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談·張問德
《張問德》:張問德(1880-1957),字崇仁,號訊庵。云南騰沖南門街人。清末貢生。抗日戰爭前當過盞達、芒遮板行政委員和昌寧、順寧縣長。騰沖淪陷時,他已62歲,毅然受命擔任騰沖縣長,領導縣政府堅持抗戰。全國解放后,曾任云南德宏州政協委員,1957年病逝,德宏州政協題旌 “忠恤千秋”。
“此種賜予,均屬罪行” ——答田島書
《答田島書》 曾在抗日戰爭年代廣為傳誦,寫信的人是被國人稱道的“抗日縣長”張問德先生。這封信把我們帶到60年前那炮火連天、國難當頭的年代 。
1942年初,日本侵略軍占領緬甸后,5月初即開始進犯我國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龍陵及騰沖等縣城均相繼陷于敵手。特別要提到的是,龍陵5月4日淪陷,而騰龍邊區行政監督專員龍繩武先已得知,但他秘而不宣,私下里卻加緊征夫拉馬,搶運其搜刮來的大批煙土和財物。5月6日,龍繩武借口去昆明公干逃離騰沖。
龍繩武是當時云南王龍云的大兒子,手下有1000多人的軍隊,身為監督專員的他實際上掌管著龍陵和騰沖兩地的軍政大權。他一走,接著5月8日,騰沖縣長邱天培也帶著縣府大印乘著黑夜逃跑了。縣長一走,人心渙散,而原來駐扎的軍隊也棄城北撤,騰沖成了座不設防的空城。日軍兵鋒所至竟只用了292名兵力,不費一槍一彈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號稱“極邊第一城”的騰沖。
5月10日騰沖淪陷后,云南省政府任命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為騰沖縣長,他就是張問德先生。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張問德在他的就職誓詞中慷慨陳詞:“德出生邊地,一介書生。國家有難,心如火焚。哀我國土,難禁淚淋,今日受命,秉誠于心。隨軍抗戰,決意犧牲。誓死報國,施教于民; 支援軍隊,萬眾一心; 團結各界,忠奸區分。邊城重地,豈容侵吞?二十六萬,民為后盾。收復家園,埋葬敵軍。告慰先烈,九泉歡欣。歷史重任,雙肩擔承??箲鸬降?,步步前行。特此宣誓,言出行隨。”
宣誓就職后,張問德即行組織臨時政府,并組織各鄉村政權,動員人民支援抗戰。后來縣政府隨部隊遷往界頭。因日軍反復“掃蕩”,縣政府也不斷轉移。到1943年10月,日軍占領了騰沖全境。縣政府暫移保山。一直到中國遠征軍1944年5月向滇西反攻日軍,縣政府隨軍返回,并配合遠征軍對敵作戰。同年9月14日,騰沖終于得以收復。
《答田島書》寫于1943年騰沖淪陷之際。這年8月底,占領騰沖的日軍頭目田島壽嗣給張問德寫了一封信,信中假惺惺地表示他關心騰沖人民的“饑寒凍餒”,約請張問德縣長到縣小西鄉董官村董氏宗祠會談,“共同解決雙方民生之困難問題”。對于這份名為“關心”,實則誘降的來函,張問德義正詞嚴,寫下了這篇洋洋千言的回信,即《答田島書》。
信中說: “悉書以騰沖人民痛苦為言,欲借會晤長談而謀解除。茍我中國猶未遭受侵凌,且與日本能保持正常國交關系時,則余必將予以同情之考慮。然事態之演變,已使余將可予以同情考慮之基礎掃除無余。”這些話既有理又有力,表達了中國人的正義和志氣。信中列舉了日寇在騰沖犯下的滔天罪行后指出: “此種痛苦均系閣下及其同僚所賜予,此種賜予,均屬罪行。由于人民之尊嚴生命,余僅能對此種罪行予以譴責,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張先生于信中堅定地表示: “茍騰沖依然為閣下及其同僚所盤踞,所有罪行依然繼續發生,余僅能竭其精力,以盡其責任?!薄巴纯嘀v沖人民將深切明了彼等應如何動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
這封大義凜然的書信寄出后,為全國各大報紙刊載報道,引起很大轟動。張問德因此名震一時。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長陳誠后來代表蔣介石召見張問德,稱他為“全國淪陷區500個縣縣長的人杰楷模,不愧為富有正氣的讀書人”。蔣介石則親筆題贈“有氣節之讀書人也”的匾額。然而,當騰沖光復以后,張問德隨即掛冠而去,只留下他對騰沖人民的一片丹心。
張問德像
現存云南騰沖 “國殤墓園” 內的張問德《答田島書》
上一篇:收藏趣談·張謇
下一篇:扇面趣談·徐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