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興平·楊貴妃墓》陜西名勝簡介
在興平市馬嵬鎮馬嵬坡。據《孫景安征途記》記載,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難,故地名由此而得。馬嵬坡有唐玄宗李隆基貴妃楊玉環的墓地。
楊貴妃名玉環,號太真,唐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一說是河南閿鄉人),曉音律。生于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初為玄宗第18子李瑁之妃。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18歲時選入宮中,玄宗見之大悅,禮遇勝似已故的惠妃,甚為寵愛。玄宗天寶四載(745年)封為貴妃。父兄皆由此顯,姊妹皆由此貴,堂兄楊國忠把持朝政,政事敗壞,加上玄宗寵幸安祿山,遂種下禍國之根。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樹起反唐的旗號。第二年春正月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安祿山的反軍一舉占據東京洛陽,史思明反軍陷常山,唐哥舒翰與安軍戰于潼關,大敗,安軍便入關,危及長安的安全。這年六月,玄宗聽楊國忠之言,命龍武大將軍陳元(玄)禮,整飭六軍,選良馬九百匹,準備撤出京都。
據《歷代通鑒輯覽》記載:“帝聽國忠之策,選九百匹,黎明,上(指玄宗)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次于馬嵬,楊國忠為禁軍所殺,以槍揭其首于馬嵬驛門外。陳元禮向玄宗進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命高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尸置驛庭,召元禮等入觀之。元禮頓首謝罪,軍士皆呼萬歲。于是始整部隊為行計。”據說玄宗忍疼割愛,賜給楊貴妃三尺白綾,高力士逼其在梨樹上吊死,以紫茵裹埋于道旁,終年38歲。
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秋七月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十月,肅宗光復京城長安,玄宗亦由蜀起程,十二月到長安,曾密令中官遣人在馬嵬遷葬,當時尸體已腐化,而香囊尚存,原封冢為白色土,顏色素潔,并有芳草,可以滋潤皮膚,效果甚佳,鄉人春秋游取,冢土大量流失,為保護墓冢余土,以青磚砌成園冢,冢高3米,歷代加以修葺,而今已成陵。
陵園大門額橫匾上書:“唐楊氏貴妃之墓”7個大字,入門是仿唐式獻殿1座,為3開間殿堂,穿過殿堂,即是墓冢,墓前有碑,上書“楊貴妃之墓”5個大字。墓東,兩側有廊房,碑廊12間,有碑石共計83塊,歷代文人學士對楊貴妃褒貶不一。
墓地面積3000平方米,封后周圍磚墻護之,封土冢位于八角漢白玉平臺上,墓后綠檐墻外和小墓園內,花木蕭蔬,院內置石凳,紅墻綠樹、重檐飛閣、碑雕龍鳳,墓園景色清幽。近又新立4米高的漢白玉貴妃像,給園中又增動人之色。
古人名流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鄭畋、羅隱、林則徐、何承燕、趙長令、袁枚等人,憑吊楊貴妃,皆有感作,有的詩作還刻之于墓園。
白居易《長恨歌》(節錄)曰:
《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蓮理枝。
唐詩人鄭畋《馬嵬坡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元(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中又何人。
唐詩人羅隱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清林則徐《路經太真墓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
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
清狀元袁枚《馬嵬驛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人何承燕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霓裳驚破太倉皇,掩面君王失主張。
七夕盟言忘不得,牽牛要罵李三郎。
清人趙長令詩曰:《楊貴妃墓》古詩句出處:
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
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
楊貴妃墓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長安區·楊虎城陵園》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延安·棗園革命舊址》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