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曜》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曇曜》人物故事小傳
曇曜,北魏僧人。初在涼州以禪業(yè)見稱。太武帝滅佛,他密藏法服器物。文成帝即位,他主開云岡石窟,以北魏諸帝為主佛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為沙門統(tǒng),三年譯出《付法藏經(jīng)》等佛經(jīng)多部。后又奏設佛圖戶、僧祇戶和僧祇栗,為僧侶地主提供大量剝削對象。這一時期,寺院地主經(jīng)濟頗為繁榮。
[正 史]
先是,沙門曇曜有操尚,又為恭宗所知禮。佛法之滅,沙門多以余能自效,還俗求見。曜誓欲守死,恭宗親加勸喻①,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暫離身,聞者嘆重之。
和平初,師賢②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tǒng)③。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④,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溃瑫谊鬃啵浩烬R戶及諸民,有能歲輸⑤谷六十斛⑥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戶”,粟為“僧祇粟”,至于儉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高宗并許之。于是僧祇戶、粟及寺戶,遍于州鎮(zhèn)矣。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耶舍等,譯出新經(jīng)十四部。……(詔曰:“……)有司興沙門統(tǒng)曇曜令州送像達都,使道俗咸睹實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聞知。”
又尚書令高肇奏言:“謹案:故沙門統(tǒng)曇曜,昔于承明元年⑦,奏涼州軍戶趙茍子等二百家為僧祇戶,立課積粟,擬濟饑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
《魏書·釋老志》卷一一四
[注 釋]
①勸喻:勸說,勸告。②師賢(公元?—約460年):北魏時罽賓人。少出家,東游至涼州傳教。太武帝滅佛,他還俗行醫(yī)。興安元年(公元452年)恢復佛法,文成帝為他與同門5人落發(fā),重為沙門。同年,為道人統(tǒng),主技復興北朝佛教。③沙門統(tǒng):統(tǒng)轄天下僧徒的僧官。④武州塞:古要塞名。在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帶。著名的云岡石窟,即筑造在此塞的東端。⑤輸:原意是運輸、運送。引申為繳納(貢品或賦稅)。柳宗元《田家》詩:“蠶絲盡輸稅。”⑥斛:古容量單位,10斗為1斛,南宋末年改5斗為1斛。《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是歲谷1斛50余萬錢。”⑦承平元年:公元476年。承明,北魏孝文帝年號,僅一年。
〔相關史料〕
時有沙門曇曜,亦以禪業(yè)見稱,偽太傅張?zhí)斗?sup>①師禮。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釋玄高傳》
〔注 釋〕
①伏膺:謂敬服受教。
上一篇:《明宣宗皇后胡善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明宣宗皇后胡善祥》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晉孝武帝太后李陵容》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晉孝武帝太后李陵容》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