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天似穹廬罩四野·天文歷法的推算
以牧業(yè)為生涯的草原民族早就在探索自然星辰的出沒、日夜交替、寒來暑往的一系列變化對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所發(fā)生的重大影響。古代蒙古族以草木計年。宋孟珙《蒙韃備錄》云:“其俗每青草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牧草的枯榮直接影響畜牧業(yè)生產(chǎn),關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草的榮枯標志著牧業(yè)生產(chǎn)的一個周期,因此,“草”具有了年的意義。正如古代埃及把尼羅河的泛濫周期作為一年一樣,據(jù)洪鈞《元史譯文證補》云:“蒙古族“不云幾歲,而云幾草”。這是人們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結果。
在長期的探索、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蒙古族還產(chǎn)生了季節(jié)的概念。依據(jù)畜牧生活的經(jīng)驗,古代蒙古人又將一年劃分為兩個季節(jié)。春時,蒙古人稱“合不兒”,秋時,蒙古人稱“納木兒”。春天牧草滋長,是牧業(yè)生產(chǎn)的起點,秋天是牛羊肥壯的季節(jié)?!睹晒琶厥贰返谑殴?jié)云:“春間的一天……”第二十七節(jié)云:“到了春天,野鴨飛來的時候……”第一百九十七節(jié)云:“鼠兒年的秋天……”第二十六節(jié)云;孛端察兒沒有食物,“這樣養(yǎng)著黃鶯過了一冬”。蒙古族的季節(jié)概念是依據(jù)其畜牧業(yè)的生產(chǎn)和生活節(jié)奏劃分的。蒙古族流傳下來的彌久不衰的諺語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特征。其諺語說:“秋天不積草,春來無春羔?!薄跋奶斓臅r候,別忘冬天;幸福的時候,別忘痛苦?!薄半m像秋季般的富裕家庭,要像春天般艱苦渡日?!薄暗嚼弦矝]出息,到秋也不膘肥。”“讓人羞恥的人,春天串門;想吃好食的人,秋天串門?!蔽锖虻耐埔朴绊懼寥说纳a(chǎn)和生活的節(jié)奏。蒙古族對于立春和立冬非常注重,因為牧場分為夏場、冬場,立春和立冬直接影響牧場的遷徙。蒙古族也非常重視立秋,因為秋天是由春到冬轉變的時節(jié),也是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時節(jié)。古代蒙古人每年要在8月28日舉行秋祭,祈求消災去禍,來年生活平安。8月28日便是蒙古人的年終。隨著對自然界觀察的深入,他們又增加了夏季。冬季蒙語為“兀不勤”,夏季蒙語為“淳納”,其順序為“冬春秋夏”,后來,隨著蒙漢文化頻繁的交流,才改為春夏秋冬。
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季節(jié)月”的形式。據(jù)哈勘楚倫《至元譯語·時令門考譯》云:“蒙古族的古代月份為分享月即正月、水草月為二月,乳牛月為三月,青翠月為四月,打獵月為五月,日光月為六月,紅色月為七月,完全月為八月,今羊月為九月,殺牲月為十月,吃食月為十一月,蔚藍月為十二月。蒙古族古代月份的劃分與牧業(yè)、狩獵業(yè)有關,也與蒙古族所喜愛的顏色與古老的宗教信仰有關。這種以物候變化和生活生產(chǎn)節(jié)奏劃分的季節(jié)月并無準確的天數(shù),他們往往靠天象來判斷?!睹晒棚L俗鑒》云:“蒙古人對于每月初一、十五、三十都很重視……古時的蒙古人對每個季節(jié)的第一個月的初一非常重視……”他們還有置閏月的推算?!睹身^備錄》云:蒙古人“見青草遲遲,方知是年有閏月也?!比绱喝聝扔虚c月就叫雙春,有的地方叫長春。
隨著天體與自然界變化的觀察,蒙古族從公元1220年開始就用六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合的六十甲子周期紀年?!对贰肪砭攀欧Q:元太祖時以博爾忽、博爾求、木華黎、赤老溫為四怯薛?!扒友φ撸q言番值宿衛(wèi)也。凡宿衛(wèi)每三日而一更。申、酉、戍日博而忽領之,為第一怯薛,即也怯薛?!プ?、丑日,博爾術領之,為第二怯薛。寅、卯、辰日、木華黎領之,為第三怯薛。巳、午、未日,赤老溫領之,為第四怯薛”。這是采用十二生肖紀月紀年。《蒙韃備錄》記載:“去年春,珙每見其所行文字猶曰大朝,又稱年屬兔兒年、龍兒年,至去年方改庚辰年。”《蒙古秘史》亦有“兔兒年”、“鼠兒年”、“豬兒年”的記載,其十二生肖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在蒙古人的觀念里,甲乙年為興旺。戊己年為衰、庚辛年為開始,壬癸年為收。除采用干支紀年外,還出現(xiàn)用紅、黃、藍、白、黑五色各分陰陽成十個數(shù),再與十二獸名相配紀年,這樣循環(huán)周期由原來的十二年改為六十年。
用十二獸名與天干地支相配合的紀年法的出現(xiàn),是各民族長期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結果?!逗陧^事略》雖云為“漢人、契丹、女真教之”,其實,“十二支辰之象”、“六甲輪流”的紀年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勃起于大漠的匈奴?!逗鬂h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載:“匈奴俗,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笨梢姰敃r匈奴已有年的概念,并將“戊日”視為吉日,將“戊”稱為“日上”,已使用了天地干支紀年。以突厥文刻寫的《毗伽可汗碑》《闕特勤碑》以及回紇的《葛勒可汗碑》的紀年就以動物為名。
蒙古族有些地區(qū)還吸收了藏族的紀年歷法。藏歷確定一年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100月左右,便有一閏月,共用十二獸名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12年為一小循環(huán),6000年為一大循環(huán)。
草原人民在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天文歷法經(jīng)驗,而且在不斷探討天體的結構。那首膾炙人口的游牧民族的《敕勒歌》寫道:“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边@首民歌的動情力不僅在于描繪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更重要的是對宇宙天體的描繪,把無際的天空想象成一個大蒙古包,意為圓天。在陰山巖畫里,常出現(xiàn)天象圖。在托林溝西北叫阿木烏蘇的地方,其星辰圖是由成品字形排列的三重圈和重圈、圓圈組成的圖案構成的,同一地點,還有一幅由圓圈、圓點組成的天象圖。這表現(xiàn)蒙古族古代先民對天體的探索?!睹晒琶厥贰范傥迨墓?jié)記云:“星天旋轉,諸國征戰(zhàn)?!边@是天人感應的實錄。
在內蒙呼和浩特舊城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的后山墻上,有一幅蒙文石刻天文圖,為清代雍正三年欽制。此天文圖標明北極圈、南極圈、夏至圈、冬至圈和赤道,并注明24個節(jié)氣,冬至點在上,夏至點在下,春分點在左,秋分點在右,還畫有銀河、星宿,共270座。在天球圓面外圍有4層注字的圓圈,最外一層均勻地分為12段,刻12宮和12生肖的蒙文名稱。這幅天文圖是我國僅存的四幅石刻天文圖中唯一有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一幅,堪稱蒙漢人民智慧的結晶。
有元一代,蒙古族對天文學的研究獲得長足的發(fā)展。1271年,蒙古族在上都(位于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紫禁城的北垣上建立了第一座天文臺?!对贰肪砭攀疲骸爸猎四晔贾盟咎炫_。”《元史》卷四十八云:“世祖至元四年(1267)扎馬魯丁造西域儀象?!逼渌脼榘⒗畠x器,包括渾天儀、渾天圖、春秋分晷影堂、冬夏至晷影堂等七件,對此《元史》有述。本世紀70年代,內蒙古文物隊曾到此勘察多次?!霸撎煳呐_按照闕式建筑的特點分東、中、西三個組成部分,兩邊凸出,中間凹下”。其結構謹嚴、科學,因有三組臺面組成,被譽為“紫極三臺”。此外,尚有大都的天文臺,建于1279年,地址在北京建國門外。整個天文臺規(guī)模宏大、設備完備、人員眾多,其測算十分精密。滴漏是古代用來計量晝夜時間的儀器,元代的銅壺滴漏達到很高的水平。
在內蒙圖書館館藏有幾種蒙文天文著作,其一名《天文學》,書中有全天星圖,星圖由黃道分開,南北半球各一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每幅圖上除有黃極外,還有赤極,這樣的天文圖在我國歷史上很少見。1712年蒙古文《天文原理》一書問世。這部書是更為精確的掌握歷法,康熙皇帝建議蒙藏學者共同編寫的。因此該書又稱為《御制漢歷大全蒙譯本》或《康熙御制漢歷大全》。全書共三十八卷。據(jù)專家考證,該書大部分內容相當于清朝順治二年頒行的《時憲歷》,只是其中的天文步天歌、凌犯、儀象、七政、交食等共十五卷尚未查到其依據(jù)的確切藍本,這些可能是蒙古族學者所研究出的天文原理(參看李汶忠編著《中國蒙古族科學技術史簡編》)。
在談到蒙古族的天文歷法時不能不談到蒙古族的天文學家明安圖。明安圖,字靜庵,蒙古正白旗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曾把清代的《時憲書》翻譯成蒙古文并向蒙古族地區(qū)頒發(fā)、推行。爾后他又參加了康熙皇帝為統(tǒng)一歷法而組織的一百卷巨著《律歷淵源》的編寫工作。雍正元年(1723)明安圖在欽天監(jiān)內擔任“時憲科官正”職務,總管推算日月五星的運行情況,并主編歷書,為時達三十多年。在編纂《律歷淵源》的過程中,明安圖一方面繼承了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廣泛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天文觀測方法,另一方面又不墨守成規(guī),也吸收了西方較為先進的觀測方法。爾后,為精密觀察日月行度,《日躔》《月離》二表問世。這是關于太陽運行和月亮運行的天文表。他是纂修《躔度表解圖說》的主要成員。他還參與完成了從乾隆二年開始到乾隆七年完成的《歷象考成后編》的編寫。蒙古族天文學家明安圖為祖國的天文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一篇:嶺南文化·少數(shù)民族風情·壯族的歷史文化
下一篇:青藏文化·科技世界·天文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