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的寶貝
鄂西北山區有座獅子山,年代久遠,山石是砂積巖,由于沒有土層,無法種植,質地松軟,也不能修路造屋。盡管山上石頭成型奇特,呈現千姿百態,存在著一定的觀賞價值,但在人們心中也只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荒山。
改革開放之后,居然有人對獅子山的石頭有了興趣。當地村民偶爾帶些山上的石頭到城里探親訪友,作為家鄉的“小玩意兒”給人留作紀念,竟使一部分城里人感到稀罕。
后來,村民們就將山石開采下來,送到城里去賣,可賣到6元錢一噸。
6元錢一噸石頭,應該說是個很好的價錢,而且購買者越來越多。城里人要這種石頭干什么呢?村民們后來發現這種石頭是被用來堆假山的。他們仔細一琢磨,不錯,獅子山采下來的石頭,形狀奇特,質地松軟,正是堆假山的好材料。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居住空間那么小,哪想得著堆什么假山?現在形勢不同了,堆假山的園林工程時興起來,對假山石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了。據說有些人還不惜重金到蘇南去購買太湖石來堆砌假山哩!這么一算,6元錢一噸又太便宜了。
于是,他們把價格從一噸6元提高到80元,但購買者仍舊絡繹不斷。
村民們覺得其中必有奧妙,他們就到北京去考察。發現像獅子山上的砂積石,在北京一公斤要賣到幾元錢。他們是用來做山石盆景的,這真使他們眼界大開!原來獅子山上的石頭是個這么值錢的“寶貝”!
他們回到家鄉后,更加重視獅子山的石頭了。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村里辦起了山石盆景工藝品廠,做出了一盆盆精美絕倫的盆景工藝品。用料不多,價錢特高。接著,他們又研制出了電子超聲噴霧盆景,每盆賣260元。
村民們在利用獅子山的石頭上實行了四個飛躍,從不用到用,從低價到高價,從出售原材料到出售成品,從生產一般性產品到研制高檔新產品,這幾個飛躍使他們既保護了自然資源,又賺得了大錢。
上一篇:潘曼智辯縣老爺
下一篇:王士珍解“人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