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贛茶不是尋常物,啜飲忘喧趣無窮—江西獨特的飲食和風俗·江西獨特的風俗人情
一進臘月,江西人便開始準備迎春節,寫春聯,貼窗花,掛年畫,腌臘味,做糍粑等。舊俗稱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小年送灶神,以餳涂灶門,謂“膠灶神牙”;小年俗稱“孩童過年”,入夜,酒肴豐盛,一如除夕。南昌一帶,人們還用柏枝同臘梅插瓶中當雅玩,以示“新年光景在目矣”。
除夕更換新的桃符春聯,門窗貼五彩花錢,舊俗以甲胄戎裝的秦叔寶、尉遲恭作為門神,如今則多被新年畫取代。門楣正廳貼上“福”、“祿”、“壽”等紅紙字幅。午餐盛饌供奉祖先神祗,全家齊集,圍坐共吃團圓飯。除夕之夜,則圍爐歡飲,或整夜坐,叫做“守歲”。除夕各家相互贈送,稱為“饋歲”,后來演變成長輩向晚輩贈送壓歲錢。贛南一帶在新年來臨之際,還要合家共食八寶飯,這種八寶飯一般采用糯米、蓮子、紅棗、芝麻、蜜糖等八種原料蒸煮而成,以示全家歡聚,在新年里日子過得更加美滿甜蜜。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歡慶日,人們這天都會早起,著新服,彼此恭禧賀年。據各地縣志記載,元旦黎明家長率子弟先于祖堂(祠堂)前設燭炷香,行一跪四叩禮,拜尊長。然后出大門參拜喜神,向四方各三揖,謂之出行。本宗親戚無疏近,新年必一人往賀。
按舊俗大年初一不能動用菜刀、柴刀,不能洗衣服、倒垃圾;小孩不準口出惡語;大人不準打罵兒女。鉛山一帶“不掃除以為聚財”,“三日不汲水謂之聚財”。
從正月初一起,十天內外,儺舞班流動城鄉,支起帷帳連場演出。儺舞,又名“儺”、“大儺”、“跳儺”,也有稱作“鬼戲”或“跳鬼臉”的。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會的圖騰信仰,是古代驅鬼逐疫、求福滅災的一種活動。漢代即有規模盛大的儺舞。宋代,儺舞除保留傳統的狂奔疾呼的驅鬼逐疫內容外,更多地增加了戲劇舞蹈性表演的娛樂成份。到明清之時,都要在舊歷正月十五左右舉行儺祭,多由寺廟僧侶戴假面、花帽,穿錦衣,裝天神,扮菩薩,敲鑼擊鼓,紛紛跳儺,有萬家空巷之勢。江西是儺舞最為流行的一個省區。演出時,鑼鼓齊鳴,配以嗩吶、竹笛、二胡。演員身穿彩衣,頭扎布巾,戴面譜,持道具,翩翩起舞。其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演出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和小舞劇;藝術風格溶合了戲劇和武術的身段動作,吸收了民間吹打、絲弦音樂和戲曲曲牌。
清明節這一天,舊俗有戴柳、踏青的習慣。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祭祖的日子,要加土于墳冢,掛紙于墓樹。民間有燒紙錢悼亡人的迷信習慣。在宗族祠堂里祭祖時,長者向晚輩講述祖先生前的嘉言懿行,族親還要一起祭掃祖墳墓地。迷信的人,每年有幾次祭天地和祖宗的活動,一般不要女人插手,家祭更嚴格,一定要擺好香案和供盆。
端午節期間,盛行懸插菖蒲、艾葉,灑飲雄黃酒,用來驅蟲消毒;巧婦秀女以綢綾縫制成虎、猴、蒜之類小件物品,以彩帶串連,懸掛在身,名之為“長命縷”,用以驅邪逐疫。端午節龍舟競渡也非常壯觀。數船并斗競渡,數里外但聞鼓聲隱隱,瞬息即至,迅捷如飛。此時男女老幼聚立兩岸,傾城傾村而出。端午節早晨還要吃角黍、包子、蛋、蒜等,稱作“開聾”。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除了賞月以外,一些地方在中秋夜晚還喜歡放燈。在遂川、安福等地農村,愛放“孔明燈”。這種燈是先用白紙糊成一個上尖下圓的吊鐘形紙燈,中心吊著一團汲滿油脂的草紙,點火后可以飛上三五百米的高空,抬頭望去就象空中的星星。
江西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其中畬族人民居住在興國、吉安、鉛山、貴溪等縣的部分山區,有七千多人。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宗是盤瓠,因而每逢端午、中元、新年都要在家供神像,擺香案、三牲、神水等祀祖、祭始祖盤瓠。畬族人民十分喜歡唱歌,可以說人人是歌手。畬民不但在各種節日和喜慶場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在山間勞動中,也常以歌當話,相互對唱。畬族的婚姻自古以來就比較自由。娶親時一般由新郎到女家迎親,新娘頭裹紅帕,身穿藍衣,打著傘隨新郎至婆家。
上一篇:江西文化·從豫章故郡到江西行省—江西歷史地理沿革·江南西道
下一篇:江西文化·贛茶不是尋常物,啜飲忘喧趣無窮—江西獨特的飲食和風俗·江西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