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汨羅江·詩魂難安眠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韓愈:《湘中》)汨羅江在洞庭湖畔汨羅城旁,本是一條不大的江,卻因相傳偉大詩人屈原在此自沉而千古流傳。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楚,攻破楚都后又長驅直入,占領了洞庭湖一帶。被流放在洞庭湖一帶的屈原在悲痛絕望中自投汨羅江,時年六十二歲。屈原投水處,傳說不一。一說在汨羅江入湘處不遠的羅淵(又名河泊潭),后人為紀念屈原而改稱其為屈潭。一說在離屈潭十多里的一個港口,傳說屈原幾次投水不死,便懷沙自沉(一謂懷石自沉),后人將此港取名為沉沙港。
屈原投水后的情況,正史無載,汨羅民間卻傳說甚多。除了和屈原故鄉秭歸相似的劃龍船、包粽子端午風俗以外,還有“汨羅江上水倒流”、“仙匠鑄金頭”等。
汨羅倒流
汨羅江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年端午節前后,它下游的水不是往下注入洞庭,而是慢慢上漲至玉笥山下。所以如此,其實不怪:端陽節前后,長江上游兩岸積雪融化,江水陡漲而倒灌入洞庭湖,湖水又倒流入汨羅江,汨羅江就出現回流現象。然而,民間卻相傳這種現象是屈原投江后才有的。
聽到屈原自沉的消息后,人們劃船打撈,一直順江闖入洞庭湖,以至驚動了洞庭龍君。龍君有感于屈原的耿直忠良,令水族兵將四處尋找屈原尸體,并親筆修書求揚子江龍君調峨眉山融化冰雪的清涼水前來相助。兩個時辰后,屈原尸體找到,洞庭君即借揚子龍君之清涼水掀起如山的雪浪,托著屈原尸體,倒灌向汨羅江玉笥山。當時,屈原雙眼未閉,袍服完好,唯頭部失去半邊。洞庭君掐指算出此乃黑魚精所為,便將其捉拿活埋在亂石堆下。石堆每年增高三寸三分,年久即為今汨羅江下游的磊石山。
屈原的尸體被打撈上來后,放在一個沙洲上吹干,這個地方后來就被叫做“曬尸墩”。
金頭疑冢
屈原尸體吹干后便被移回屋里,他的女兒(一說叫秀英。亦有傳女嬃為屈原之姐)和鄉親們悲痛欲絕。為使父親得以安眠,女嬃拿出自己的全部首飾,想為屈原補上半個金頭。但人們跑遍九十九個村子,找了九十九個金匠,都沒人敢接活。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來了一位鶴發童顏的金匠,很快就鑄好半個金頭,將屈原的頭顱補得天衣無縫。人們問其姓名,老者唱道:“家住高高白云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五十年前有名姓,如今人已伴丘山。”唱罷飄然而去。人們這才知他原是五十年前飛升的金匠:“人”伴“山”為“仙”,既為仙自然無俗名姓了。
隨后大家張羅著將屈原葬于玉笥山東北的汨羅山(亦名羽羅山)上。安葬這天,屈原家鄉和流放時所到之地的許多百姓前來祭奠。為了防止秦軍挖掘和壞人盜墓,女嬃連夜用羅裙兜土,堆筑疑冢。可是一個還沒有堆成,就累昏了。翌日清晨醒來時,發現眼前拱起了十一座和真墳一般大小的新墳,而且每座墳前都豎有一塊寫著“故楚三閭大夫墓”字樣的石碑。后人便將這些真假難辨的墳堆統稱為“十二疑冢”。疑冢至今仍在。這些疑冢是誰造的呢?有說是女嬃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派神仙來幫忙的。也有說是跟著屈原從資江飛來的一對鳳凰造的。它們后來在洞庭湖邊一座山上落腳。這山便是今日之鳳凰山。
后人為了紀念女嬃,在玉笥山上建了女嬃廟,內有女嬃用手撩起羅裙兜土的塑像。并把汨羅山改稱“烈女嶺”,把堆冢取土的大坑稱為“楚塘”。據說那年楚塘里忽然長出滿塘荷花。人們看著那芳香純潔的荷花,更欽佩屈原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光輝人格。
屈祠八景
屈原死后,人們在汨羅江邊修了屈原廟。據說始于漢代,后又多次修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湘陰知縣陳鐘理將祠移建江北玉笥山,這便是今日的屈子祠。祠臨江而立,現存建筑為三進三廳,中國傳統對稱式布局。正殿懸《史記·屈賈列傳》木刻一組,橫匾題“日月爭光”四個大字,兩旁懸湘陰人郭嵩燾撰對聯:“騷可為經,卓然雅頌并傳,儼向尼山承筆削;風原闕楚,補以湘沅諸什,不勞太史采輶軒。”清同治八年,著名書法家虞紹南重書歷代碑文,列于祠中。后殿立屈原巨型金身塑像。
屈原祠附近有騷壇等“屈子祠八景”(亦名玉笥山八景)。相傳屈原自沉前的最后三年是在汨羅江畔的南陽里和玉笥山度過的。這八景都與屈原密切相關。
獨醒亭。相傳屈原常在玉笥山下汨羅江邊的渡船亭里與漁父談話,訴說自己憂國的情懷,吟誦“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后人便將此亭改名為“獨醒亭”。清乾隆年間,屈子祠移到玉笥山后,獨醒亭也移至其右側。1980年重修時,茅盾和趙樸初分別題寫了匾額。
濯纓橋。在玉笥山西麓玉水溪上,原為木橋。相傳屈原當年常在橋下浣纓濯足,吟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山歌。后人改建石橋,并取名“濯纓橋”。游人常至橋上洗濯自己的帽子、頭巾,以示對屈原潔身自好高貴品格的敬慕。
海南汨羅騷壇
騷壇。為屈子祠右側一小丘,狀如雄獅、臥虎,面江而踞。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旬老翁黃德然捐建。萬年縣知縣王立槐撰《騷壇記》刻碑。現建有四角小亭,中有青石碑,刻《離騷》全文。匾額為趙樸初1980年題寫。所以命名騷壇,是因此處傳為屈原寫作和吟誦《離騷》、《九歌》之所。據說有一天晚上,屈原在土丘上吟誦到“哀民生之多艱”時,突然狂風大作,月亮無光,四周一片哭聲。原來是戰亂中餓死屈死的楚國怨鬼冤魂聽《離騷》有感而慟哭。
桃花洞。在離屈原祠不遠的桃樹林,原為土洞,山里人傳為仙地。有一年屈原中暑,一老漁夫將他送至此處靜養,再配以湯藥,三天即愈。這土洞后來即成避暑祛病的好去處,因洞口桃林繁茂,人們便稱其為“桃花仙洞”。現洞已湮滅。尚有數株桃樹幸存,人們對屈原的思念亦未曾泯滅,據說山上建起屈子祠后,老漁父的后代記起屈原生前有怕熱的習慣,便從屈子祠神龕底下挖了一條直通桃花洞的地道。
望爺墩。為山南一土墩,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傳說屈原外出時,女兒女媭常在此望他回來。屈原自沉那天,她像往常一樣送爹出去,盼爹回來,可是天天在土墩上盼望,天天沒有爹的人影,到第十天上,盼來的卻是爹的尸體!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汨羅兩岸叫五月十五為“大端陽”。在端陽龍舟競賽以后,這天還要賽一次龍舟。為紀念女媭,這個土墩也被稱為望爺墩。
繡花墩、剪刀池。繡花墩為玉笥山東南一土墩。相傳屈原死后,女媭在此遠望父親墳墓,繡制父親遺像。繡像剛成,一群官兵前來挖屈原之墳,欲抓女媭前往辨認真墓。女媭將屈原繡像緊貼胸前,在山后塘邊用剪刀自歿,鮮血染紅塘水。這口從未干過的山塘,從此再也蓄不住水。為紀念女媭,人們稱此塘為“剪刀池”,稱女媭為屈原繡像的土墩為“繡花墩”。
壽星臺。相傳為附近百姓為屈原祝壽處。
愴江無草
除屈祠八景外,玉笥山一帶還有兩處紀念屈原的古跡。一是汨羅山下汨羅江邊原有“招屈亭”,傳為屈原學生宋玉、景差為屈原招魂處。二是汨羅江下游的江潭。屈原住在玉笥山時常在江潭北岸散步、釣魚、吟詩,屈原投江后,人們來祭奠屈原時也都要在此憑吊一番。但自從司馬遷為寫屈原傳記來此尋訪屈原遺跡,感觸良多而放聲痛哭以后,這里的樹木花草就都枯萎了。后聞司馬遷受刑后發憤著書,不久含恨死去,汨羅百姓在江潭祭奠太史公,誦其《屈原列傳》,突來狂風卷走所有草木。此處從此即寸草不生,唯余后人不盡感慨:“千古史公流涕處,至今無草愴江潭!”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西寧·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邯鄲之旅·邯鄲·趙都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