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英雄史詩《江格爾》
《江格爾》是由數萬詩行組成的大型史詩。它的篇幅宏大、故事繁復,內容豐富多彩。《江格爾》最初形成在我國新疆衛拉特蒙古地區的土爾扈特部,該部是13世紀末遷到阿爾泰、塔城一帶的。這部史詩從土爾扈特部產生,然后流傳到和碩特、厄魯特、杜爾伯特部和從內蒙古遷居新疆的察哈爾蒙古中。隨著17世紀30年代從我國新疆游牧到伏爾加河下游定居的衛拉特部的遷徙,《江格爾》開始流傳到俄國。在布里亞特和土瓦共和國,阿爾泰邊緣地區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都有流傳。
目前通行的《江格爾》十三章本,大約是在明代以后新疆托忒文寫成的。1978年至1982年,在我國新疆蒙古地區搜集到的《江格爾》共四十七部。1978年莫斯科搜集到的《江格爾》共二十五部,蒙古人民共和國共搜集到二十五個片段。目前搜到的《江格爾》合計共六十余部,長達十萬詩行。
《江格爾》的產生早于13世紀。其一,從史詩的內容看,它寫了大規模的部落之間的戰爭,歌頌了奴隸社會。其二,史詩的第十二章里出現的《美男子明彥活捉昆莫》中的“昆莫”,古籍里又稱昆彌,是我國西部烏孫王的稱號,烏孫族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與中原交往,當時張騫曾出使烏孫,武帝先后兩次把漢宗室女子嫁給烏孫,史詩將烏孫王稱為:“在西方,在日落的地方,有一個強大的可汗,名叫昆莫。”這顯然是從漢武帝開始以年號紀年的名號和以名號代表人名演變而來的。烏孫昆莫被江格爾捉住,可見史詩有歷史的影子。在書面文學之前,如果沒有口傳文學的傳播,不可能記下昆莫等遠古人物,所以《江格爾》的產生是較早的。
這部史詩產生在蒙古氏族社會末期至奴隸制初期階段。這時蒙古族的畜牧業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這時以掠奪人畜財物、擴大草原牧場為內容的部落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強大的部落聯盟到處建立,社會上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諾顏和屬民日益明顯的階級分化。史詩《江格爾》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古代的部落戰爭,以幻想的形式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
《江格爾》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這不僅由于史詩本身具有一種人類童年時代的純真魅力,更在于它蘊含著一個古老而豪邁的民族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樂觀精神。
這種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首先體現在對規模宏大的戰爭的理解、吟詠和歌頌上。史詩使人們看到了一個群雄競爭的時代,史詩表現了人類歷史共同的發展階段——奴隸制國家確立的艱苦卓絕的歷程。江格爾和六千零十二名勇士為保護部落的利益而英勇獻身,他們率領整個部落進行保衛戰,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部落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種奉獻生命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展現出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江格爾》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詩通過對如火如荼的戰場的描寫和廝殺格斗場面的細膩刻畫,表現了英雄強健的體魄、勇敢的精神、磊落坦蕩的胸懷,這一切都構成了英雄性格的崇高美。《江格爾》中最光輝的英雄主角是紅色雄獅洪古爾,在他的身上,體現了勇士的榮譽和尊嚴,體現了忠誠、剛直、強悍的品質,體現了正義終歸戰勝邪惡的素樸的善惡觀念,體現了見義勇為、決不忍受妥協和屈服的崇高精神。當然,他的功勛往往伴隨著對武功的崇尚,他的熱情往往表現為殺戮和流血,他在嫉惡如仇的同時也在殘殺無辜,這種野蠻的英雄性,正是那個血與火猖獗時代的英雄本色。這是歷史的必然力量和時代倫理的產物。
《江格爾》的主題所體現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還表現在寶木巴領地上。在這個理想的王國:“沒有死亡,人人長生,不知騷亂,處處安定。沒有孤寡,老幼康寧,不知貧窮,家家富強。這里沒有冬天,陽春常駐,這里沒有酷暑,金秋綿延……”“寶木巴”意即圣水瓶。在史詩里,它成為純潔、善良、正義、理想的象征。它是民族希望的寄托。在具體的描繪中,它以高大、宏偉、廣袤和神圣取勝:“江格爾的宮殿尖頂吻著晴空,彩云飄蕩在雪白的阿爾泰山峰,碧藍的沙爾達嘎海霧靄彌漫,洶涌的波濤閃耀著美麗的光芒。”這巧奪造化之工的殿宇、庭臺、樓閣如同金星鑲嵌在混沌的天宇下,與古樸的山岳海洋混為一體,不僅為英雄們縱橫南北、馳騁沙場的戎馬生涯開辟了廣闊的舞臺,又符合人們尊崇義、勇、力的時代心理特征。這種千百年來積淀起來的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的歷久不衰的情感,正表明了史詩巨大的認識價值。
史詩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因為它“是這樣一種歷史事件的理想化的表現,這種歷史事件必須有全民族參與其間,它和民族的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融匯在一起,并對民族命運有著重大的影響”。通過戎馬倥傯的征戰場面,透視出古代蒙古民族的生產水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思想意識和習俗風尚。這是一幅古樸、壯美的古代蒙古民族社會生活的圖畫。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節日風情
下一篇: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草原巖畫與草原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