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新舊石器考古文化
科學研究表明,在距今一億六千萬年到一億四千萬年的侏羅紀時期,青藏高原是一片浩海,到了上新世初期,這里出現了平均海拔在2000米的陸地。整個地區呈亞熱帶氣候,熱帶植物遍布各地。在這種環境中生活著大量古生物。本世紀70年代,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在西藏的藏北比如縣(海拔4500米)和藏南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吉隆縣(海拔4500米)等地發現了早上新世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中有:西藏三趾馬、吉隆三趾馬、唐古拉大唇犀、大唇犀、小古長頸鹿、黑河低冠竹鼠和羚羊等。在這種自然條件中,古人類也逐漸演化出來(根據考古資料推測,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人類發祥地之一)。到了第四紀時,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引起了氣候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給古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在同自然的搏斗中,人們開始從使用簡單的工具逐步發展到了制造工具。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時,藏族的先民就已能制造精美的骨器、修建住宅等。現今的黑河、定日、申扎、日土、普蘭、昌都、林芝、拉薩、乃東等地所發現的古人類文化的痕跡表明,青藏高原古人類的活動面積十分廣泛,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
(1) 青藏高原舊石器考古文化。從青藏高原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看,早在距今五至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現今青藏高原上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存的地點分布十分廣泛,各地點之間距離遙遠。其范圍大體在昆侖山脈以南、喜馬拉雅山以北、橫斷山脈以西的廣闊區域內。具體發現地點的時間過程是:1956年7至8月,在青藏黑河以北的長江源頭一帶首次發現了十幾件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1966年至1968年,在西藏定日縣東南發現了四十件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狀器等;1976年,在西藏的藏北申扎縣發現打制石器十四件,均為石片石器。此外,還先后在藏北的日土、普蘭等縣發現了一大批舊石器。1982年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濱階地的礫石層中發現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有五處,即定日縣的蘇熱,申扎縣的多格則、珠洛勒,日土縣的扎布,普蘭縣的霍爾區等。根據這些石器本身的形制、制造技術同周圍地區舊石器特征進行比較表明,這些石器基本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跡。
從這些舊石器文化遺物的制作特色看,一方面具有我國華北和黃河流域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常見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現出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點。前者是數量眾多的石片石器均用錘擊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保留礫石面,石器中以砍器、邊刮器、尖狀器居多,這些特征在華北舊石器時代常見。后者是在制作工藝上,已出現了一種相對兩邊的錯向加工或相鄰兩邊的錯向加工方法,這在我國其他地區似不多見,反映了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的地方特色(參看石碩《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
(2)青藏高原新石器考古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比舊石器時代又進了一步。迄今為止,僅西藏發現的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地點已多達五十余處,其中包括細石器地點二十八處,這些足以說明,新石器時代青藏高原原始文化已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
青藏高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相當廣泛,其中新石器時代的墓葬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如山南地區的石棺墓。山南處于藏南谷地的腹心地帶,是藏族的發祥地之一。在其南部的隆子縣、錯那縣以及中部的乃東等縣都發現有早期的石棺葬遺存。其中,隆子縣發現石棺葬遺存十余處。位于隆子縣南部的錯那縣,多處發現石棺葬墓,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在乃東縣結桑村發掘出十五座墓葬,從清理出的人骨來看,葬式有側身屈肢葬和骨骼散亂的二次葬。除山南地區的幾處石棺墓以外,還有拉薩、日喀則、昌都、林芝和中甸等地的石棺墓。根據測定,這批墓葬的年代大體為西藏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期金屬器時代之前,其中,據碳14測定數據,隆子縣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人骨標本的年代為距今兩千五百至三千年前。
青藏高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內容十分豐富,近年來,考古學家認為,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時代至少存在著三種文化面貌各異的原始居民群體,即:以卡若遺址為代表的藏東河谷區文化及從事定居農耕經濟兼有狩獵畜牧經濟的卡若居民群體;以曲貢遺址為代表的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文化及主要從事定居農耕和漁業經濟的曲貢居民群體;以細小打制石器為特征的藏北細石器文化及從事游牧、狩獵經濟的藏北游牧居民群體。這三大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同時也有各自的風格。
卡若遺址是距今四千至五千多年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發現于1977年和1979年,發掘面積約一千八百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跡二十八座,打制石器六千余件,磨制石器五百一十一件,細石器六百二十九件,骨器三百六十六件,以及大量陶片、各種動物骨骼、農作物粟等。卡若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地方特點是:陶器以罐、盆、缽為基本組合,均為小平底,不見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中有些獨特類型如鏟形器、肩砍砸器、剖面呈五邊形的石鑿及刃開在弓背部的半月形石刀等,遺址中不見有捕魚工具、無魚骨等。卡若文化同時與同一時代的黃河上游甘、青地區馬家窯、半山、馬廠系統文化,以及與橫斷山脈地區乃至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都有一定的聯系。
曲貢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鮮明特點。1990年,曲貢遺址發掘面積五百平方米,出土成型文物近萬件。其中,大多為打制石器,出土陶器有單、雙耳罐、大肚高頸罐和有較高工藝水平的棱形紋黑陶罐,并還發現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出土的石器中出現了兩側帶缺口的魚網墜和打制的雙肩石鏟、石刀、琢制石磨盤等農業工具,不見細石器。陶器以泥質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器形以罐、盆、豆、碗、壺為主,呈圜底、圈足,而不見平底和三足器,陶耳發達。曲貢文化的年代晚于卡若文化,從文化面貌上看,曲貢文化也較卡若文化先進。
從中石器時代開始,到整個新石器時代,青藏高原上分布著極為廣泛的細石器文化。這些細石器地點分布在藏南聶拉木縣的亞里村、羊圈,吉隆縣馬法木湖岸和昌都卡若遺址,還有二十四個地點均分布在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高原地區。在青藏高原上發現細石器標本一千余件。所有發現的細石器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它們均屬同一文化系統。細石器文化是整個新石器時代存在于以藏北為中心的青藏高原的原始文化之一。
綜上所述,青藏高原早在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它對藏族文化即青藏高原文化的發展及藏民族的生活習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充分印證了考古文化的價值和藏族文化的延續性。同時,考古資料證明,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青藏高原東部黃河上游的氐羌系統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曾從不同的方向匯集于青藏高原,并與當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卡若、曲貢和藏北細石器三大原始文化。事實上,也證明了藏民族是一個多源的民族,它是當地的土著居民群體與不斷由東部地區遷入的多種外來居民群體長期融合的結果。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文面文身和去毛拔牙之俗
下一篇: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