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科技世界·天文歷算
藏族的天文歷算學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獻資料及長期的實踐經驗,至今,西藏、青海、四川甘孜、云南迪慶、甘肅甘南及旅居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地的藏族,仍在使用藏文歷書,尤其是農牧民和藏醫,離不開藏歷,他們根據藏歷春耕放牧、采藥行醫,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藏族的天文歷算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和高原特點,在我國少數民族天文歷算當中,是水平較高的一種。
形成與發展 公元前6世紀,青藏高原上的象雄王朝已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和五行相配合的紀年法,并由“噶辛孜堪”主持歷法的編纂工作。這種歷法是將十二地支(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和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合,組成“六十老年”,與漢地“六十甲子”相同。如:今年是木陽鼠年,明年就是木陰牛年,循環一周,共六十年。這一特點一直保留至今,成為藏歷的一大特色。
象雄王朝解體后,青藏高原出現了許多小邦,但都沿用原有的歷法,至公元前2世紀,西藏上部藏王布德貢杰時代,年分四季、月分上下弦和四個曜周(星期)。至公元3世紀,從印度傳入歷法的一種計算方法,并在一些地區應用。到了納日松贊時代,即公元5世紀時,吐蕃趨向統一,軍事勢力漸強,與鄰邦交往繁多。這一時期,中原和印度、大食等地的文化逐漸傳入,到松贊干布時(617—650),他以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并與唐、尼泊爾等鄰邦以聯姻的形式建起了友誼之橋,從此,中原文化大量傳入吐蕃。其中與天文歷法有關的是堪輿(風水)、占卜、歷法計算方法等。自松贊干布時代起,佛教文化大量涌入吐蕃,隨之不同歷法流派的計算方法也傳入吐蕃,如:釋迦紀元、夏迦紀元等。由于吐蕃王朝沒有制定和頒布統一的歷法,加之佛本之爭和王朝的分裂,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幾種紀年并存,造成極大混亂。信奉佛教者使用教歷,而教歷中又分兩個流派。信奉本教者和廣大農牧民,則一直延用傳統的干支紀年法。隨著佛教勢力的日益壯大,印度的時輪歷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公元1025年前后,印度學者達哇貢布到西藏,與藏譯師合作翻譯了梵文《時輪根本經釋》,先后又有《時輪經》的藏文譯著十余種問世,但在西藏仍不普及。到公元13世紀,噶瑪派學者讓迥多吉(1284—1339)和布頓大師(1290—1364)以《時輪經》為依據,寫出自己的時輪歷著作,并得到宗喀巴大師(1357—1419)等權威學者的肯定,從14世紀起才得到多數學者的承認,并廣泛應用于各派寺院。于是,以《時輪根本經釋》的翻譯成書年代1027年作為元年,因1027年恰逢藏歷的陰火兔年,藏語中火兔年的藻飾詞稱為“勝生”,故稱紀元為“勝生紀元”。從此,歷代藏族學者對其補充、修改,成為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文歷算。這一天文歷算之學,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計算用歷,另一種為藏、漢、印三種歷法的混合體年歷。內容包括天文、歷算、五行占算、韻律占算和年代學等。
原理 (1)天體。時輪歷認為宇宙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原素組成的,其中風輪處于空間,風輪之中為火輪,火輪之中又有水輪,水輪之中有地輪,地輪的中心為至高無上的須彌山。廣闊的天體為兩類,一類為宮和宿,即十二宮、二十八宿。十二宮為天體的十二個區域,位于須彌山之巔,其狀如同山頂撐開的大傘,白羊官、金牛宮、雙子宮、巨蟹宮、獅子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蝎宮、人馬宮、摩羯宮、寶瓶宮、雙魚宮分布其上。向右順時針方向作周日視運動,其相對位置不變。十二宮之上為二十八宿,即: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天體的另一類是七曜,即: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日曜為一周之始,即星期日。 七曜加上羅㬋、劫火便成為九曜,再加上長尾彗星而稱為十曜。日曜等在十二宮和二十八宿之上運行,除羅㬋和劫火兩曜之外,其余諸曜均向左逆時針方向運行。由于諸曜在天體中運行方位的不同,而形成了年、月、日、時,四季、二十四節氣等。
(2) 日、月、年。①日,有三種:太陽日、太陰日和宮日。一日,為第一天黎明看清掌紋計起,到第二天黎明看清掌紋時止,算為一個太陽日,即一晝夜。一晝夜,等于二萬一千六百息,每分鐘為十五息。息,其定義為壯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時間,與現代醫學測定的每分鐘呼吸十四至十八次的數據是相同的。息以上的計時單位用滴漏系統,即:一晝夜為六十個流量,一個流量為六十兩水,也就是六十漏刻,與現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同。一晝夜又分為:破曉、日出、日煦隅中、日中、日仄、日哺、日落、日昧黃昏、八定、夜半、夜闌、黎明十二個時辰。由于太陽日和太陰日有日序中的相互配合,所以出現缺日和重日。缺日和重日的積累,形成大月小月。重缺日按“重者缺大缺者重小”的原則計算。所謂重缺日,就是某一日缺,而另一日過兩天。例:一日、三日、三日、四日四天中,缺二日,三日過兩天。民間將缺日釋為兇日,避而不過;逢吉日多過一天。這是藏歷的又一特點。②月,有太陽月、太陰月和宮月。一般指太陰月,以月相的盈虧各十五天,相加計為一個月,稱朔望月,以朔日為初一,望日為十五,晦日為三十。一年十二個月,大建月三十日、小建月二十九日。一月分上弦月、下弦月,或上、中、下三旬。每六十五年置二十四個閏月,平均32.5個月有一個閏月。③年,有太陽年、太陰年和宮年。一般指宮年,即太陽經行十二個宮月,完成四季的一個周期所需的時間,又稱恒星年。一宮年等于十二個宮月,十二個宮月等于三百六十個宮日。宮年的定義是:太陽在天上的十二宮中運行一周的時間,同時也是地上四季循環一周的時間。定義的前一半指恒星年,后一半則指回歸年。時輪歷中的體系派計算太陽日為一年等于365.270645太陽日,實用派則計算為365.25636太陽日。
(3) 歷書的主要內容。歷書分兩類,一類是精密年歷,用于計算;一類是民用年歷,與黃歷相仿。①計算用的精密年歷屬時輪歷系統,其內容主要包括日歷和月歷。日歷:太陽日的星期序數;太陰日結束時刻;太陽的真黃經;月亮的真黃經。前兩項為推算重缺日和安排大小月的基本數據,后兩項是確定朔望和日月食的基本數據。此外,還有用于占星術的“十一種作用”和“二十七種會合黃經”。月歷:內容包括逐月的太陽入宮和節氣的時刻,中氣日的晝長和夜長,閏月,重缺日,以及用于占星的值月曜宿,大自在天起居,藥水,毒水等節日。②民用年歷,基本內容分為全年總說、分月概說、逐日歷注釋三個部分。具體內容可分為:第一,時輪歷方面的內容,有五個方面:閏月,重缺日;入宮時刻;有關天象的月相,行星方位和日月食;曜次;據九曜方位的天氣預報。第二,黃歷系統其具體內容分五部分:春牛、芒種、九九等;月令候應;物候;二十四節氣;遠期天氣預報。第三,有關季節和天氣預報。其計算方法為:冬至后二十四天為回歸日,其后四十天為鳥日,其后十二天為室壁日,其后半月為白皎日,其后九天為紅嘴鴉日,其后七天為鷂來日。夏至后二十一天為回歸雨期,其后十五天為觜半月,間隔三天,其后十五天為狐日,其后二十一天為中心日,其后十五天為鷂去日。其中每日又分若干,如鳥日,包括母懷六天、翅邊六天、肩頭三天、頸窩三天、口面三天、翅尖五天、成雛十天,共計四十天。這些說法均源于西藏民間諺語,即傳統年歷。
上一篇:草原文化·天似穹廬罩四野·天文歷法的推算
下一篇:安徽文化·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天文學與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