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從豫章故郡到江西行省—江西歷史地理沿革·豫章故郡
江西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地域出現是在西漢時期。在行政區劃上,漢承秦制,基本上還是郡縣兩級制。與秦朝相比,漢朝時郡的數目激增,到西漢后期,全國共設一百多個郡。當時,豫章郡已基本上相當于今天的江西省,只有今天的玉山、鉛山、婺源三縣的土地尚不在當時豫章郡的管轄范圍之內。
豫章郡是劉邦于漢高祖五年(前202)派灌嬰向南進兵時設立的。時灌嬰駐兵南昌,并筑建了所謂灌嬰城,它就是最早的南昌城,是當時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
一說豫章郡得名于境內貫穿南北的豫章江。豫章江就是今天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贛江,到唐代時,由于避代宗(李豫)諱,豫章江改稱章江。關于豫章郡的得名,還有一說。傳說當時之所以稱為豫章郡,是因為境內盛產大樟樹。其中“豫”是大的意思。
西漢時,豫章郡下轄南昌、柴桑、彭澤等十八個縣。西漢早期,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的首領吳王劉濞就曾管轄豫章郡。《史記》記載說:“吳有豫章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國用富饒。”西漢末年,王莽當政時,將豫章郡改名為九江郡,東漢時又恢復豫章郡舊名,但多劃出石陽、臨汝、建昌三縣,共計二十一縣。由于整個兩漢時期豫章郡轄區大體上相當于今天的江西省,故豫章郡就被作為古代江西的通稱。
西漢時期,江西的開發逐漸加快。西漢時的豫章郡,共有67472戶,351965口人;到東漢時則有406496戶,1668906口人,人口幾乎翻了五倍。隨著江西境內鐵制生產農具的使用和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雷次宗(東晉時南昌人)在《豫章記》中追述當時的情況說:“地方千里,水路四通。 ……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金鐵、筿椪,資給于四境。”可見當時物產之阜豐、物資交流之活躍。
三國時期,江西地區處在孫吳政權的統治之下,分隸揚、荊二州。當時,江西德興、上饒、永修等地被辟為屯田區,成為給孫氏政權提供錢糧人丁的重要基地。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東吳對江西的開發是帶有掠奪性的。這從當時孫吳政權在江西地區大量增置郡縣即可看出。東漢時,江西地區共設二十一縣。到了孫氏父子統治時,為了向勞動人民征收賦稅、勞役、兵役,孫吳政權在江西設置了武昌郡、豫章郡、廬陵郡、鄱陽郡、臨川郡、安成郡等六郡及廬陵南部都尉,合計五十七縣。通過這些眾多的郡縣組織,孫吳政權頻繁地向人民攤派各種賦稅徭役,于是,江西境內十室九空,在晉滅吳時,江西地區只有66200戶人家,與東漢時的406000多戶相比,還不到六分之一。值得指出的是,三國時期的江西地區,柴桑作為東吳的江防要塞,得到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柴桑雄居長江南岸,東臨鄱陽湖,西望武昌,不僅地居要津,而且物茂資豐,被視為要沖和腹心之地,所以孫吳將其專門劃歸武昌郡管轄。
西晉時共分十九州,當時江西全境屬江州管轄。晉及后來的南朝劉宋時期,今江西境內共設豫章、鄱陽、臨川、南康、安成、潯陽七個郡。值得注意的是,這時雖仍有所謂豫章郡,但其轄區范圍大大縮小了,通常只指南昌附近的一小片地區,與兩漢的豫章郡不可同日而語,這時的豫章郡與江西已不是同一個地理概念了。
東晉和南朝時期,行政區劃混亂,無法加以詳述。但是,這一時期,江西的鄱陽湖地區得到了充分的開發,成為東晉和南朝的糧食倉庫。這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原因的。
中國從上古直到西晉末年,北方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一直遠遠地超過南方。但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晉室南遷,卻開始改變了這一傳統形式。當時,北方人民為了逃避戰亂,紛紛南遷。北方人民的南遷,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從而促進了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從此,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逐漸南移。
鄱陽湖地區之所以得到充分發展,也與其自然條件有密切關系。鄱陽湖地區可稱作鄱陽湖平原(又稱贛北平原或豫章平原)。它是由鄱陽湖水系贛江、撫河、信江、修水、饒河等河流沖積而成的湖濱平原。這個平原北起九江、都昌,南達新淦、臨川,東抵貴溪,西至新喻、上高,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整個平原,地勢坦蕩,土地肥沃,河流交匯,水網密布,向稱“魚米之鄉”。這樣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自然成為當時開發的重點區域。
上一篇:齊魯文化·文學與書畫·詩人左思與書圣王羲之
下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流—江西書院文化·起步中的江西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