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贛茶不是尋常物,啜飲忘喧趣無窮—江西獨特的飲食和風俗·江西飲食文化
從地理位置而言,江西東有吳,西有楚,又曾是越的屬地(部分地區),所以吳越文化、楚文化等區域文化都影響過江西;從文化的性質而言,江西在歷史上曾是儒、佛、道三教大匯合之地,所以宗教文化對飲食產生過很大影響。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楚蜀尚辣,吳越喜甜。江西飲食受吳越、楚影響,亦嗜辣成性,不亞于湘蜀。江西是“不怕辣”,湖南是“辣不怕”,四川是“怕不辣”!贛撫地區的紅燒肉、糖醋魚等,均屬吳菜,吳菜本味是菜肴中佐以甜味。贛東、贛南的魚生、魚丸、魚泡、燙鮮蝦、活鯉魚等,屬于越菜,越菜特點是吃生吃鮮。贛東是吳越之“越”,贛南是百越之“越”,所以浙江、廣東的風味都屬于江西的越菜風味。江西飲食還有皖風味,如吃狗肉水燜拆骨法。贛菜在兼收吳越楚風味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味,如古龍泉的“金絲瑪瑙”(俗稱辣椒悶甲魚),以油炸甲魚塊、仔雞塊為主,佐以絲瓜、紅辣椒、生姜、花椒油、蒜、甜酒等,具有一種鮮味、美味,制作很講究食味的綜合,超出了酸甜苦辣的范圍。
江西為道教中心。自東漢后期張道陵于江西創符派道教后,丹爐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內傳開,葛玄、葛洪祖孫先后于江西開爐煉丹。受道教影響,江西飲食很注意養身之道,藥膳成了江西的一大特色。肉炒車前草,百合燜肉、暴炒茍杞葉,油炸天門冬等大眾菜,既講香甜可口,又有防病養身的功效。道士所創的素齋,主菜有“鵝頸”(芡粉油條)、“脯丸”(豆漿揉米粉,油炸成丸)、餉辣椒、餉豆腐、餉茄子、香菇熘白菜、子午豆腐等,營養豐富,油而不膩。
隋唐以來,江西又是佛教禪宗活動的中心之一。在江西開宗的有凈土宗,禪宗的臨濟宗、楊岐宗、溈仰宗、曹洞宗。自宋代起,儒教的理學又在江西崛起。三教文化匯合于江西,對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教又與當地的楚巫文化進行了融合(主要在湘贛接壤地區)。巫、道、儒、佛皆重祭祀、祈禱,受此影響,又形成江西飲食中的“血食”風俗。蓮花“血鴨”便是例證。宰殺之鮮鴨,于開膛破肚后,將鴨血抹于鴨肉上,存血食祭祀之象征意。
江西造酒多以優質稻米為原料,釀成低度酒。樟樹鎮產的四特酒,以其“清亮透明、香氣濃郁、味醇回甜、飲后神怡”四大特點而得名,結合了大曲酒和甜酒的長處,釀制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另外還有南城麻姑酒、贛州伏酒、吉安冬酒、丁坊酒、新吳酒等。江西人愛喝低度酒,邊醉邊喝。這是米酒的特色,也是江西人飲酒愛好的特色。
江西鄉俗飲宴保留有“安席”、音樂、勸酒等禮儀傳統,飲食中寓有倫理道德與藝術享受,寓有儒家文化。“安席”為鄉宴之序幕,眾客站列于禾場,東道主與禮生逐一邀請首席、二席等客人入席。在爆竹與音樂聲中,客隨禮生動作揖施禮,禮生對客席坐凳、碗筷逐一挪動并隨之一揖,表示對“安席”客人之尊敬,客立于檻外報之一揖以致謝,然后轉身向眾客一揖表歉意,再隨禮生引帶至席位。整個過程在肅穆氣氛中進行,稍有差池則視為對客人失禮,影響飲宴氣氛。席位次第序號,東道主與禮生早已排定。兒子結婚,首席為妻舅;妻子生日,首席為丈人;男子生日壽筵,首席為族中輩份、年壽最長者。“安席”雖俗套,但富有濃厚的倫理道德意義。坐次中明長幼之序,禮儀風范猶存。“勸酒”以示東道主對客人的誠意。每席北向席位中設有一“東道”,菜上一盤則敬酒一盅,至最末上菜動箸則敬以“圓盅酒”,然后鳴鞭散席送客。適宜的禮儀性勸酒應是一種良好風俗。飲宴奏樂,既是古風承傳,又是藝術享受。飲宴始終有“吹打”伴之,造成歡樂氣氛。嗩吶、笛子吹奏,“十番”鑼鼓依音樂節奏敲打。《八月桂花》(主笛子、嗩吶)、《狀元游街》(主三弦彈奏)等江西流行小曲,很容易造成濃厚的喜慶氣氛;喪事酒席,主要以破鑼、大鼓為樂器,簡單的鼓點,撕裂的聲響,造成一種悲哀氣氛,《十月懷胎》等寄托生者對死者的懷戀。
江西古人,飲食尚儉清苦,平日家常菜是青菜豆腐,為調劑營養,城市“打牙祭”,鄉村月月有節日,以定期改進伙食。每月初二、十六為“牙祭日”,沽酒置肉,調劑飲食。另外元旦日,人日,清明節、端午節,嘗新節……名目繁多,江西人的口味都要調劑一番。
明代以后,宴席漸豐盛,開始務求珍饈名菜,浙鲞皖鲊,盱中名廚,南州美酒,皆召而致之。入清以后,炒肉墨魚,海參腳魚,堆滿宴席。贛江上游,宴席菜肴發展到“六十八器”;贛江下游,宴席菜肴發展到“非百器不敢享郡大夫”。既反映了奢侈的趨勢,也反映了飲食由果腹階段發展至美食階段。
上一篇:江西文化·贛茶不是尋常物,啜飲忘喧趣無窮—江西獨特的飲食和風俗·江西獨特的風俗人情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教育·河南歷史上的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