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寶塔山·范公留遺跡“能巧”顯神威
寶塔山位于延安市東,因山上建有寶塔而得名。古稱嘉嶺山,又有豐林山之稱。延安寶塔始建于唐代,據《延安府志》載,唐、宋皆建有寶塔。現所見寶塔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重修,故外檐全為清代風格。塔高44米,共九層,一層南北二門額上分別刻有“俯視紅塵”和“高超碧落”的字樣。塔旁有一口明崇禎元年(1628)所鑄鐵鐘。寶塔山是延安市地勢最高之處,登塔頂可盡覽全城。
古代的延安,從西漢至唐、宋,一直是屏障中原、抵御北方民族的軍事重鎮。宋仁宗時,范仲淹曾出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據《延安府志》記載,范仲淹鎮守延安時,曾在寶塔山上安營筑寨,屯兵鑿井,防止西夏進攻,因而留下不少遺跡。
寶塔山半山坡的巖石上刻有“嘉嶺山”三個大字,為范仲淹所題,現在所見為明初重刻。在寶塔山北麓延河之濱,有一眼“范公井”,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為方便取水所鑿。此井為通河井,井深24米,往下鑿石直通延水。山頂有摘星樓臺基遺址。摘星樓為范仲淹所修的軍事防御設施之一,用來登臨眺望,觀察敵情,故也稱望寇臺。范仲淹還曾在寶塔山上建有嘉嶺書院。據寶塔之東山上所立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嘉嶺書院記石碑”載,“宋時范文正公以斯文為己任,立書院于山之中峰”。
民間相傳延安寶塔和清涼山萬佛洞是名叫巧巧和能能的姐弟倆一夜之間修成的。
當時新上任的延安府王知府,看到這個地方山青水秀,決定在這里修寶塔和萬佛洞。王知府傳令膚施縣姓呼的縣令選拔民間工匠,到延安去修建。
工程用料多,工匠少,呼縣令招收不到人,便硬性攤派苦役,鬧得人心不安。一天,呼縣令到延水灣村集物拉人時,碰到一家祖孫三代都是泥、瓦、石、木工的,老漢年老體衰,老漢的兒子正生病躺在床上,孫女叫巧巧,十七、八歲,孫子叫能能。這姐弟倆對呼縣令說只要一夜就能完成工程,但有三個條件:把強拉硬綁的父老兄弟眾鄉親放回去;緩免膚施三年皇糧;呼縣令和王知府親自送料,夫人親自送飯。縣令一一答應,但也提出條件,如若工程有誤,就要戶滅九族。
當天晚上,過了半夜,鼓打一更,能能和巧巧吃飽喝足,才上山來。能能在嘉嶺山上,動手修九級寶塔;巧巧登清涼山,雕鑿萬佛洞。到二更時,寶塔已修到七層,佛像已鑿了九千九百還掛零。呼縣令和王府臺眼看自己要輸定了,就登上城樓,伸長脖子,學起雞叫。能能聽到雞叫,九級寶塔才筑了八層,急得在地上來回亂轉,見塔邊縣令的夫人正在燒水做飯,便抓起鐵鍋拋上塔頂,倒扣在塔尖做了個頂,湊成九層。巧巧聽到雞叫,一清點,還差一尊,才稱得上“萬佛洞”。她急忙拿起擦粉盒,往里吐了幾口唾沫,用手捏捏,捏出一尊佛像,正好一萬尊。
據說后來稱技巧高超的師傅為能工巧匠,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各地的寶塔頂多是雞蛋圓,像倒扣的一個鐵鍋,也是從這里學來的。現在塑像多用石膏粉,也是打那時傳下來的。
塔旁有大鐵鐘,鐘的上端有精美的佛教蓮花紋飾,下部則是道教的八卦圖飾,這種獨特的亦佛亦道的圖案設計,正是中國佛道合一的一個物證。佛教初傳入中國時,不得不借用一些道家字義和詞匯,如佛教開始叫做“浮屠道”。后來佛教興盛之后,道教又反過來模仿佛教,以擴大自己的影響。二教在長期的矛盾斗爭中,互相滲透、融合,唐宋以后,出現了佛道“合一”的趨勢。在寺院宮觀中菩薩、神仙同處一室,建筑式樣或圖案紋飾亦佛亦道。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江心嶼·英雄浩然《正氣歌》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故宮·薩滿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