柩,陪葬于乾陵。墓內出土大量陶俑、三彩馬。出土的墓道、墓室壁畫,特別引人注目。如有名的《狩獵出行圖》《打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等都是稀世珍品。懿德太子名李重潤,是中宗的長子,高宗、武則天之孫,死后由洛陽遷回靈柩,陪葬乾陵。墓內也發現了大量的陶器與壁畫等藝術珍品。
(6)大明宮、華清宮。唐代長安城修建有三大著名宮殿,即: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是唐代政治活動之中心,其建筑豪華程度遠遠超過了漢代的宮殿。
太極宮位于唐長安城宮城內的北部中尖地區,占整個宮城面積的一半,它的東邊是太子的東宮,西邊是宮女居住的掖庭宮。太極宮是唐初政治活動的中心,太極宮北門玄武門即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的地方。太極宮早已被毀,蕩然無存。
貞觀八年(634)李世民在宮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原上修建了永安宮,為其父李淵清暑所居住。次年改名為“大明宮”又名蓬萊宮。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進行擴建,成為極其豪華的宮殿,于是唐高宗由太極宮遷來大明宮,大明宮自高宗起成為政治活動的中心。大明宮由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組成。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前殿,建筑最為壯觀。唐代詩人李華作《含元殿賦》一首,描寫其豪華壯觀為“左翔鸞而右棲風,翹兩闕而為翼,環阿閣以周墀,象龍行之曲直。”含元殿南門丹風門為舉行“外朝”之所,位于含元殿北部的宣政殿是舉行“中朝”之地,再向北走是紫宸殿,為舉行“內朝”地方。唐高宗麟德年間又建有麟德殿,位居大明宮之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近幾十年考古隊對大明宮遺址進行多次開掘,發掘了城門和宮殿遺址。含元殿遺址猶存,有三米多高的夯土臺,遺址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大明宮遺址比較完整的是后建的麟德殿,70年代陜西考古隊發掘并復原了麟德殿遺址的地基部分,在那里修建了大明宮歷史文物展覽廳供游人參觀。
春明門內的興慶宮本是唐玄宗的宅地,開元二年(714)玄宗改舊宅為宮殿,開元十六年(728)玄宗就把政治活動中心由大明宮移到了興慶宮。從此,興慶宮便成為唐朝政治活動的中心。其建筑的豪華又遠超過大明宮。50年代在興慶宮遺址重修了“興慶公園”,園內仿照當年興慶宮的建筑,修筑了沈香亭、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園內還人工挖鑿了“龍池”,龍池兩岸林木叢郁,鮮花盛開,龍池中可以乘舟戲水,成為西安市一大風景區,游人往來不絕。
唐代統治者雖然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與囿苑,還不以為滿足,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驪山華清宮與曲江池,作為皇家游樂的場所。華清宮座落在驪山腳下,利用那里的天然溫泉,修筑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行宮和專門供嬪妃們沐浴溫泉的湯池。華清宮城分為東西兩半部分,東半部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活動的中心,有專供玄宗與楊貴妃觀賞宮女歌舞的舞臺和御湯九龍殿、御寢飛霜殿、楊貴妃賜浴湯、芙蓉湯。西半部主要是供嬪妃們沐浴的長湯十六所。宮城內殿閣亭臺錯落有秩,花香鳥語,四季如春,是著名的唐代皇家風景游樂區。
唐代的華清宮早已廢毀,近年在華清宮遺址發現了當年的貴妃池,已經重新修復,其風景優雅勝過當年。每年春夏季節海內外游人滿園,更有來此避暑與療養的文人墨客。
(7) 大雁塔與小雁塔。大雁塔座落在西安南郊慈恩寺內,今天已經成為西安市的象征,也是舊唐長安城遺留下來最高大、最有價值的文物古跡,聞名于中外。
大慈恩寺創建于隋代,原名無漏寺。唐代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思他的母親文德皇后,在原寺基礎上,改建成大慈恩寺。不久,唐僧玄奘由印度取經返回大唐首都長安,帶回大批經書。唐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修像,于唐永徽三年(652)在大慈恩寺院內建起了大雁塔。原初建的大雁塔只有五層,以土充實塔心,外表砌之以磚,看來好似磚塔,但不堅實,沒過幾年,由于風吹雨淋,塔身倒塌。至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進行重修,塔身全部用磚砌成,塔高十丈,塔身十層。唐章八元《題慈恩寺塔》有所謂“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的詩句。唐代后期長安城遭到了嚴重破壞,特別是昭宗天祐元年(904),朱溫劫持昭宗遷都洛陽后,對長安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大雁塔當然也不能逃脫,頂端倒塌三層,只殘存七層。到了五代時期,后唐明宗長興年間(930—933),西安留守安重霸又重新整理了殘破的大雁塔,大體就是今天西安南郊的大雁塔。所不同的是,現在看到的大雁塔外表是明代為了保護古跡文物而加固的按照唐塔的格式要求裝修起來的,真正的唐塔被包藏在外表的內層,這也是很高明的技術,可以起到長期保護原塔的作用。
現在看到的大雁塔,是方形七層閣樓式的磚塔,塔高六十四米,各層塔的四角飛檐懸掛著小型鐵鐘,微風吹動下,叮叮的響聲日日夜夜迎送著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塔底層周長一百米左右,四面磚券門洞的墻壁上,布滿唐代的線刻畫,西門楣上雕刻著佛教建筑圖,圖案工整細致入微。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中,嵌有大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字跡清秀完美,是當今研究唐代佛教史及書法藝術的極為珍貴的資料,也是極有價值的高級藝術品。
小雁塔在古城西安總是與大雁塔相提并論的,相互輝映,大小成趣。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小南門外的薦福寺內,修造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晚于大雁塔半個世紀左右。薦福寺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是唐太宗的女兒襄城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684)改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又改稱大薦福寺。唐中宗再次掌權后,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院大門向北開,正與薦福寺隔橫街相望。唐末長安城遭毀,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而為一。
小雁塔原高十五層,塔高四十三點三米,平面呈正方型,塔身從下向上逐層收縮。小雁塔采用密檐式磚構建筑,塔形秀麗,與大雁塔有同工異趣之妙。唐代進士及第,按習慣在大雁塔留名,稱為“雁塔題名”。后來考中武舉在薦福寺留名,亦稱為“雁塔題名”。唐代高僧義凈由印度游學返唐后,就住在薦福寺譯經,(正像玄奘在大雁塔譯經一樣),對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古城長安每日清晨都從小雁塔傳出清脆的鐘聲,象征一日之開始。這就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陜西華縣發生八級大地震,整個關中受到影響,小雁塔的最上兩層被震塌毀,塔身中部裂縫,從此小雁塔就成為十三層的危塔。解放后,政府對小雁塔進行了整修加固,使它成為旅游的重要景點之一。
(8) 法門寺塔及其地宮。法門寺塔,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是中國比較早建成的有名佛塔之一,也是唐代佛門圣地之一。
法門寺塔相傳始建于東漢桓靈年間(147—189年),初名阿育王寺,寺塔名阿育王塔,因其奉藏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以后歷代都有修葺,北魏時法門寺香火旺盛,法門寺塔得到了整修。但是,北周武帝滅佛之事殃及法門寺,寺塔遭到嚴重破壞。唐貞觀五年岐州剌史張亮在朝廷支持下,重建了木塔。唐中宗后為木塔題名為“真身寶塔”,從此,使法門寺逐漸興盛起來,成為唐王朝皇室崇法禮佛、迎奉佛骨的勝地。從現存的碑石資料得知,唐太宗貞觀五年開啟地宮,供奉真身舍利,重建成四級木塔,到唐高宗顯慶五年(660)迎奉佛骨,并為寺中賜錢物等狀,這是法門寺最興旺的時期?!洞筇剖コ療o憂王寺大圣真身寶塔碑銘》對上述歷史做了記述。唐朝歷代皇帝為法門寺迎奉佛骨共七次之多,每次迎奉佛骨都施舍寺院豐厚的財物,為寺院的整修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寺院在唐代全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二十四院,如天王院、地藏院、凈土院、羅漢院、真身院、浴室院、修造院等。寺內僧人由北周時期的五百余人發展到五千余人。這時期皇帝、后妃、宮女乃至達官貴人紛紛來寺禮佛祈福,這里香火日夜不斷,可謂當時最富盛名的佛教道場。唐武宗“會昌法難”也打擊了法門寺。不過到了宣宗、懿宗時又重新提倡禮佛,又舉行了一次迎奉佛骨的活動,對法門寺又進行了一次重修。宋代雖然重視崇拜佛教,但對法門寺沒有重大整修。
我們在法門寺十三級寶塔最后倒塌之前所看到的塔身傾斜的殘塔(磚塔)并非隋唐以前修造的原塔(原塔為四層木結構),而是明代重修的十三層磚塔。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關中發生大地震,隋唐修造的四級木塔崩塌。萬歷七年(1579)里民揚禹中、黨萬良等人籌集資金重修了法門寺“真身寶塔”。這次重修的是十三層磚塔,在“真身寶塔”的題額上,寫有“大明萬歷七年七月初八起工”字樣,證明了這次修塔的時間。清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陜西關中又一次發生大地震,塔身被震向西南傾斜,塔體出現裂縫,西南角塔基下陷一米之多,乾隆、光緒年間雖進行過多次修葺,但是都解決不了磚塔傾斜問題。民國時期即1938年華北慈善會長朱子橋等人來陜賑災,又集資整修了寶塔,重點是加固塔基,并將寺廟所存殿宇修葺一新。
1956年8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法門寺塔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法門寺又一次遭到大破壞。當時寺中住持良卿為保護寺院抗議紅衛兵的破壞活動,點火自焚圓寂于真身寶塔的腳下。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致使寶塔的傾斜度加劇。1981年8月4日凌晨1時57分,多年傾斜的塔身終于因連綿不斷的大雨浸泡而全部塌毀。當時法門寺的住持澄觀法師目睹了這一切,他當時被驚呆了,很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1982年陜西省政府再次撥專款修葺法門寺,1985年省政府決定重建寺塔,擴建法門寺,由省、地、縣組成聯合考古隊,一方面清理文物,一方面清理塔基。1986年4月3日在清理塔基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隱秘了千余年的地宮,發現了佛指舍利,成為驚動海內外的20世紀人類考古的重大發現。
地宮是存放唐代皇家迎奉佛指舍利時所賜贈的各種金銀法器、佛像、及供養物品之所,考古隊清理文物時,在地宮的中心處發現了存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八重寶函,佛指舍利套在第一重(最內一重)真金寶塔內的銀柱上。據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1987年5月21日來扶風法門寺親自鑒定,認為這是至今在全世界僅存的佛指舍利,是當今佛門的一大盛事。地宮中還安置著兩通石碑,是唐代封閉地宮門時放進去的。一通為《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一通為《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器衣物帳》。這兩通碑刻的內容,記述了會昌法難禍及法門寺的情況;咸通朝迎奉舍利及修葺法門寺的情況;“物帳”碑登記了地宮內全部供養物的品名及供養人的情況。這兩通碑刻是研究法門寺歷史、研究中國佛教史、文化史的重要資料。法門寺早已按原塔式樣重修了“真身寶塔”,地宮也已向海內外開放,寺院每日早晚香火不斷,時有海外來此朝拜真身佛指舍利的僧人,遇有民間廟會,更是車水馬龍,盛況遠勝當年。
上一篇: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布達拉宮
下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年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