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文面文身和去毛拔牙之俗
一提到臺灣土著民族,人們不免很快聯想到他們的文面和文身的習俗。其實,文面文身并不是所有臺灣土著民族都有的習俗,臺灣土著民族包括十幾個部分,各部分之間在語言、風俗和生活習慣方面均不相同,這十幾個部分中,只有泰雅人、排灣人等的一部分男女才有文面文身的風俗。在泰雅人中,人們可見到不少男人在前額上部和顎下中間,各刺有長寬如一節手指般的藍色印記,那就是文面。按習慣,泰雅男人凡進入壯年期,都要在臉上刺文,文的形狀不盡相同,據說刺直線的藍文者表示勇敢,這種文告訴人們,他已殺過敵人,立過功,泰雅女人的刺文,則多從兩旁顴骨、耳朵間到嘴角。按習慣,泰雅女子,凡月經來潮后即要刺文,表示已進入成年期,女子臉上的刺文有寬狹粗細之分,據說寬且細的文表示身分高;狹且粗的文,表示身分低;也有人臉上刺斜文且藍色者,表示勤勞、賢良、高貴。
除了泰雅人,臺灣土著民族中還有排灣人、薩斯特人等也有刺文的風習,但不是都在臉上,有的在背上,有的在胸部,也有在手上或腳上的。這些可稱為文身了。文身一般不是線條,而是圖案,或人像或動物形狀,或花草之類。
文身是從文面發展過來的,而文面則是同黥面或黑面有關。黥面在我國大陸古代曾是用以懲罰犯人的一種標志,后來在一些少數民族中被看成勇敢行為,有人加以模仿。黑面在臺灣土著民族中曾是少女出嫁時的一種裝飾。它的起因在泰雅人中有個傳說:古時臺灣深山里只有姐弟二人,他們相依為命,日子久了各都長大成人,有一天姐對弟說,你長大成人了,也該成家了,我為姐的替你打聽過,某處有個洞,洞里有一女子,也未成親,你可去求她結為夫婦。說完之后,其姐用黑粉涂臉,先到該洞中,而后其弟來,不知乃其姐,兩個相遇結為夫婦。據說以后該族女子出嫁總是先把臉涂黑。鯨面、黑面的進一步發展,去黑而刺紋臉上,成了文面,而文面的發展又有了文身。
文身雖然是一種風習,但也常是愛情生活中的一部分內容。《番社采風圖考》中載,臺灣“番族”以針刺膚漬,以墨汁涂之,遍體青紋,有如花草錦繡、臺閣之狀。刺時殊痛楚,甚至有傷生者,但他們以此為飾,女子以此愿求婚媾,故相尚焉。文身同愛情有關也有傳說。有一對情人苦于大蟒為害,男的欲別女而去為眾除害,別時在臂上刺了女的形像以示吉利;女的亦在臂上刺了男的形象以示忠于愛情。后來當男的去除大蟒時,女的被土官抓走,土官欲侮辱她,女的堅貞不屈,最后男的回來救了她,兩人同上玉山永結伴侶。以后人們懷念他們倆,學習他們倆,把他們倆的形象刺在自己身上,于是文身法遂風行起來。
這種文面文身的刺紋多涂以靛蘭或墨汁,呈現青色,歷久不退,對此,人們也叫“雕青”、“雕題”或“刺墨”。這種文面文身習俗,在臺灣有相當久的歷史了,清初杭州人郁永河在其《土番竹枝詞》中曾寫過:“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
文面文身不僅臺灣有,世界各國都曾流行過,在我國大陸更不用說,這種刺文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南方各省的少數民族中,特別流行。其原因,或出自圖騰崇拜,或為防止野獸之害,久之成為裝飾,傳進臺灣之后,在開頭相當長的時間里也多是避免野獸之害,故多以墨鯨手,為蟲蛇之文。
與文面文身習俗一起的還有去毛和拔牙習俗。這在泰雅人、布農人、朱歐人那里均可見到。去毛就是剃去或拔掉眉毛、胡子、腋毛、陰毛等;拔牙也叫打牙,是將左右兩枚亞門齒去掉,或將側門齒各去一枚,也有拔去側前齒和大齒的。去毛不難,各人可自己做,拔牙就不那么容易了。一般要在小時候由父母來做。大體在小孩八九歲到十二三歲時進行,也有的在男子獵得人頭時以拔牙為記,視為英雄。
拔牙的做法,各部分人不大一樣,一般說在拔牙之前都要先向祖宗靈前祈禱一番,以求保佑順利拔牙。拔時有的應拔之牙先用木片挾住,然后以錘子擊之,使牙搖動,在這基礎上再用一根樹枝的兩端縛以麻繩扣住要拔的牙,拔者緊握樹枝用力拔出。有的則先將要拔牙的人眼睛蒙住,而后由三
個人一起施拔:一人抱其頭,一人壓其手腳,再一人先將要拔的牙露出口外,而后用事先準備好的錘子猛然敲之,使該拔之牙即刻脫落下來。接著在拔去的牙槽內涂以火坑煙灰,用以止血。為防止其他牙齒擠壓傾斜,通常都在拔去牙的部位塞上木片或其他硬物。拔下的牙或拋出門外,或埋于屋檐下,也有的交訂婚的對方加以保藏,以示珍重。拔牙是件極痛苦的事,但因系習俗,人們忍痛為之,多把它看成是人生的重要一關。據考證,拔牙之俗乃自大陸傳入,晉人沈瑩寫的《臨海水土志》中,已有夷州(臺灣)婦女“缺去前上一齒”的記載,可見早已成習。
上一篇:安徽文化·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文房四寶的工藝成就
下一篇: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新舊石器考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