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玉器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國家,更是唯一將玉與人性緊密結合而形成悠遠豐富的玉文化的國度。在古代中國,玉器作為一種物質,以其質堅、性溫、色美而被廣泛應用于祭祀、禮儀、喪葬、裝飾等領域。作為一種精神文化,以其“溫潤而澤”、“廉而不劌”、“瑜不掩瑕”、“氣如白虹”,合于儒家崇尚,為君子仁人所愛。
三秦大地,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文化之時,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已發現少量質粗工劣的玉墜飾和佩飾。工藝水平低于同期山東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到距今4500至2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陜西玉器異軍突起,形成以刀、戈等象征性武器工具為代表的陜西石峁龍山文化玉“禮兵”、以玉龍、獸形飾為代表的東北紅山文化動物形玉飾和以大型琮、璧為代表的東南良渚文化玉禮器三種不同地理環境與社會經濟條件下各據一方鼎足而三的玉文化。
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位于陜西北部。70年代初曾出土過四百至五百件玉器。可惜其中上佳者已作玉料出賣。其中百余件70年代末幸為考古學家戴應新所識,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石峁玉器制作精美,種類豐富。玉料經鑒定有墨玉、玉髓、石英巖、大理石巖、蛇紋石巖、基性超基變質巖和酸性硅酸巖等,屬軟玉類,硬度在六至七度之間。玉料來源當在陜北當地及附近的關中、內蒙、甘肅一帶。其種類主要是璧、璜等禮器和斧、鉞、刀、戚、戈等象征性武器工具,還有極少量動物形象,裝飾品幾乎不見。器表碾磨光滑,多光素無紋。飾紋者陰刻線條流暢自如。這是石峁玉器區別于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的一個重要特征。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發展的頂峰時期,大量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又證明西周是我國古代用玉制度初步完善和發展的時期,而且最早賦予玉以道德內涵,對后世有深遠影響。在西周“郁郁乎文哉”的各種禮儀活動中,玉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陜西是周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周玉器發現最多的地區,足以代表西周玉器發展的水平。目前陜西西周玉器重點發現于寶雞國墓地、扶風強家西周墓地,長安灃鎬遺址等處。其中僅寶雞茹家莊伯及其妾井姬墓就出土各類玉器一千三百多件,周原強家一號西周墓中也出土有五百五十多件。數量之巨,實屬罕見。西周玉器在形制和品類上主要繼承了商代傳統。大致可分為禮器儀仗和裝飾藝術品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璧、琮、璜、戈、斧、錛、鑿等,后者主要有串飾、佩飾和魚、鹿、鳥等各種動物形象。
西周玉器在造型紋飾雕刻手法上承襲商代晚期作風而趨于簡化。多為平面片雕,圓雕作品較少且多為小件。紋飾常以簡練剛勁的線條來表現,純熟精練。陰線或雙鉤陽線的夔紋、鳳紋是其代表性圖案。
西周禮玉已基本從石器時代為原始巫術服務,商代為祖先神祈禱,發展到祭祀自然神。《周禮·春官》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王、公、侯、伯、子、男分持不同的圭或璧以標示其等級差別。上層貴族集團還用玉器作為信物用于婚聘、軍事調動等。喪葬中玉器也是必不可少之物。有時玉器還可作為貨幣使用。1975年陜西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裘衛四器中的衛盉就記錄了以玉抵貝(幣)的情況。
秦人進入關中地區之后,繼承了周人使用制造玉器的傳統與風格,而且在雕刻技術和種類數量上都有所發展。
戰國晚期之前秦玉主要見于鳳翔和寶雞郊區的一批秦墓和遺址中,其中尤以秦公一號大墓、姚家崗建筑遺址和寶雞益門堡春秋晚期秦墓為最。典型器類有谷璧、玉璧、玦、各類佩飾、琮、戈、璋、蟬、觿、耳匙、玉環和帶鉤等。這些玉器雕工精湛,大部分器表飾有細密勻稱的蟠螭紋、卷云紋和獸面紋,或陰線刻或淺浮雕,是秦制玉業的突出代表。戰國晚期的秦王朝統治時期,也許由于石雕興起之故,制玉的規模和數量較前有所減少。
西漢玉器是在繼承戰國玉器傳統特色上發展起來的。藝術風格上更多吸取了楚文化玉器清逸脫俗、自由浪漫的特點,形成漢代玉器特有的洗煉流暢、雄樸磅礴的藝術風格。無論在種類、數量、制作工藝等方面都較前代有極大的發展,成為紅山與良渚文化、殷商晚期以來制玉業第三個輝煌高峰。
漢代玉器依其型制、用途大致可分為禮玉、裝飾品、葬玉和陳設藝術品四大類。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當屬圓雕和高浮雕的陳設藝術品。而這其中偶然發現于西漢元帝渭陵陵寢建筑遺址的一批圓雕玉器堪稱漢玉翹楚。這批玉器包括白玉仙人奔馬、玉辟邪、玉熊、玉鷹、玉俑頭等。而玉仙人奔馬以構思新穎、雕琢洗煉精湛,為楚漢浪漫主義的杰作,也是整個古代玉器中屈指可數的藝術精品之一。作品系羊脂玉雕成。高七厘米、長八點九厘米。馬昂首前視,腹飾雙翼,足踏祥云,騰空飛馳。背騎雙翅羽人。羽人一手扶馬頸,一手拿靈芝,神態自若,心游萬仞。迄今西漢玉器佳品多集中大批出土于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廣州南越王趙昧墓等未被盜掘的西漢大墓中。可以想見,如不被盜陜西關中眾多的西漢帝公大臣墓必然會出土更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漢玉極品。
上一篇:草原文化·馬背上的民族·牧人與馬
下一篇: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現代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