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戚繼光》人物故事小傳
戚繼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年改號孟諸,原籍東牟(今山東蓬萊),其六世祖時遷居安徽定遠,五世祖時,復歸蓬萊,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嘉靖中期襲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升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浙江任參將,抵御倭寇進犯。他見舊軍隊紀律不良,驕惰怯戰,遂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3000人,編成新軍,加以嚴格訓練,這就是后來聞名的“戚家軍”。四十年,戚繼光率領這支軍隊,在臺州附近的花街、上峰嶺等地與倭作戰,九戰九捷,消滅浙東倭寇,以功升都指揮使。四十一年,福建倭患轉盛,戚繼光奉命率軍往援,一舉搗毀倭寇橫嶼老巢,繼獲牛田、材墩大捷,回師浙江補充休整,以功升都督僉事、分守臺、福、興、福寧中路等處副總兵官。四十二年,戚繼光再度奉命援閩,與廣東總兵劉顯、福建總兵俞大猷配合,獲平海衛大捷。繼敗敵于仙游、王倉坪、蔡坡嶺,基本消除福建倭患。戚繼光以功晉都督同知,升往總兵官。四十四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一舉擊滅勾結倭寇的海盜吳平,徹底平息東南倭患。隆慶二年(公元1567年),戚繼光被任命為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總兵官,全權負責邊防事宜,多有見樹,升右都督。張居正死后,遭排擠,被調鎮守廣東,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被罷職。十五年去世。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正 史〕
戚繼光,字元敬,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父景通,歷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①坐營,有操行。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中嗣職,用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臺三郡。
三十六年②,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余黨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已而倭遁,他倭復焚掠臺州。給事中羅嘉賓等劾繼光無功,且通番。方按問,旋以平汪直③功復官,改守臺、金、嚴三郡。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④,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⑤名聞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賊遁去,乘虛襲臺州。繼光手殲其魁,蹙余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復趨臺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脫者。先后九戰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賊寧波、溫州。浙東平,繼光進秩三等。閩、廣賊流入江西。總督⑥胡宗憲檄繼光援。擊破之上坊巢,賊奔建寧。繼光還浙江。
明年,倭大舉犯福建。自溫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者,合福清、長樂諸倭攻陷玄鐘所,延及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時寧德已屢陷。距城十里有橫嶼⑦,四面皆水路險隘,賊結大營其中。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其新至者營牛田⑧,而酋長營興化,東南互為聲援。閩中連告急,宗憲復檄繼光剿之。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余賊走興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百級。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繼光乃旋師。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于是繼光至福州飲至,勒石平遠臺。
及繼光還浙后,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賚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入,夜斬關延賊。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攝府事,遇害,焚掠一空。留兩月,破平海衛⑨,據之。初,興化告急,時帝已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于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于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綸上功,繼光首,顯、大猷次之。帝為告謝郊廟,大行敘賚。繼光先以橫嶼功,進署都督僉事,及是進都督同知,世蔭千戶,遂代大猷為總兵官。
明年二月,倭余黨復糾新倭萬余,圍仙游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⑩斬首數百級,余多墜崖谷死,存者數千奔據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百人,余賊遂掠漁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尋與大猷擊走吳平于南澳,遂擊平余孽之未下者。
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隆慶初,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為神機營副將。會譚綸督師遼、薊,乃集步兵三萬,征浙兵三千,請專屬繼光訓練。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安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至鎮,上疏言:
薊門之兵,雖多亦少。其原有七:營軍不習戎事,而好末技,壯者役將門,老弱僅充伍,一也。邊塞逶迤,絕鮮郵置,使客絡繹,日事將迎參游為驛使,營壘皆傳舍,二也。寇至,則調遣無法,遠道赴期,卒斃馬僵,三也。守塞之卒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四也。臨陣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五也。家丁盛而軍心離,六也。乘障卒不擇沖緩,備多力分,七也。七害不除,邊備曷修。
而又有士卒不練之失六,雖練無益之弊四。何謂不練?夫邊所藉惟兵,兵所藉惟將;今
恩威號令不足服其心,分數形名不足齊其力,緩急難使,一也。有火器不能用,二也。棄土著不練,三也。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四也。班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五也。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似矣,但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六也。何謂雖練無益?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11)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弓矢之力不強于寇,而欲藉以制勝,三也。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四也。
臣又聞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勝。薊之地有三。平原廣陌,內地百里以南之形也。半險半易,近邊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外邊之形也。寇入平原,利車戰。在近邊,利馬戰。在邊外,利步戰。三者迭用,乃可制勝。今邊兵惟習馬耳,未嫻山戰、林戰、谷戰之道也,惟浙兵能之。愿更予臣浙東殺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足馬車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臣訓練,軍中所需,隨宜取給,臣不勝至愿。
又言:“臣官為創設,諸將視為綴疣,臣安從展布。”
章下兵部,言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諸將多觀望,宜召還總兵郭琥,專任繼光。乃命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而浙兵止弗調。錄破吳平功,進右都督。寇入青山口,拒卻之。
自嘉靖以來,邊墻(12)雖修,墩臺未建。繼光巡行塞上,議建敵臺。略言:“薊鎮邊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墻為臺,睥睨四達。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邊卒木強,律以軍法將不堪,請募浙人為一軍,用倡勇敢。”督撫(13)上其議,許之。浙兵三千至,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五年秋,臺功成。精堅雄壯,二千里聲勢聯接。詔予世蔭,賚銀幣。
繼光乃議立車營。車一輛用四人推挽,戰則結方陣,而馬步軍處其中。又制拒馬器,體輕便利,遏寇騎沖突。寇至,火器先發,稍近則步軍持拒馬器排列而前,間以長槍、狼筅。寇奔,則騎軍逐北。又置輜重營隨其后,而以南兵為選鋒,入衛兵主策應,本鎮兵專戍守。節制精明,器械犀利,薊門軍容遂為諸邊冠。
當是時,俺答(14)已通貢,宣、大以西,烽火寂然。獨小王子后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余萬,常為薊門憂。而朵顏董狐貍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萬歷元年(15)春,二寇謀入犯。馳喜峰口,索賞不得,則肆殺掠,獵傍塞,以誘官軍。繼光掩擊,凡獲狐貍。其夏,復犯桃林,不得志去。長昂亦犯界嶺。官軍斬獲多,邊吏諷之降,狐貍乃款關請貢。廷議給以歲賞。明年春,長昂復窺諸口不得入,則與狐貍共逼長禿令入寇。繼光逐得之以歸。長禿者,狐貍之弟,長昂叔父也。于是二寇率部長親族三百人,叩關請死罪,狐貍服素衣叩頭乞赦長禿。繼光及總督劉應節等議,遣副將史宸、羅端詣喜峰口受其降。皆羅拜,獻還所掠邊人,攢刀設誓。乃釋長禿,許通貢如故。終繼光在鎮,二寇不敢犯薊門。
尋以守邊勞,進左都督。已,增建敵臺,分所部十二區為三協,協置副將一人,分練士馬。炒蠻入犯,湯克寬戰死,繼光被劾,不罪。之久,炒蠻偕妻大嬖只襲掠邊卒,官軍追破之。士蠻犯遼東,繼光急赴,偕遼東軍拒退之。繼光已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
自順義受封,朝廷以八事課邊臣:日積錢谷、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三歲則遣大臣閱視,而殿最之。繼光用是頻蔭賚。南北名將馬芳、俞大猷前卒,獨繼光與遼東李成梁在。然薊門守甚固,敵無由入,盡轉而之遼,故成梁擅戰功。
自嘉靖庚戌(16)俺答犯京師,邊防獨重薊。增兵益餉,騷動天下。復置昌平鎮,設大將,與薊相唇齒。猶時躪內地,總督王杼、楊選并坐失律誅。十七年間,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咸與善,動無掣肘,故繼光益發舒。
居正歿半歲,給事中張鼎思言繼光不宜于北,當國者遽改之廣東。繼光悒悒不得志,強一赴,逾年即謝病。給事中張希皋等復劾之,竟罷歸。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薦,反奪俸。繼光亦遂卒。
繼光更歷南北,并著聲。在南方戰功特盛,北則專主守。所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談兵者遵用焉。
《明史》卷二一二
〔注 釋〕
①神機:即神機營。明代京軍三大營之一,使用火器,皇帝親征時得隨軍出征。②三十六年:即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③汪直:應作王直。明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出海經營走私貿易,勾結倭寇,于寧波雙嶼港建立據點,后相繼移至烈港、日本肥前的平戶,連年侵擾東南沿海,燒殺奸淫無惡不作。④陣法:此指戚繼光根據江南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而創造的“鴛鴦陣”。⑤戚家軍:戚繼光領導的軍隊。⑥總督:官名。明初用兵時派部院官總督軍務,成化中始為定制。⑦橫嶼:寧德縣城東北海上的一座小島。⑧牛田:在福建福清東南。⑨平海衛:在福建莆田東90里。⑩王倉坪:似在今福建同安縣境內。一說在仙游東南海濱。(11)五兵:五種兵器。《漢書·吾丘壽王傳》“作五兵”注:“謂矛、戟、弓、劍、戈。”(12)邊墻: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剌人的侵擾,自洪武至萬歷,前后修筑長城達18次,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稱為“邊墻”。(13)督撫:總督和巡撫的合稱。(14)俺答:即阿勒坦汗(公元1507—1581年)。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的首領。駐今呼和浩特。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受明封為順義王。(15)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16)嘉靖庚戌: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
〔相關史料〕
戚少保①內子②出王萬戶,累封一品夫人。鷙而張。先后有子,皆不祿。少保陰納三姬,舉祚國、安國、報國、昌國、輔國。御人露諸姬多子狀。一品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少保衷甲入寢門,號咷而訴祖禰,乃大慟。一品亦棄刃抱頭痛哭。乃攜安國子之。安國殤,一品解體,囊括其所蓄,輦而歸諸王。少保得謝南粵,還登州,即延醫治病,且無資。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惑溺》
戚少保初以征倭至江南,命士卒于山中習放鳥銃、火鼠之屬。適林莽中有猴群,見而竊效之。久之,猴之技勝于人矣。一日倭大至,而戚兵少,度與戰必不利,乃匿勇壯于隱處,而以輕銳挑之,佯北。先擲諸火器于山岙內。倭之追者尋至,猴見髡跣,橫行,不類所習睹,疑為異獸將噬之,爭燃火發炮。倭大駭狂奔,死者枕籍,伏兵四起,遂獲全捷。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七
戚繼光,字元敬,蓬萊人。父景通,歷官都指揮,署大寧都司,入為神機坐營,有操行。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既冠③,奉命襲父職,待次司馬門。有善相者目逆之曰:“將軍三十六,秉鉞專征,不五等則三孤矣。”
庚戌④,倭人大入,繼光條上便宜,部當其議。又有推轂者,遂進官備倭都司,尋轉浙江都司。會倭難⑤時作,繼光因上練兵議:“其略無兵而議戰,猶人無臂而格干將。乃今烏合者不張,征調者不戢,吾不知其可也。聞義烏人其氣敵愾,其習慓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及今簡練一旅,可當三軍。”督府乃檄繼光亟募三千人,假以節制。繼光則以為什伍起于丘里,兵寓于農,但西北地夷,宜得地利,南而走險,不利并驅,乃間長短兵,夾振而進。隊立一人為長,偏則伍之,兩則什之,犄角互張攻距擊刺互用,名“鴛鴦陣”。居無何,卒服習矣,督府請補東參將,分部臺州。既而島夷入臺州,睹旌旗皆辟易,所向以全取勝。
其年,江西告急,督府檄繼光西行,既捷,露布以聞,軍聲益振。頃之,閩寇張甚,分壘為三窟:一據橫嶼,一據牛田。其酋長營興化,互為聲援,出沒焚掠,因而塞路,沃野不耕,廣叛兵乘亂出入,貌若無人。繼光以督府命部兵八千往,自橫嶼趨牛田,俘馘立盡。他夷部繼至,截先登者五之三,其二突圍南奔,窮追絕跡,勒功平遠臺而還。
隆慶初,敵陷石州,用廷臣議,召繼光入,策備邊。繼光因上書陳“七原”、“六失”、“四弊”謂:“薊門之兵,雖多亦少。其原有七:營軍不習戎事,而好末技,壯者役將門,老弱僅充伍,一也。邊塞逶迤,絕鮮郵置,使客絡繹,日事將迎,參游為驛使,營壘皆傳舍,二也。寇至,則調遣無法,遠道赴期,卒斃馬僵,三也。守塞之卒約束不明,行伍不整,四也。臨陳馬軍不用馬,而反用步,五也。家丁盛而軍心離,六也。乘障卒不擇沖緩,備多力分,七也。七害不除,邊備曷修。而又有七卒不練之失六,雖練無益之弊四。何謂不練?夫邊所藉惟兵,兵所藉惟將,今恩威號令不足服其心,分數形名不足齊其力,緩急難使,一也。有火器不能用,二也。棄土著不練,三也。諸鎮入衛之兵,嫌非統屬,漫無紀律,四也。班軍民兵數盈四萬,人各一心,五也。練兵之要在先練將;今注意武科,多方保舉似矣,但此選將之事,非練將之道,六也。何謂雖練無益?今一營之卒,為炮手者常十也。不知兵法五兵迭用,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一也。三軍之士各專其藝,金鼓旗幟,何所不蓄,今皆置不用,二也。弓矢之力不強于寇,而欲藉以制勝,三也。教練之法,自有正門;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而今悉無其實,四也。”又謂:“兵制西北,什倍東南。敵憑積威劫邊人,人人望風而靡。戰將率朘軍費,豢外家兒,視敵飽歸,尾而雕剿,掩老弱為功,借曰當戰,鮮不唾之。且不練何以議兵?無兵何以議戰?練兵之效,臣嘗驗之東南。請簡部將若而人,分出三輔州縣,再部募三千丁壯,部將將之,合為四營,營各五部,每營立一裨將,為之連衡,總攬折沖,主將則專制,簡練訓習,一如東南。比及三年,堂堂乎可格敵矣!長驅出塞,務令咋指而避穹廬,設有警,則大舉討罪之師,逐北而虛大漠,然后屯田足餉,罷戍銷兵,坐致富強,則百世之利也。”部持可否未決。既而有言太阿之柄,不假武人,而練兵之議寢矣。既而又議筑臺,督府上其議,許之。不旬日告成功。又議立車營,出戰則以代城郭,首分數,次形名,次技擊,次步伐,次偵邏,次向導,次批搗,次遮擊,次追襲,次俘馘,軍政畢張,無不以律。比年東西俱謀入犯,自繼光修內備,不戰而伐膚敵,即軍正無所課功,其功上上。
時江陵⑥當國。上遣右司馬出行邊,大閱薊門,十六萬之師畢至,營伍必整,旌旗金鼓必齊,約束必堅,號令賞罰必信,驗諸械器必精,履諸關隘必周。比還報,悉以狀聞,因以備遼功進左都督,加秩少保。及江陵歿,人言波及少保,忌者復陰布蜚語,始移鎮南粵。未幾,敵人黑峪關,薊人愿亟召還,不得請即勒石頌功德而尸祝之。繼光度嶺南,強事如二鎮,逾年疾作,得謝還,以丁亥臘日卒。
斷曰:“
繼光將軍,生殊不偶。五等三孤,是其所有。推轂備倭,東南是守。因練三軍,短長互紐。南北并驅,利于險走。陣名鴛鴦,可暫可久。分守浙東,島夷時吼。睹戚旌旗,辟易海口。因而誅之,獲訊獻丑。檄救江西,到即斬守。再往牛田,俘馘不茍。敵陷石州,召光入部。因請練兵,以為利藪。再請車營,以為不朽。部議持之,唯唯否否。江陵遣觀,方窺八九。少保加榮,勛名山斗。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二○
〔注 釋〕
①戚少保:戚繼光在萬歷初期因御邊有功,升任少保,故此稱“戚少保”。②內子:古代稱卿大夫的嫡妻為“內子”。③既冠:成年以后。④庚戌: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⑤倭難:猶言倭患。⑥江陵:張居正為湖北江陵人,故此其為江陵。
上一篇:《慧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慧遠》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房玄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房玄齡》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