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多年的文明史
古人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文明所產生的正面社會作用。
黃帝和炎帝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人物,這些傳說經過文字加工,保存在先秦時期的一些文獻中。
傳說不都是虛構,只要有佐證,其中就有可信的部分。關于黃帝及其歷史貢獻,經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在《史記》中的敘述,以及后來中國考古學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探討,都說明中華文明的序幕在黃帝時期被揭開。
司馬遷說,關于神農氏以前的事他不了解,在《史記》中不寫燧人、伏羲、神農“三皇”之事。他寫《五帝本紀》,作為中華歷史的開篇,“五帝”之首就是黃帝(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加上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我們認定黃帝時代距今有5000多年。
關于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我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發表,將繼續推進這方面的研究。眾所皆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兩河流域文明,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產生的巴比倫文明;再一個是埃及文明,即尼羅河文明,金字塔是它的象征;還有印度古文明,起源于南亞次大陸。
中華文明連綿不斷、沒有中斷過。從黃帝肇始,到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簡稱為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戰國時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0年,簡稱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已有2000多年的文明創造。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異彩紛呈、百家爭鳴,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邏輯學家)、墨家、縱橫家(外交家)、軍事家、雜家、農家,還有在街頭巷尾講故事的“小說家”。“百家之學”的昌盛文化局面,滲透著溯本求原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采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經世致用精神,以及奮發圖強、生生不息的民族團結精神等。
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末期,儒、墨、道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和老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歷史觀與社會觀,影響了后來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孔子自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主要是貧富分化的問題,而不是財富絕對值大小的問題,因而治國者應當在“均”和“安”上下功夫。
孔子對上古堯、舜的功業給予很高評價,認為他們是后代治國理政的典范。到戰國時期,子思、孟子等繼承孔子思想,面對當時社會與民眾的苦難,提出了“仁政”理想。孟子在關于“王道”與“霸道”的爭議中,堅持“王道”不但要使民眾有自己的財產,更加重要的是要推行儒家教化,以孝悌仁義提高人們的道德操守,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春秋末期墨家學派以“兼愛”“尚同”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宣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墨子認為,社會生活中之所以存在不公平的亂象,原因在于人與人不相愛。只有從兼相愛、交相利出發,才能改變這種狀況。為此需要擇天下賢良之士從事政事。
春秋末期的老子,在理想社會的追求上與儒、墨不同,他把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引入政治社會理想。他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由此來看,社會的貧富懸殊與“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會是返璞歸真,小國寡民。
儒、墨、道三家都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從現實出發,反思歷史,展望未來,形成理論,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傳基因中產生發展起來的。
上一篇: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之魂
下一篇:中國民族關系的主流