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十五年的徘徊
科學需要一種永往直前的勇氣。沒有堅持到底和科學冒險精神,完全相信既有的理論是絕對完善的,即使有了新的發現,也可能再失掉它。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訓。
普朗克(Planck M.,1858—1947)在維恩、瑞利和金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黑體輻射實驗的事實,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說。他認為,物質輻射能量和吸收能量并不是連續的,而是按一份一份的不連續的“能量子”的形式進行的,每份能量子的大小與頻率成正比。這一假說成功地解決了經典物理學與熱輻射之間的矛盾,打開了量子世界的大門。
然而,這一學說與經典物理學相抵觸,長期得不到科學界的承認,對此,普朗克本人也很不安,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所做的事情可以簡單地叫作孤注一擲的行動。我生性喜歡平和,不愿意進行任何吉兇未卜的冒險”。正是由于缺乏科學冒險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普朗克退縮了,他試圖把自己的新理論與經典物理學調和起來,把量子論納入經典理論的框架,他曾先后兩次修改自己的觀點,逐步接近經典物理學理論。1911年,普朗克發表了《論量子發射的解說》,明確地取消了能量吸收時的不連續性,比量子假說倒退了一大步。1914年,他又發表了《量子解說的另一種表述法》,把發射說成是連續的過程,只承認振子和物質的自由粒子相互碰撞,在能量交換的情況下,才有量子的間繼性。至此,普朗克幾乎完全放棄了量子論,對量子力學后來的進一步發展,沒有做出任何貢獻。
科學,需要一種勇往直前的勇氣,只要認準了一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百折不撓,要有一種科學冒險精神,敢于跳出傳統理論的圈子,而不能削足適履。
上一篇:普斯卡斯出走
下一篇:普朗克堅信向科學進軍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