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古代遺跡·草原巖畫與草原石人
80年代后,新疆境內(nèi)三十九個縣共發(fā)現(xiàn)一百五十一處巖畫點,大多分布在阿爾泰山系、天山山系和昆侖山系的山間或山前牧場上。尤其裕民縣巴爾達庫爾和呼圖壁康家石門子的巨幅大型巖畫最為突出,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根據(jù)這些巖畫的畫法和思想內(nèi)容,推斷它們是原始藝術,創(chuàng)作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它們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整個原始社會史都有著巨大作用。關于新疆的巖畫,蘇北海等先生有專著問世。
巴爾達庫爾巖畫位于裕民縣境內(nèi)哈拉布拉鎮(zhèn)西南二十五公里處。巖畫主要分布于巴爾達庫爾山西側臨溝的山坡及山頂垂直的巖面上,約有三百多幅。鑿刻巖畫的巖石為紫色,質(zhì)地細膩、堅硬,外表光滑。巴爾達庫爾巖畫的中心內(nèi)容是男性生殖崇拜。巖畫上的男女幾乎都是裸體,并用夸張的手法,清楚顯示男性形體特點,突出表現(xiàn)了男性生殖器,它們大多指向女性,用以表明男性在人類生殖繁衍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人口問題在原始社會生活中便成了關系到人類社會能否延續(xù)的根本大事,這導致了原始人類對生殖的重視,產(chǎn)生了熾盛的生殖崇拜。這種巖畫鑿刻地,恰是巖刻主人祈求生育的宗教圣地。在表現(xiàn)生殖崇拜巖畫的周圍,巴爾達庫爾巖畫還并存著不少狩獵及放牧的畫面。這些巖畫上,牛是最多、最大的動物之一,并顯示出生活在這里的氏族以牛為圖騰,視牛為氏族祖先的圖景。巖畫上的動物甚多,除牛之外,還有大角羊、馬、駱駝、鹿等,每個動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沒有一個動態(tài)相同,可看出原始藝術家的天才畫技。放牧巖畫更為生動,常常是動態(tài)與靜態(tài)相結合,牛、馬、羊群個個活靈活現(xiàn),而人于其間各得其樂。這充分說明當時這里已有比較發(fā)達的狩獵業(yè)和游牧養(yǎng)畜業(yè),草原上人畜兩旺,欣欣向榮,一片繁榮景象。
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巖畫在縣城西南七十五公里的天山中,在這東西長約十四米,上下高九米的巖刻畫面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滿布了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形象,總數(shù)達二百至三百人。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巖刻人物互相疊壓,足證此處巖畫是歷史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歷史過程。康家石門子巖畫畫幅主體部分的主題,也是表現(xiàn)生殖崇拜的。人像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不少男像同樣清楚顯示了生殖器及睪丸,還有雙人同體刻像來表示男女交合,十分明白地表明了祈求生殖,蕃育人口的要求。畫面最多的是豐富多姿的舞蹈。多個身材修長、形體優(yōu)美的女性同排佇立,上身穩(wěn)定,兩臂上下翻騰。男子的手部動作或如同女性,或雙手上舉,也有雙手扶持生殖器狀。男子的舞蹈動作都表現(xiàn)著向女性的求合;女性輕松、緩慢、舒展的舞步,則是一種歡快的應和。應該說,遠古男女為繁衍人口,對兩性關系進行的種種探索,是遠古舞蹈的重要起源之一。
康家石門子巖畫中精心表現(xiàn)的人物的面型、面部特征,以及尖帽上的兩支翎羽,都與古文獻上記述的塞人種族頗多共同點。一巖畫上有一大一小兩只雄虎,這似乎正是巖刻主人的圖騰信仰。對虎的圖騰崇拜是戰(zhàn)國時期活動在新疆地區(qū)塞人的傳統(tǒng)。因而,這些巖畫可能是公元前3世紀前在新疆北部地區(qū)活動的塞人中的一支居民雕鑿在巖壁上的。康家石門子巖畫人體畫的眉眼比巴爾達庫爾的要清晰、精致得多,推測它產(chǎn)生得晚一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巴爾達庫爾巖畫和康家石門子巖畫所在地都是一種巫術活動的場所。它們所在的山體都山勢雄偉,山形詭譎,山色赭紅,山中溝谷雪水長流,周圍是茂盛的青草。遠古牧民正是把祈求神靈福佑,祈求生育的虔誠而熱烈的愿望寄托于這樣的靈山、神泉、茂草所在的圣地。為了實現(xiàn)人口的增殖,原始人運用了自己所能調(diào)動的一切力量和手段,包括宗教、巫術、雕刻和舞蹈等等,都來為這一目標而奮斗。
李吟屏《佛國于闐》一書談到昆侖山中的三處巖畫。桑株巖畫、凱依刻圖孜巖畫反映了古代牧、獵活動,看不出定居生活的跡象。康阿孜巖畫上有門、柵欄等,表現(xiàn)出定居的畜牧生活。與北疆的巖畫鑿刻地一樣,這些巖畫都在河谷地帶,兩岸危崖嶙峋,谷中水清草綠,可以看出昆侖山中的古代牧民沿河而居,放牧牲畜的狀況。巖畫上無佛教的反映,而桑株巖畫刻有鄂爾渾字母。據(jù)此推測,這些巖畫應是公元前鑿刻的。
草原石人,是用整塊巖石鑿雕而成的大型石雕人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密、阿爾泰等地區(qū)。它們屹立在廣闊的草原上,宛若草原上威武的英雄衛(wèi)士。在烏魯木齊的自治區(qū)博物館大廳里便存有一尊草原石人。它發(fā)現(xiàn)于溫泉縣阿爾卡特草原上,有1.45米高,有一個寬圓的臉龐,一雙突起的細長眼睛和高高的顴骨,上唇有兩撇八字胡,面部表情凝重深沉。它身穿翻領大袷袢,腰上系有一根寬腰帶,上面佩有一個小袋子和一把小匕首,腳著皮靴。右手拿著一只杯盞,高舉到胸前,左手扶在一把垂掛在腰間的長劍上。這些草原石人大多是我國古代突厥人的遺物,它們是我國古代民族文化藝術中的罕見珍品。
上一篇: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英雄史詩《江格爾》
下一篇:草原文化·草原及草原民族·草原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